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按堵如故」详解
读音
按堵如故:àn dǔ rú gù
含义
- 按:安定、稳定。
- 堵:墙壁,引申为居住的环境。
- 如故:像原来一样。
整体含义:形容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如常,没有受到外界干扰。
典故
- 《汉书·高帝纪》:
“吏民皆按堵如故。”
汉高祖刘邦攻占咸阳后,下令军队不得扰民,百姓生活如常,社会秩序稳定。 - 《资治通鉴》:
“入关约法三章,秦民大悦,按堵如故。”
刘邦进入关中后,废除秦朝严苛法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 《史记·项羽本纪》:
“沛公军霸上,约法三章,秦民大喜,按堵如故。”
刘邦在霸上驻军时,采取宽和政策,使百姓生活不受影响。
近义词
- 安居乐业:形容生活安定,工作愉快。
- 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
- 海晏河清:比喻天下太平。
- 太平盛世: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时代。
反义词
- 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困苦,无法生存。
- 兵荒马乱:战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 动荡不安:社会不稳定,局势混乱。
- 流离失所:百姓因战乱或灾害被迫离开家园。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战争结束后,人们的生活又按堵如故了。
- 老师告诉我们,和平年代大家都能按堵如故地生活。
-
小学高年级:
- 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使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百姓按堵如故。
- 古代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百姓才能按堵如故。
-
初中:
- 刘邦入关后,废除苛政,百姓按堵如故,社会迅速恢复稳定。
- 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按堵如故。
-
高中:
- 历史上,凡是能让百姓按堵如故的统治者,往往能赢得民心。
- 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于让民众按堵如故,不受外界动荡影响。
-
大学及以上:
- 在宏观经济调控下,市场秩序稳定,企业运营按堵如故。
- 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保障社会按堵如故的基础。
错误用法
- 用于个人生活:❌“我搬家后,生活按堵如故。”(“按堵如故”多用于社会整体,不适用于个人。)
- 形容短暂平静:❌“台风过后,城市按堵如故。”(应指长期稳定,而非短期恢复。)
- 用于负面语境:❌“虽然经济衰退,但社会按堵如故。”(矛盾,经济衰退时社会通常不稳定。)
- 与动荡搭配:❌“战争期间,百姓按堵如故。”(战争时期社会不可能安定。)
总结:“按堵如故”强调社会长期稳定,适用于描述国家、社会或较大范围的安定状态,不宜用于个人或短期情况。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百姓安居乐业的诗词
描写百姓安居乐业的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描写百姓安居乐业的诗词一、唐代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作者与朝代: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解析:此诗以卖炭翁的遭遇为线索,通过描绘其生活的艰辛和无奈,间接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虽然卖炭翁的生活困苦,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
描写五胡乱华的诗词
五胡乱华是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上述提供的诗词深刻描绘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战争和人民的苦难。根据提供的诗词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五胡乱华时期的古诗词描绘了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百姓苦难的场景。诗人通过描述战火连天、胡骑争驰、血染山河等情景,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百姓的同情。同时,这些诗词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谴责,透露出对历史的见证和记录。这些古诗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对那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安堵如故
安堵如故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ān dǔ rú gù。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生活、工作等一切正常,如同过去一样。最早出自《史记》,用来形容社会、生活等一切正常,没有出现大的变化或波动。其近义词包括安然如常、安然无恙、平静如初、依然如故等。反义词有翻天覆地、改头换面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的用法,如形容灾难或事故后的混乱状态或用于描述变化较大的情况等。
5个历史典故解析成语“兵荒马乱”的真正含义与正确用法
本文介绍了成语“兵荒马乱”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以及近义词反义词。该成语用来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秩序混乱的情景,源于古代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提供了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给出了在正确使用场合下的一些例句。错误用法方面,要避免在使用中混淆该成语与其他成语,或在不当场合下使用,以及对成语的滥用和不尊重。
民不聊生是什么意思
民不聊生是一个成语,读音为mín bù liáo shēng,用于描述百姓生活困苦,无法维持生计,社会动荡不安的状态。其源于《左传》中的历史故事,形容战乱、灾荒等导致人民生活困苦的时期。此外,民不聊生的近义词有生灵涂炭、民不畏死等,反义词则为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等。需要注意的是,民不聊生通常用于形容极端困苦的情况,不应被误用为一般的困难状态。
比户可封是什么意思 这个成语如何形容古代理想社会
成语“比户可封”读音为bǐ hù kě fēng,意味着每家每户都值得封侯,描述百姓生活富足和社会安定的情境。其源自《汉书·赵充国传》,与西汉时期赵充国平定西羌叛乱后的治理措施有关。此外,在杜甫的《春望》中亦有体现。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民殷国富、家家户户、丰衣足食等,反义词为民不聊生、家贫如洗、饥寒交迫等。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正确用法,避免滥用或与原意相反的情形。当前社会已经实现了比户可封的局面,人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词清讼简是什么意思
词清讼简是指法律条文清晰明确,司法程序简单高效,使得诉讼案件易于审理,纠纷易于解决。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对法律条文繁琐复杂的批评,后来用以形容司法制度的高效和公正。其近义词包括清案明目、案情明了等,反义词有案情复杂、模糊不清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误用为形容文章或语言的复杂度,用于不恰当的场合,与其他词语混淆等。该成语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于形容法律文件、司法程序、合同条款等清晰简洁的情况。
承平盛世是什么意思
承平盛世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含义为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昌盛。这一词汇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时期,如唐朝的“开元盛世”。承平盛世不仅是时间的概念,更是理想的社会状态。其近义词包括太平盛世、安定繁荣、繁荣昌盛,反义词为动乱时期、乱世之秋、衰败时期。在使用承平盛世这一成语时,需注意避免误用语境、乱用搭配、张冠李戴及不分场合等错误用法。承平盛世代表着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历史上的承平盛世往往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昌盛。
安生乐业
“安生乐业”是一个成语,指人民生活安定、工作愉快的社会状态。其源于古代中国,反映了人们对稳定和平生活的向往。该成语的典故源于《汉书·货殖传》,描述了古代社会动荡后人民渴望安定生活的情况。此外,“安生乐业”还有多个典故和出处。近义词如“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等,都表达了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反义词如“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等,则描绘了社会的不安定状态。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或滥用,确保其在描述人民生活状态的语境中使用。
哀鸿遍野
“哀鸿遍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āi hóng biàn yě,用来形容到处都是悲鸣的鸟,比喻在灾难或困苦中的人们,描述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景象。它源自《诗经·小雅·鸿雁》,描述战乱时期人们无家可归的情景。近义词包括流离失所、啼饥号寒、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情感色彩来选择,避免错误用于非社会动荡、人民疾苦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