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户可封
读音
bǐ hù kě fēng
含义
“比户可封”是一个形容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成语。
- 比户:指家家户户。“比”意为相邻、靠近,“户”指家庭。
- 可封:可以封赏,形容百姓品德高尚,值得表彰。
整体意思是:每家每户都值得表彰,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民生活富足安定。
典故
- 《尚书·尧典》:
传说尧舜时期,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家家户户都品行端正,因此“比户可封”。 - 《汉书·王莽传》:
王莽篡位后,曾自夸治理下的社会“比户可封”,但实际上百姓生活困苦,讽刺其虚伪。 - 《资治通鉴》:
唐代贞观之治时期,社会安定,史书称赞当时“比户可封”,形容盛世景象。
近义词
- 路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良好,无人贪图他人财物。
- 夜不闭户:形容治安极好,晚上不用关门。
- 国泰民安:国家太平,百姓安乐。
- 安居乐业:人民生活安定,工作愉快。
反义词
- 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困苦,无法生存。
- 盗贼蜂起:社会混乱,盗贼横行。
- 饿殍遍野:形容饥荒严重,饿死的人到处都是。
- 人心惶惶:社会动荡,百姓恐慌不安。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说,古代尧舜时期“比户可封”,大家都做好事。
- 童话故事里,国王治理的国家“比户可封”,人人都快乐。
-
小学高年级:
- 历史书上说,贞观之治时“比户可封”,百姓生活幸福。
- 如果每个人都遵守规则,社会就能“比户可封”。
-
初中:
- 古人向往“比户可封”的社会,说明人们渴望安定生活。
- 真正的盛世不仅是经济繁荣,更要做到“比户可封”。
-
高中:
- 儒家经典中,“比户可封”是理想社会的象征。
- 王莽自称“比户可封”,却导致民怨沸腾,可见虚假宣传的危害。
-
大学及以上:
- 在政治哲学中,“比户可封”代表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治理目标。
- 现代社会治理虽难达“比户可封”,但可借鉴其追求公平正义的精神。
错误用法
-
形容个人品德高尚:
- ❌ 错误:他乐于助人,真是“比户可封”。(应形容社会整体,而非个人)
- ✅ 正确:他乐于助人,真是品德高尚。
-
形容经济发达但社会不公:
- ❌ 错误:这个城市GDP很高,可谓“比户可封”。(忽略社会风气)
- ✅ 正确:这个城市不仅经济发达,而且治安良好,可谓“比户可封”。
-
用于贬义或讽刺时不合语境:
- ❌ 错误:这个公司表面光鲜,实际内部混乱,真是“比户可封”。(成语本身无贬义)
- ✅ 正确:这个公司表面光鲜,实际内部混乱,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你可能感兴趣
比屋而封
“比屋而封”是一个源于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成语,读音为bǐ wū ér fēng。该成语用于形容家家户户都受到封赏或嘉奖的社会景象,体现了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以及国家繁荣昌盛的状态。这个成语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中的《周本纪》。比屋而封的近义词包括家家受赏、遍地封赏等,反义词为家破人亡。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用法不当、用词不当以及过度解读等错误用法。通过正确理解和运用“比屋而封”,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古代社会的氛围,并为之努力创造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描写百姓安居乐业的诗词
描写百姓安居乐业的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描写百姓安居乐业的诗词一、唐代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作者与朝代: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解析:此诗以卖炭翁的遭遇为线索,通过描绘其生活的艰辛和无奈,间接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虽然卖炭翁的生活困苦,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
安堵如故
安堵如故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ān dǔ rú gù。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生活、工作等一切正常,如同过去一样。最早出自《史记》,用来形容社会、生活等一切正常,没有出现大的变化或波动。其近义词包括安然如常、安然无恙、平静如初、依然如故等。反义词有翻天覆地、改头换面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的用法,如形容灾难或事故后的混乱状态或用于描述变化较大的情况等。
赭衣塞路是什么意思
赭衣塞路的读音赭衣塞路的读音是zhě yī sài lù。赭衣塞路的含义赭衣塞路,字面意思为穿着赭色衣服的人(古代犯人穿的服装)堵塞了道路。形容囚犯众多,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赭衣塞路的典故典故一:出自《汉书·王莽传》。王莽篡汉后,实行暴政,百姓苦不堪言,许多人因犯罪被判为赭衣(即穿赭色衣服),路上行人稀少,赭衣塞路,形容当时社会混乱不堪的景象。典故二:也见于《后汉书·刘盆子传》。在王莽末年,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因犯罪被判为赭衣的人很多,路上行走困难,也出现了赭衣塞路的情景。赭衣塞路的近义词民不聊生哀鸿遍野饿殍满道涂炭生灵赭衣塞路的反义词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太平盛世赭衣塞路的例句战乱时期,赭衣塞
兵荒马乱
本文介绍了成语“兵荒马乱”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以及近义词反义词。该成语用来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秩序混乱的情景,源于古代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提供了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给出了在正确使用场合下的一些例句。错误用法方面,要避免在使用中混淆该成语与其他成语,或在不当场合下使用,以及对成语的滥用和不尊重。
闾阎安堵是什么意思
闾阎安堵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lǘ yán ān dǔ。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其来源于《史记·货殖列传》,描述的是古代社会和谐、人民安居的美好景象。闾阎安堵的近义词有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等,反义词包括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等。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一个地区或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生活的状态。在使用时,应注意避免与贬义语境混淆,只有在适当的语境下使用才能体现其正确的含义和价值。
词清讼简
词清讼简是指法律条文清晰明确,司法程序简单高效,使得诉讼案件易于审理,纠纷易于解决。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对法律条文繁琐复杂的批评,后来用以形容司法制度的高效和公正。其近义词包括清案明目、案情明了等,反义词有案情复杂、模糊不清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误用为形容文章或语言的复杂度,用于不恰当的场合,与其他词语混淆等。该成语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于形容法律文件、司法程序、合同条款等清晰简洁的情况。
道不拾遗
道不举遗是一个成语,指的是路上丢失的东西不会被人捡起据为己有,用来形容社会风气淳朴,人们诚实守信。该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强调社会道德风尚的纯正。道不举遗的近义词有路不拾遗、民风淳厚等,反义词包括盗贼横行、贪污腐败等。在使用道不举遗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含义和用法,避免误用或滥用。在当今社会,仍然需要倡导道不举遗的精神,以诚信为本,传承和发扬这一美德。
按堵如故
“按堵如故”是一个成语,读音为àn dǔ rú gù,用来形容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生活正常,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个成语源于《史记·太史公自序》,常用来形容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状态。其近义词包括安然如故、秩序井然等,反义词为混乱不堪、动荡不安等。按堵如故的误用包括用于形容混乱、动荡的场景,用于形容个人心情或情绪状态等不恰当的场合,以及在不需要使用的情况下滥用。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表达的需要。以上是对“按堵如故”的详细介绍。
道不拾遗
道不拾遗是一个成语,拼音为dào bù shí yí。它表示路上没有人会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淳朴,人们诚实守信,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这个成语源自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宣王的政策,并广泛被记载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等古籍中。道不拾遗的近义词包括夜不闭户、民风淳朴、拾金不昧等,反义词包括贪赃枉法、见利忘义、盗贼横行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搭配,避免错误用法。在现代社会,我们仍应秉持道不拾遗的价值观,做一个有道德、有良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