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世无闷

遁世无闷

读音

dùn shì wú mèn

含义

  • 遁世:指避开世俗,隐居不出。”遁”意为逃避、隐退,”世”指世俗社会。
  • 无闷:没有烦恼、忧愁。”无”表示否定,”闷”指烦闷、苦闷。
    整体含义:形容人远离尘世喧嚣,心境平和,不受世俗困扰,悠然自得。

典故

  1. 《周易·乾卦》
    “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意为君子即使隐居避世,也不会感到苦闷,即使不被人认可,也能保持内心的安宁。
  2.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辞官归隐,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正是”遁世无闷”的典型体现。
  3. 庄子思想
    庄子主张”逍遥游”,认为人应超脱世俗名利,追求精神自由,与”遁世无闷”的境界相通。

近义词

  1. 超然物外:指超脱于世俗之外,不受外界影响。
  2. 与世无争:不参与世俗的竞争,心态平和。
  3. 闲云野鹤:形容生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4. 淡泊明志:不追求名利,以宁静的心态明确志向。

反义词

  1. 争名逐利:热衷于追求名声和利益。
  2. 趋炎附势:依附权贵,追求世俗利益。
  3. 心烦意乱:内心烦躁,无法平静。
  4. 庸人自扰:因琐事自寻烦恼。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爷爷退休后住在乡下,每天种花钓鱼,真是遁世无闷。
    • 童话里的隐士住在深山里,过着遁世无闷的生活。
  2. 小学高年级

    • 陶渊明辞官后,遁世无闷,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
    • 有些人喜欢热闹,而有些人更喜欢遁世无闷的安静生活。
  3. 初中

    • 在古代,许多文人因不满官场黑暗,选择遁世无闷,隐居山林。
    • 他的性格淡泊,向往遁世无闷的境界,不愿参与世俗纷争。
  4. 高中

    • 庄子主张”逍遥游”,追求遁世无闷的精神自由,对后世影响深远。
    •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能保持遁世无闷的心态实属难得。
  5. 大学及以上

    • 禅宗修行者往往追求遁世无闷的境界,以参透生命真谛。
    • 他的画作充满宁静之美,体现了一种遁世无闷的哲学思想。

错误用法

  1. 误用于消极避世

    • ❌ “他因为失败而躲在家里,整天不出门,真是遁世无闷。”(”遁世无闷”是主动选择,而非消极逃避。)
  2. 误用于孤独寂寞

    • ❌ “她一个人住在郊外,感到遁世无闷。”(”无闷”强调内心平和,而非孤独感。)
  3. 误用于忙碌生活

    • ❌ “他虽然工作很忙,但心态遁世无闷。”(”遁世”指远离世俗,与忙碌矛盾。)
  4. 误用于贬义语境

    • ❌ “这群人遁世无闷,对社会毫无贡献。”(成语本身无贬义,此处用法不当。)

“遁世无闷”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精神境界,体现了古人对自由与宁静的追求。在现代社会,它依然能启发人们寻找内心的平衡与安宁。

你可能感兴趣

10首描写闲适生活的古典诗词 探寻中国文人无事之诗中的悠然境界

无事之诗: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闲适美学"无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非简单的"没有事情",而是一种超脱功利、悠然自得的生活境界。这种境界在古典诗词中形成了独特的"无事"主题,展现了文人雅士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本文选取唐宋时期几位代表性诗人的"无事"诗词,解析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与美学价值。王维《酬张少府》朝代:唐代作者: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解析:此诗展现了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的生活状态。"万事不关心"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世俗纷扰的主动疏离。"松风"、"山月"的意象组合营造出空灵意境,"解带"、"弹琴"的动作描写则体现了身心

10首描写隐居生活的经典诗词 探寻陶渊明王维等古代文人的隐逸情怀

本文介绍了多首描写隐居高手的古诗词,这些诗词展现了隐者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形象。文章列举了多首古诗,包括《归园田居》、《江雪》、《寻隐者不遇》等,并详细解析了每首诗的背景、内容和意境。文章还介绍了这些诗词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柳宗元、贾岛等著名诗人的隐逸生活。这些诗词不仅具有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阅读这些诗词,可以感受隐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以及他们内心的淡泊与自在,同时也给人以人生哲理的启示。

关于修心的诗词

关于修心的诗词(第1篇)关于修心的诗词一、诗词全文及作者、朝代静夜思作者:白居易(唐代)原文:修心悟道自清净,万法皆空道未离。独坐空山无人问,天地苍茫自吟诗。坐禅语作者:贾岛(唐代)原文:秋水长流万丈清,心随孤鹤去寻僧。了无一物堪留碍,日月常悬定坐灯。醒世良言作者:元稹(唐代)原文:本无是非别轻重,一心不念五色道。世间万物皆如梦,修心悟道得真道。禅意作者:王维(唐代)原文:心静自然凉,清风吹不惊。万法皆如幻,修心悟道明。悟道作者:李煜(南唐)原文:人道修行苦,我道悟心清。云烟随逝水,明月照禅情。二、诗词解析以上这些诗词都是关于修心的主题,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和角度表达了修心的重要性以及修心的过程和

描写隐居的诗词

本文提供了五篇关于描写隐居的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描绘自然风光、隐居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在阅读这些描写隐居的诗词时,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对生命的珍视,同时也能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和慰藉。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五篇关于描写隐居的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描绘了自然风光、隐居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这些诗词具有文学价值,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阅读这些诗词,我们能感受到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在隐居生活中找到的内心平静和自由。这

遁迹方外

遁迹方外的读音为dùn jì fāng wài,表示隐匿行迹于世俗之外。该成语源自《晋书·隐逸传》,用于描述追求清静无为、远离尘嚣的人,如隐士或修行者。近义词包括避世绝俗、隐居山林等,反义词为涉世入俗、追逐名利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为贬义、用错对象、搭配不当及语境不符等错误用法。

超然远举

本文介绍了成语“超然远举”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人的行为、态度或思想超脱世俗,追求高远目标,源于古代隐士和贤人的典故。其近义词包括高风亮节、超凡脱俗、高瞻远瞩等,反义词则是随波逐流、苟且偷安、俗不可耐等。文章还给出了相关例句,并强调了该成语的误用情况。

遁世长往

遁世长往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ùn shì cháng wǎng,意思是隐居避世,长久地离开人世或人世间的纷扰。该成语出自古代文献,描述追求隐居生活、避开人世纷争的情境。其近义词包括隐居避世、远引高蹈等。反义词则是描述不隐居、不避世的情境。在用法上,遁世长往常被误用或滥用,需要注意其正确的含义和用法。

超然远引

超然远引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āo rán yuǎn yǐn,形容一个人心志高远,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或为了避开不利环境而主动远离。该成语源自古代文献记载,含有超脱尘世、追求高远境界的意味。其近义词包括远走高飞、避世绝俗等,反义词为趋之若鹜、随波逐流等。使用时应根据语境恰当运用,避免与其他含义相近但用法不同的成语混淆。其错误用法包括在不当场合使用或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

遁世绝俗

遁世绝俗的读音为dùn shì jué sú,指的是隐居深山,避开世俗纷扰,过与世隔绝的生活。该词源自古代隐士生活,用以形容人追求清静无为、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其近义词包括避世绝俗、隐居山林等。反义词为热衷世俗、追逐名利等。使用时要根据语境恰当使用,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如有误用情况需注意。

出世离群

出世离群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ū shì lí qún。它表示脱离世俗纷扰,追求内心自由和宁静的状态。这个成语源于古代隐士和修行者的行为,他们为了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越尘世选择隐居。出世离群的含义包括超凡脱俗、遗世独立等近义词的含义。然而,这个成语常被误用为描述不合群或孤僻的状态,正确的用法应该是描述一个人追求内心自由和宁静的状态。文章中提供了多个例句以解释其正确用法。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