持斋把素
读音
chí zhāi bǎ sù
含义
“持斋”指坚持吃素,遵守斋戒;“把素”意为坚持素食的习惯。整个成语形容人长期坚持素食,生活简朴,不沾荤腥。
- 持:坚持、保持。
- 斋:斋戒,特指素食或清净饮食。
- 把:握持、保持。
- 素:素食,不含荤腥的食物。
合起来,“持斋把素”形容人长期坚持素食,生活清苦,不沾染荤腥,多用于形容修行者或虔诚信仰者的饮食习惯。
典故
- 佛教修行:佛教提倡不杀生,许多僧侣和居士长期“持斋把素”,以清净身心。如《维摩诘经》中提到“持斋戒,修梵行”,强调素食的重要性。
- 道教养生:道教修行者也推崇素食,认为“持斋把素”能助人延年益寿、清心寡欲。如《抱朴子》记载:“修道者,持斋茹素,以养真气。”
- 民间习俗:古代许多信众在特定节日(如观音诞、佛诞日)会“持斋把素”,以示虔诚。
近义词
- 斋戒沐浴:指在祭祀或修行前保持素食并清洁身体。
- 清心寡欲:形容心境清净,减少欲望,常与素食生活相关。
- 粗茶淡饭:指饮食简单朴素,不追求奢华。
- 茹素持斋:与“持斋把素”意思相近,强调长期素食。
反义词
- 大鱼大肉:形容饮食奢侈,荤腥丰盛。
- 饕餮盛宴:指豪华丰盛的宴席,与素食相反。
- 酒池肉林:形容极度奢侈的饮食生活。
- 荤腥不忌:指不避讳荤食,与“持斋把素”形成对比。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奶奶信佛,每天“持斋把素”,只吃青菜和豆腐。
- 小学高年级:这位老和尚几十年来“持斋把素”,从不碰肉食。
- 初中:为了健康,他决定“持斋把素”,戒掉油腻的食物。
- 高中:修行之人往往“持斋把素”,以此培养清净之心。
- 大学及以上:在佛教文化中,“持斋把素”不仅是饮食方式,更是一种修行态度。
- 文学描写:她过着“持斋把素”的生活,仿佛与尘世的喧嚣隔绝。
- 口语表达:我最近在减肥,打算“持斋把素”一个月。
- 历史叙述:古代隐士常“持斋把素”,以追求精神超脱。
- 宗教语境:虔诚的信徒在斋月期间“持斋把素”,以示对神明的敬意。
- 健康建议:医生建议他“持斋把素”,少吃高脂肪食物。
- 文化对比:西方素食主义与东方的“持斋把素”有异曲同工之妙。
- 环保倡导:为了减少碳排放,许多人选择“持斋把素”,少吃肉类。
- 人物评价:他一生“持斋把素”,品德高尚,深受尊敬。
- 小说对白:“师父为何‘持斋把素’?”“只为心中一片清净。”
- 新闻报道:这位百岁老人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持斋把素”。
- 学术论文:佛教的“持斋把素”传统对东亚饮食文化影响深远。
- 广告文案:尝试“持斋把素”,让身体更轻盈!
- 影视台词:“我自小‘持斋把素’,早已习惯清淡饮食。”
- 书信写作:听闻您近来“持斋把素”,想必身心俱佳。
- 诗歌引用:“持斋把素心自静,淡看红尘万般空。”
错误用法
- 形容短期素食:错误例句:“我昨天‘持斋把素’,只吃了一顿沙拉。”(“持斋把素”强调长期坚持,不能用于短期行为。)
- 指代减肥:错误例句:“她为了瘦身‘持斋把素’三个月。”(虽然素食可能有助于减肥,但成语更侧重修行或信仰,而非单纯减重。)
- 用于非饮食场景:错误例句:“他‘持斋把素’,从不参加社交活动。”(成语仅用于饮食,不能引申为不社交。)
- 误用为“吃素”:错误例句:“今天食堂没肉,只能‘持斋把素’了。”(临时吃素不能算“持斋把素”。)
- 与宗教无关的场合:错误例句:“这家餐厅主打‘持斋把素’风格。”(商业化的素食餐厅不宜用此成语,更适合用“素食”或“斋菜”。)
“持斋把素”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正确使用能体现语言的精准与文雅,误用则可能造成歧义或贻笑大方。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素食诗词
关于素食诗词(第1篇)关于素食诗词,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虽没有明确的主题类别,但一些诗人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哲理观念为引子,不经意间将素食的生活情趣与自然之趣融为一体,写下了许多关于素食的诗句。下面是一些关于素食的古诗词以及它们的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诗词全文及作者、朝代《食笋诗》作者:白居易朝代:唐原文:紫笋嫩如玉,清香胜醍醐。常餐不思肉,故入君诗无。解析:白居易的《食笋诗》以笋为食,赞美了素食的清新与美味。诗中以笋的嫩滑如玉、清香胜过醍醐来形容素食的独特风味。《和文潜赠熊主簿二首·其一》作者:苏辙朝代:宋原文:青青竹笋新出林,细切精脍如素琴。味同野蔌宁堪比,色似碧玉更可人。解析:苏辙的
掌握汉字"斋"的正确读音zhāi及其10种文化含义与用法解析
本文介绍了“斋”字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其含义。包括其在宗教中的素食含义,作为书房、商店名称和学校宿舍的用途,以及作为拜忏诵经、祈祷求福活动的含义。还提到了“斋”字在商店名称中的使用以及作为形容词的庄重、恭敬的含义。
关于佛珠的诗词
关于佛珠的诗词(第1篇)关于佛珠的诗词一、宋代释印肃《自作佛珠诗》原文:菩提达摩离苦海,留得真珠满箩收。一串无殊万串同,一珠一光入圆融。作者:释印肃,宋代禅僧。解析:此诗描述了菩提达摩脱离苦海,留下佛珠满箩的情景。诗中强调了佛珠的平等性,无论是一串还是万串,其本质都是相同的,都能帮助人们进入圆融的境界。二、唐代白居易《念珠赞》原文:千百亿劫体如虚空,一粒如须弥芥子,香云缭绕天地中,天清月朗金刚炽。灵心得悟取真心,由汝获得神明归,经文三千显大道,借珠尽悟轮回地。作者: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解析:此诗以念珠为媒介,表达了对佛法深奥道理的领悟。诗中描绘了念珠的庄严与神圣,以及其对于修行者心灵的启迪和
铜盘重肉是什么意思
铜盘重肉的读音标注拼音:tóng pán zhòng ròu铜盘重肉的含义“铜盘重肉”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菜肴的丰盛或食物的肥美。它通常用来形容食物的质地和口感,特别是那些色香味俱佳、口感肥美、分量充足的菜肴。铜盘重肉的典故关于“铜盘重肉”的典故,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根据成语的构成和字面意思,可以推测这个成语可能来源于古代的饮食文化,与丰盛的宴席或美食有关。在古代,铜盘可能被用来盛放美食,而“重肉”则强调了菜肴的分量充足和肉质的肥美。因此,“铜盘重肉”这个成语可能用于形容古代宴席上丰盛的菜肴。铜盘重肉的近义词近义词:珍馐美馔:形容美味佳肴。玉盘珍馐:形容食物如玉盘中的珍宝一样珍贵美味。丰盛
描写吃饭的古诗词
本文介绍了描写吃饭的古诗词的赏析。文章中列举了多篇关于饮食的古诗词,包括描写食物的色香味、人们对美食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等。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情趣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通过对这些古诗词的赏析,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对美食的追求和享受,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感悟。饮食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行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情趣的体现。让我们在品味古诗词的同时也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关于吃饭的诗词
关于吃饭的诗词(第1篇)关于吃饭的诗词,在中国古诗词中虽不是主题,但在众多诗篇中都有所涉及。以下是根据“关于吃饭的诗词”这一主题所选取的几首古诗词,以及其全文、作者、朝代和解析。一、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原文: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妇子,永绝糇粮。作者:未知(古代先秦时期)解析:该句虽非直接写饮食,但“永绝糇粮”表达了一种生活艰辛、无法维持日常饮食的状态。二、唐代杜甫《丽人行》原文:金盘玉露自淋漓,绿树阴中唤酒卮。细雨斜风作晓寒,青门一骑红尘出。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作者:杜甫(唐代)解析:诗中虽未直接提及吃饭,但通过描述饮酒与时光的流逝,间接表达
咬姜呷醋是什么意思
咬姜呷醋的读音咬姜呷醋的读音是yǎo jiāng xiā cù,其中“呷”字在这里读作xiā,意为“喝、吃”。咬姜呷醋的含义咬姜呷醋是一个成语,原意是形容饮食简朴清苦,多指僧侣或修行者清心寡欲的生活状态。具体来说,“咬姜”指的是吃生姜,而“呷醋”则是指喝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享受的生活态度。咬姜呷醋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佛教修行者的生活习俗。在佛教修行中,僧侣们常常以素食为主,以保持身心的清净。而生姜和醋作为常见的调味品,常常被用来增加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因此,咬姜呷醋便成为了形容僧侣或修行者清心寡欲、生活简朴的一种说法。据传,唐代有一位高僧名叫慧远,他修行时每天只
10首关于米粉的古诗词 品味古人笔下的乡愁与美食记忆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描写米粉的诗词。从多首与米粉相关的古诗词中,展现了米粉的美味与魅力。文章分析了米粉在古诗词中的描述方式,如色、香、味、形等方面。同时,也探讨了米粉与市井生活、情感的寄托以及文化传承的联系。通过古诗词的描绘,不仅展现了米粉的独特之处,还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文章总结了米粉与诗意之间美妙而微妙的联系,带领读者领略米粉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长斋礼佛
长斋礼佛是一种源自佛教的修行方式,指长时间吃素并恭敬礼拜佛像的行为。其含义是表达对佛教的虔诚和恭敬,常用来形容对佛教的深厚信仰和修行态度。长斋礼佛的读音、典故、近义词及错误用法等都有了详细的介绍。通过这种修行方式,人们可以积累功德,寻求内心的平静。
关于吃的古诗词
关于吃的古诗词(第1篇)关于吃的古诗词一、引言自古以来,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词中,关于吃的描写更是丰富多彩,不仅展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审美观念。下面,我将为您列举几首饱含吃食之意的古诗词,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二、古诗词《食粥》作者:陆游(南宋)原文:世人个个学长年,细雨无尘洗杏烟。一盂食粥犹堪美,两腋生风更自怜。解析:此诗描绘了作者对于生活与长年的思考。他提到了通过食物粥来调养身体,突显了吃食与长寿之间的关系。细雨之下,饮食更有风味。此诗虽为七言绝句,但充满禅意,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长寿的向往。《悯农》作者:李绅(唐)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