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不齿于人」详解
读音
不齿于人(bù chǐ yú rén)
含义
- 不:否定词,表示“不被”或“不值得”。
- 齿:本义是牙齿,引申为“提及”“谈论”,此处指“列入”“认可”。
- 于:介词,表示“在……之中”。
- 人:指社会大众或群体。
整体含义:指某人或某事品行低劣,不值得被社会认可,甚至被众人鄙视、唾弃。
典故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不齿于人类”原指行为恶劣到不配与普通人并列,后演变为“不齿于人”。 - 《礼记·王制》:
记载古代对罪犯的惩罚包括“不齿于乡党”,即被乡邻排斥,体现社会对恶行的否定。 - 宋代笔记《鹤林玉露》:
提到奸臣秦桧“所为不齿于人”,反映其恶行遭后世唾骂。
近义词
- 为人不齿:行为卑劣,遭人轻视。
- 嗤之以鼻:用轻蔑态度对待。
- 唾弃:因厌恶而彻底否定。
- 鄙夷不屑:极端轻视,不愿与之同列。
反义词
-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受人尊敬。
- 众望所归:行为得到广泛认可。
- 交口称赞:众人一致赞扬。
- 仰之弥高:品德或成就令人敬仰。
例句
小学阶段(简单语境):
- 他总爱欺负同学,这种行为不齿于人。
- 考试作弊是不齿于人的坏习惯。
中学阶段(社会现象):
- 贪官污吏的所作所为,历来不齿于人。
- 网络暴力者终将不齿于人。
高中阶段(历史/文学):
- 秦桧陷害忠良,千年来不齿于人。
- 《红楼梦》中贾雨村的忘恩负义,可谓不齿于人。
大学/成人(抽象批判):
- 学术造假者一旦曝光,便不齿于学界。
- 资本的无底线逐利,在某些情况下不齿于社会。
书面语/正式场合:
- 这种背信弃义的行径,实不齿于人伦。
- 其媚外求荣之举,早不齿于国人。
错误用法
-
误用对象:
- ❌“他成绩差,不齿于人。”(“不齿于人”仅用于道德批判,非能力评价。)
- ✅修正:“他抄袭论文,不齿于学术圈。”
-
语义混淆:
- ❌“这家餐厅服务差,不齿于人。”(非道德问题,应用“令人不满”。)
-
过度夸张:
- ❌“她迟到一次就不齿于人。”(轻微过失不适用,需严重品行问题。)
-
语法错误:
- ❌“不齿于人们。”(“人”已表群体,无需加“们”。)
通过以上解析,可准确掌握“不齿于人”的用法,避免误用或滥用这一具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成语。
你可能感兴趣
见弃于人
本文介绍了成语“见弃于人”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通过例句展示了其正确用法。该成语表示被他人抛弃或遗弃的意思,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等典故。文章还指出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的错误用法。通过本文,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见弃于人”这一成语。
独异于人
独异于人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ú yì yú rén,意思是形容人或事物具有独特的特质或特点,不同于常人或常规。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对于独特之人的赞美和描述。它的近义词包括卓尔不群、出类拔萃等,反义词则是平庸无奇、千篇一律等。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情感色彩,避免误解和滥用。例句展示了独异于人在不同场合的运用。
授柄于人是什么意思
授柄于人的读音读音:shòu bǐng yú rén拼音:Shòu Bǐng Yú Rén授柄于人的含义“授柄于人”这个成语指的是将权力或机会等主动交给别人,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中,“授”表示给予,“柄”指的是权力或机会的象征,“于人”则表示对某人的给予。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表示主动放弃优势或权力,容易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授柄于人的典故“授柄于人”的典故源于古代的军事战争。在古代战争中,军队的指挥权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方将指挥权交给对方,就相当于将胜负的主动权交给了对方,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因此,“授柄于人”这个成语就逐渐形成了,用来形容主动放弃优势或权力,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关于不孝的诗词
关于不孝的诗词(第1篇)关于不孝的诗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并不罕见。这些诗词不仅揭示了社会道德观念的一部分,也反映了古代对于家庭伦理、亲情关系的重视。以下是我根据您的需求,整理的一些关于不孝主题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列表《孝经·谏诤章》汉乐府《长歌行》晋·陶渊明《杂诗》唐·白居易《孝妇吟》宋·王安石《孝道歌》二、诗词全文及解析《孝经·谏诤章》作者:佚名(先秦时期)原文:曾子曰:“若夫慈爱抚育,奉事父母如大人,此孝之大者。不慈不孝,不祥之民也。”解析:此段出自《孝经》,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若不慈不孝,则被视为不祥之人。汉乐府《长歌行》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
粪土不如
本文介绍了成语“粪土不如”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用于形容某个人或事物毫无价值,表达极度贬低和轻蔑。其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具体出处已不可考。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示例,包括在不当场合使用、误用含义和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通过本文,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粪土不如”这个成语的用法和含义。
描写阮籍的诗词
阮籍,三国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诗人,以其独特的诗才和深邃的思想成为了后世所敬仰的对象。他的诗词作品情感深沉、意境深远,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魅力与文化价值。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介绍阮籍的诗词与文化魅力。首先,通过几首不同的诗词来展现阮籍的文学魅力。这些诗词描绘了阮籍在不同情境下的心境和情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洞察。同时,这些诗词也展现了阮籍的个性和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使人们对他的才情和志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次,阮籍的文化魅力不仅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更体现在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深度上。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阮籍的人生观和文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
褒善贬恶
“褒善贬恶”是一个成语,指的是赞扬善良行为,批评不良行为。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强调道德评价的重要性。该成语含有对正义的追求和对道德行为的赞扬,体现了对善恶分明、公正评价的态度。其近义词包括扬善惩恶、嘉善矜恶、彰善瘅恶等。反义词有恣意妄为、混淆黑白、赏罚不明等。在运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滥用场合、误解含义、乱用对象和不恰当搭配等错误用法。
二三君子
二三君子的读音为èr sān jūn zi,这个成语用于形容品德高尚、行为正直、坚定不随波逐流的人。其源自古代文献,用以赞美那些不改变原则和立场的人。二三君子近义词包括仁人志士、正人君子等,反义词则是卑鄙小人、奸佞之徒等。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错误用法,如误解原意、不符合语境的搭配等。该成语强调了人的独立性和坚定性,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的品质。
称德度功
称德度功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ēng dé dù gōng,用于衡量人的德行和能力,按照其贡献和成就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待遇。该成语源于古代选拔官员和评价人才的制度,体现了对道德和功绩的重视。其含义包括评价人时应综合考虑其德行和功绩,不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近义词包括量才录用、德才兼备等。反义词则包括任人唯亲、偏信偏听等。在运用称德度功时,应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只看重某一方面、评价不公正、不客观,以及在不恰当的场合或语境中使用等。正确的使用方式是在评价人才时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个人的贡献和成就。
简在帝心
简在帝心的拼音是jiǎn zài dì xīn。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典故,意指人的优秀才能和品德被上级或众人所赏识和重视。其典故出自《尚书·舜典》,讲述尧帝对贤人伯夷的赏识。简在帝心的含义已经演变成一种赞誉,用于形容那些才华出众、受到赏识和重视的人。其近义词有众望所归、德高望重等,反义词为默默无闻、无人问津。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对象,避免滥用或夸大其词。一些例句展示了简在帝心在不同情境下的恰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