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自量:自不量力的傲慢与教训
读音
bù zhī zì liàng
含义
- 不:否定,表示“没有”或“未能”。
- 知:知道,了解。
- 自:自己。
- 量:估量,衡量。
整体含义:指一个人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或实力,盲目自信或冒进,最终导致失败或尴尬。
典故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之推跟随晋文公流亡多年,但在晋文公即位后,介之推并未主动邀功,反而隐居山林。有人劝他求取封赏,他却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而那些不知自量、争功邀赏的人,最终往往自取其辱。 - 《韩非子·喻老》
故事讲述一只螳螂举起前臂想要阻挡车轮,却不知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韩非子借此讽刺那些不自量力、妄图对抗强大势力的人。 - 《庄子·秋水》
河伯(河神)起初以为自己的水域浩瀚无边,直到见到大海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这个故事常被用来比喻那些眼界狭窄、不知自量的人。
近义词
- 自不量力:指高估自己的能力,去做力所不及的事。
- 蚍蜉撼树:比喻力量微小却妄想动摇强大的事物。
- 螳臂当车:形容不自量力,试图阻挡无法抵抗的力量。
- 班门弄斧:在行家面前卖弄本事,显得不自量力。
反义词
- 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事,不勉强。
- 自知之明: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 审时度势:观察时机,衡量形势,做出合理判断。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小明想举起大石头,结果摔倒了,真是不知自量。
- 小蚂蚁想搬动大面包,真是不知自量呀!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他连加减法都没学好,却说自己能解微积分,真是不知自量。
- 那只小狗对着大狗狂吠,真是不知自量。
-
初中(7-9年级)
- 他刚学会游泳就想去横渡长江,简直是不知自量。
- 一个业余棋手挑战职业九段,未免太不知自量了。
-
高中及以上
- 某些小国试图挑战超级大国的权威,无疑是不知自量。
- 他连基础理论都没掌握,就妄图推翻经典学说,实在是不知自量。
错误用法
-
混淆“不知自量”与“不自量力”
- ❌ 错误:他不自量力地挑战高手。(正确,但若用“不知自量”需调整语境)
- ✅ 正确:他不知自量,竟敢挑战高手。
-
用于褒义语境
- ❌ 错误:他虽然不知自量,但勇气可嘉。(“不知自量”本身含贬义,不宜与褒义搭配)
- ✅ 正确:他虽然自不量力,但勇气可嘉。
-
误用于客观描述
- ❌ 错误:这只蚂蚁不知自量地搬运食物。(蚂蚁本能行为不适用该成语)
- ✅ 正确:这只蚂蚁努力搬运食物。
-
过度夸张使用
- ❌ 错误:他不知自量到想统治宇宙。(过于夸张,不符合日常表达习惯)
- ✅ 正确:他狂妄自大,甚至幻想统治宇宙。
“不知自量”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警示——人贵有自知之明,否则难免贻笑大方。无论是历史典故还是现实生活,都在提醒我们:认清自己,方能行稳致远。
你可能感兴趣
不自量力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自量力”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如妄自尊大、蚍蜉撼树、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以及反义词如量力而行、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知难而退。文章还给出了多个例句,说明了不自量力的用法和错误用法。提醒读者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要量力而行,避免轻率行动导致的失败。
以指挠沸是什么意思
以指挠沸的读音以指挠沸的拼音是:yǐ zhǐ náo fèi。以指挠沸的含义"以指挠沸"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用手指去搅动沸水。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自不量力,去做难以实现或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类似于"蚍蜉撼大树"的含义。以指挠沸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庄子·达生篇》。故事中,庄子讲到一个人用手指去搅动一锅滚水,结果被烫伤。这个故事用来比喻自不量力,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以指挠沸的近义词蚍蜉撼树螳臂当车力不从心自不量力以上成语均表示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以指挠沸的反义词量力而行顺其自然轻而易举这些反义词表示在做事时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决定,不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以指挠沸的例
反治其身
本文介绍了成语“反治其身”的读音、含义和典故,以及与其相近的词语如反受其害、自食其果等。该成语表示因处理不当或过度,原本用于治疗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反而变成问题的一部分或加剧问题的严重性。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以说明其用法,并指出错误用法。整体而言,本文全面介绍了“反治其身”这一成语,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和使用。
贪污狼藉是什么意思
贪污狼藉的读音读音:tān wū láng jí标注拼音:tān/wū/láng/jí贪污狼藉的含义“贪污狼藉”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行为不检点,贪污公款,所作所为导致名声败坏,不可收拾。其中,“贪污”指的是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公款或他人财物的行为;“狼藉”则是指乱七八糟,一片混乱的样子。贪污狼藉的典故该成语典故源于古代,与官场腐败、贪污受贿等行为有关。在古代社会,官员们常常利用职权之便,贪污公款,中饱私囊,导致社会风气败坏。这种行为被形容为“贪污狼藉”,成为了一个贬义词。典故一据传,古代有一位官员,利用职权之便,大肆贪污公款,其行径恶劣至极,最终导致家破人亡,名声败裂。他的所作所为被形容为
蜉蝣撼大树
本文介绍了成语“蜉蝣撼大树”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力量微小的人或事物试图挑战或改变强大或巨大的事物,是自不量力或力图引起重大变革但力量不足的象征。希望本文的介绍能有所帮助。
放虎自卫
“放虎自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àng hǔ zì wèi,意为因过于宽容或疏忽大意可能给自己带来危害。典故来源于古代寓言,表示放走看似无害实则危险的事物,最终可能招致灾难。近义词如“引狼入室”,反义词如“防患未然”。使用这个成语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错误的使用可能使人误解或感到困惑。因此,需谨慎使用。
出处殊途
本文解释了成语“出处殊途”的读音、含义和典故。该成语描述来自不同源头或途径的事物或人,强调其差异性和独特性。它可以用来形容古代文化中的不同流派或学派,也可以比喻人们在人生道路上的不同选择和经历。同时,本文还介绍了该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相关例句。在运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滥用、误解和搭配不当等错误用法。
操刀伤锦
操刀伤锦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āo dāo shāng jǐn。它用来比喻在文章或艺术创作中因过于粗鲁、鲁莽或不慎而造成损害或破坏。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工匠的故事,形容因缺乏经验或技巧而在处理重要事物时造成的损失。其近义词有画蛇添足、画虎不成反类犬、粗制滥造等。反义词则包括精雕细刻、完美无缺、细致入微等。操刀伤锦的错误用法包括误用对象和误用语境。文章通过例句详细解释了操刀伤锦的用法和含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法出多门
法出多门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ǎ chū duō mén,意指法律、规则的制定或执行存在多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导致执行或理解上的混乱。这个成语强调了规则或法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典故并不明确,但可想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由于各种差异导致对同一法律或规则的不同解释和执行方式。近义词包括规则不一、法规杂乱等,反义词则有一法通天、统一规范等。在交通管理、国际法律领域、行业监管等场景中容易出现法出多门的情况。错误用法包括滥用多种解释方式、缺乏统一规范以及不明确的法律条款。因此,在法规制定和执行中应避免法出多门的现象,确保法规的统一性和明确性。
持正不阿
持正不阿是一个成语,意思为坚持正义,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向邪恶势力屈服。该成语源于战国时期蔺相如的故事,形容人正直无私、刚强不屈。其近义词有刚正不阿、公正无私等,反义词包括偏袒护短、徇私舞弊等。持正不阿的人在工作中能坚守正义立场,不畏权势,确保公正和透明,赢得尊重和信任。但需注意避免将其用于形容过于刻板、不知变通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