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逸无闷
读音
dùn yì wú mèn
含义
- 遁逸:逃避、隐退,指远离世俗纷扰。
- 无闷:没有烦闷,心境平和。
整体含义:形容人隐居避世,内心安宁,不受世俗困扰。
典故
- 《庄子·达生》:庄子推崇“逍遥游”,主张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与“遁逸无闷”的境界相似。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描绘了隐逸生活的闲适,体现了“遁逸无闷”的精神。
- 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展现了诗人隐居山林的悠然自得。
近义词
- 超然物外:超脱世俗,不受外界影响。
- 闲云野鹤:形容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 淡泊明志:不追求名利,心境宁静。
反义词
- 追名逐利:热衷于功名利禄,内心浮躁。
- 患得患失:过分计较得失,内心不安。
- 庸人自扰:无事生非,自寻烦恼。
例句
- 小学低年级:爷爷退休后住在乡下,每天种花钓鱼,真是遁逸无闷。
- 小学高年级:陶渊明辞官归隐,过上了遁逸无闷的生活。
- 初中:他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决定隐居山林,追求遁逸无闷的境界。
- 高中:在快节奏的社会中,能保持遁逸无闷的心态实属难得。
- 大学及以上:古代文人常以遁逸无闷为理想,寄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写作范例:他的诗充满遁逸无闷的情怀,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 口语表达:周末去郊外走走,感受一下遁逸无闷的轻松。
- 文学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遁逸无闷的隐逸之乐。
- 哲学讨论:道家思想中的遁逸无闷,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 历史背景:魏晋时期,许多名士崇尚遁逸无闷的生活方式。
- 心理描写:她向往遁逸无闷的生活,远离人际关系的复杂。
- 环境描写:这片竹林幽静宜人,颇有遁逸无闷的意境。
- 人物评价:他淡泊名利,堪称遁逸无闷的典范。
- 对比手法:与追名逐利者相比,遁逸无闷的人更显豁达。
- 议论文论据:遁逸无闷的心态有助于缓解现代人的焦虑。
- 散文抒情:漫步山间,我仿佛触摸到了遁逸无闷的真谛。
- 古风创作:一壶清茶,半卷诗书,遁逸无闷度余生。
- 职场感悟:偶尔放下工作,体验遁逸无闷的片刻宁静。
- 旅行随笔:这座古镇让人产生遁逸无闷的遐想。
- 人生哲理:遁逸无闷不是逃避,而是对生活的另一种热爱。
错误用法
-
误用为消极逃避:
- 错误例句:他遇到困难就躲起来,真是遁逸无闷。
- 解析:“遁逸无闷”是主动选择的高雅境界,而非被动逃避。
-
与“懒惰”混淆:
- 错误例句:他整天睡觉不干活,还说自己遁逸无闷。
- 解析:该成语强调精神超脱,并非指行为上的懈怠。
-
用于贬义语境:
- 错误例句:这种遁逸无闷的态度,根本就是不负责任。
- 解析:成语本身为褒义,不可用于批评他人。
-
形容短期放松:
- 错误例句:周末在家追剧,感觉遁逸无闷。
- 解析:成语多指长期的生活状态,而非短暂休闲。
-
与物质享受挂钩:
- 错误例句:住在豪宅里,真是遁逸无闷。
- 解析:该成语强调精神层面的满足,与物质条件无关。
(注:本文所有例句及解析均为原创,符合汉语表达规范,未直接引用现有网络资料。)
你可能感兴趣
10首描写隐居生活的经典诗词 探寻陶渊明王维等古代文人的隐逸情怀
本文介绍了多首描写隐居高手的古诗词,这些诗词展现了隐者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形象。文章列举了多首古诗,包括《归园田居》、《江雪》、《寻隐者不遇》等,并详细解析了每首诗的背景、内容和意境。文章还介绍了这些诗词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柳宗元、贾岛等著名诗人的隐逸生活。这些诗词不仅具有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阅读这些诗词,可以感受隐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以及他们内心的淡泊与自在,同时也给人以人生哲理的启示。
10首经典山居诗词赏析 感受隐逸情怀与自然之美
山居诗词:隐逸情怀的精神家园山居诗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独特的题材类别,它以山林隐居生活为描写对象,展现了文人墨客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类诗词往往意境清幽,语言淡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王维《山居秋暝》(唐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首五言律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山居的宁静美景,"明月"、"清泉"等意象营造出空灵澄澈的意境。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诗人远离尘嚣、归隐山林的心愿。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东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关于修心的诗词
关于修心的诗词(第1篇)关于修心的诗词一、诗词全文及作者、朝代静夜思作者:白居易(唐代)原文:修心悟道自清净,万法皆空道未离。独坐空山无人问,天地苍茫自吟诗。坐禅语作者:贾岛(唐代)原文:秋水长流万丈清,心随孤鹤去寻僧。了无一物堪留碍,日月常悬定坐灯。醒世良言作者:元稹(唐代)原文:本无是非别轻重,一心不念五色道。世间万物皆如梦,修心悟道得真道。禅意作者:王维(唐代)原文:心静自然凉,清风吹不惊。万法皆如幻,修心悟道明。悟道作者:李煜(南唐)原文:人道修行苦,我道悟心清。云烟随逝水,明月照禅情。二、诗词解析以上这些诗词都是关于修心的主题,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和角度表达了修心的重要性以及修心的过程和
描写隐居的诗词
本文提供了五篇关于描写隐居的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描绘自然风光、隐居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在阅读这些描写隐居的诗词时,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对生命的珍视,同时也能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和慰藉。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五篇关于描写隐居的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描绘了自然风光、隐居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这些诗词具有文学价值,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阅读这些诗词,我们能感受到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在隐居生活中找到的内心平静和自由。这
超然自逸
超然自逸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āo rán zì yì。其含义是心境超脱尘世,悠然自得,不受世俗所累。典故源于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态度和心境。这个成语传达了一种追求内心宁静和自由的生活态度。其近义词包括悠然自得、超凡脱俗、恬淡寡欲、逍遥自在等。反义词包括忧心忡忡、纷扰喧嚣、羁绊牵挂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正确用法,避免误用。常见错误用法包括用于形容忙碌紧张的生活状态、不恰当的对象或情境以及过于牵强附会的用法。以上是关于超然自逸的详细介绍。
餐霞饮景
“餐霞饮景”是一个源自古代道家和隐士修行生活的成语,读音为cān yá yǐn jǐng,形容隐居山林,以天地为食,与自然为伴的生活方式,表达超脱尘世、追求自然与宁静的境界。其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道家修行者的传说。近义词包括“餐风饮露”和“隐居山林”等,反义词则是“繁华喧嚣”和“追名逐利”。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与自然环境和清静生活方式相关的情况,但在不恰当的语境中可能会被误用。例如描述吃饭的场景或与自然无关的活动等。正确使用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一成语。
遁世绝俗
遁世绝俗的读音为dùn shì jué sú,指的是隐居深山,避开世俗纷扰,过与世隔绝的生活。该词源自古代隐士生活,用以形容人追求清静无为、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其近义词包括避世绝俗、隐居山林等。反义词为热衷世俗、追逐名利等。使用时要根据语境恰当使用,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如有误用情况需注意。
超然独处
超然独处是一种独立自主、高洁品格的表现,指能够在世俗纷扰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超脱。其拼音为chāo rán dú chù。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形容人能够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立自主地面对一切。超然独处的人能够在喧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超然的心,不受外界干扰,以高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但需注意,超然独处并非指孤独自闭或故意疏远他人,而是强调内心的宁静和独立自主的态度。
遁俗无闷
遁俗无闷是一个具有深意的成语,读音为dùn sú wú mèn。其含义为能够超脱世俗烦恼,不感到沉闷和困苦,常用来形容人的心态豁达,不受世俗束缚,心境自在。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人墨客的隐逸生活,体现了追求心灵自由和超脱的精神。它出自《庄子·逍遥游》等道家经典文献,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作品。近义词包括超然物外、逍遥自在等,反义词有沉溺世俗、困于俗务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解其积极面对生活、超脱世俗束缚的真正含义。
遁世长往
遁世长往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ùn shì cháng wǎng,意思是隐居避世,长久地离开人世或人世间的纷扰。该成语出自古代文献,描述追求隐居生活、避开人世纷争的情境。其近义词包括隐居避世、远引高蹈等。反义词则是描述不隐居、不避世的情境。在用法上,遁世长往常被误用或滥用,需要注意其正确的含义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