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专行
读音
dú duàn zhuān xíng
含义
- 独:独自,单独。
- 断:决断,决定。
- 专:专一,独揽。
- 行:行动,执行。
整体含义:指一个人独自做决定,不听取他人意见,独揽大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通常带有贬义,形容人刚愎自用、固执己见。
典故
-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严苛的法治,不听取大臣建议,独断专行,最终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 《资治通鉴·唐纪》
唐玄宗晚年宠信杨国忠,朝政大事皆由其一人决断,不听劝谏,最终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 《三国演义》
袁绍在官渡之战前不听谋士田丰、沮授的建议,独断专行,最终被曹操击败,失去争霸天下的机会。
近义词
- 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不听劝告。
- 一意孤行:坚持自己的做法,不顾他人反对。
- 专横跋扈:蛮横霸道,独断专权。
- 独揽大权:独自掌握权力,不容他人插手。
- 唯我独尊:自以为是,目中无人。
反义词
- 集思广益:广泛听取意见,集中众人智慧。
- 从善如流:乐于接受好的建议,及时改正错误。
- 群策群力: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共同行动。
- 民主决策:通过讨论和投票决定事情,而非一人独断。
- 虚怀若谷:心胸宽广,能接受不同意见。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小明不听同学的建议,独断专行,结果游戏输了。
- 小学高年级:班长做事总是独断专行,同学们都不愿意配合他。
- 初中:历史上许多暴君因为独断专行,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 高中:公司经理独断专行,不听取员工意见,导致项目失败。
- 大学及以上:在团队合作中,独断专行的领导往往难以赢得下属的信任。
- 职场场景:新来的主管独断专行,导致团队士气低落。
- 历史评论:隋炀帝独断专行,大兴土木,最终激起民变。
- 政治分析:独裁者往往独断专行,压制民主声音。
- 家庭教育: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能独断专行,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 企业管理:优秀的管理者应当避免独断专行,多听取团队意见。
- 社会现象:某些官员独断专行,不听取民意,引发群众不满。
- 国际关系:某些国家的外交政策独断专行,导致国际社会批评。
- 团队协作:项目经理如果独断专行,很容易导致团队分裂。
- 学术研究:科学研究需要集思广益,不能独断专行。
- 军事指挥:将领若独断专行,不听取参谋意见,可能贻误战机。
- 法律案例:法官审理案件时,不能独断专行,必须依法公正裁决。
- 文化评论:某些导演在电影创作中独断专行,导致作品脱离观众。
- 体育竞技:教练如果独断专行,不听取队员建议,可能影响比赛成绩。
- 商业决策:企业家在重大决策时,应避免独断专行,多咨询专业人士。
- 日常生活:朋友之间相处,不能独断专行,要学会互相尊重。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褒义
- ❌ “他做事雷厉风行,真是独断专行!”(“独断专行”是贬义词,不能用于表扬。)
- ✅ 应改为:“他做事雷厉风行,很有决断力。”
-
混淆近义词
- ❌ “他虽然独断专行,但最终成功了。”(“独断专行”通常指不顾后果的固执,成功案例不适用。)
- ✅ 应改为:“他虽然坚持己见,但最终成功了。”
-
对象错误
- ❌ “这个团队独断专行,合作得很好。”(“独断专行”指个人行为,不适用于团队。)
- ✅ 应改为:“这个团队齐心协力,合作得很好。”
-
语境不当
- ❌ “老师独断专行地批改作业。”(批改作业是教师的职责,不能用“独断专行”形容。)
- ✅ 应改为:“老师认真负责地批改作业。”
-
过度夸张
- ❌ “妈妈独断专行地决定今晚吃面条。”(家庭小事不宜用“独断专行”形容。)
- ✅ 应改为:“妈妈决定今晚吃面条。”
总结:“独断专行”是一个贬义成语,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为中性或褒义表达。
你可能感兴趣
一意孤行是什么意思
一意孤行的读音一意孤行,拼音为 yī yì gū háng。一意孤行的含义“一意孤行”指的是一个人做事全凭自己的意愿行事,不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劝告,独断专行,不听从他人的建议或劝导。一意孤行的典故“一意孤行”的典故源于《史记·酷吏列传》,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赵禹,他因秉公执法、刚直不阿而著称。然而,他的缺点是一意孤行,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这个成语的典故也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不听劝告、一意孤行的人。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一意孤行”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其中记载了晋国大夫赵盾的儿子赵武灵王在继承父亲遗志时,不顾其他人的反对,坚持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地推行改革。这些典故都表达了“
逞己失众
逞己失众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ěng jǐ shī zhòng。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过分炫耀自己,不尊重他人,从而失去众人的支持和拥护。它告诫人们要谦虚谨慎,避免过分炫耀。该成语源于古代典故。近义词包括炫耀己能、自恃过高、自我吹嘘等。反义词包括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等。使用不当会导致误解,应注意避免过度使用或在不适当场合使用。
采及葑菲
采及葑菲是指采集各种野生植物并广泛吸取各种知识和经验的比喻。该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用来形容晋国大夫叔向的博学多才。采及葑菲的近义词包括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等,反义词为孤陋寡闻、固步自封等。该成语的正确用法是广泛地吸取各种有益的养分和知识,不拘一格地学习和成长。文章通过多个例子阐述了采及葑菲的实际应用和错误用法。
博采众议
博采众议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ó cǎi zhòng yì,意指广泛收集并采纳众人的意见和建议。这个成语强调集思广益的重要性,在决策或制定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各方意见。其典故并不明确,但体现了古代政治文化的智慧。博采众议的近义词有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等,反义词则包括独断专行、一意孤行等。在应用中,博采众议强调实质性的采纳和付诸实践,避免形式主义和滥用。例句展示了博采众议在决策、团队合作和政府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应用。错误用法则是只重视形式上的听取意见,而并未真正采纳和付诸实践。
集思广议
本文介绍了成语“集思广议”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错误用法等。集思广议指的是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进行广泛的讨论和议事,以得到更好的决策和结果。该成语源于古代治国理政实践,强调集体智慧的重要性。文章还给出了集思广议的例句,说明了在决策、解决问题和团队讨论中集思广议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集思广议的误用情况,提醒读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运用这个成语。
言听计用是什么意思
言听计用的读音言听计用的读音为yán tīng jì yòng。言听计用的含义言听计用,指对别人的话言听计从,并能够采纳运用。其中,“言”指的是言语、建议,“听”指的是倾听、听取,“计”指的是计划、策略,“用”则是指实施、应用。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一个人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并且能够将这些意见付诸实践,运用得当。言听计用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最早出自于《史记·魏公子列传》。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来解决问题,因此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并付诸实践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在《史记》中,魏公子信陵君就是一个善于言听计用的人,他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并付诸实践,最终帮助魏国取得了胜利。从此以后,言听计用便成
计合谋从
计合谋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ì hé móu cóng,意指计谋得到众人的赞同和执行,强调集体智慧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典故源于古代战争时期,意指集思广益后达成的共同决策。近义词有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等。反义词包括一意孤行、各自为政等。在团队合作和决策中,计合谋从能够帮助团队更好地完成任务和应对挑战。然而,错误的使用方式如个人决策中的独断专行或不尊重他人意见等,违背了计合谋从的精神。
杜绝言路
“杜绝言路”是指封锁或堵塞进言的道路,不接受他人的意见或建议。这一成语源自古代,反映统治者对言论的严格控制和对进谏的排斥。其近义词包括闭目塞听、闭门不出、独断专行等,反义词则是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等。该成语错误用法包括滥用权力、对内封闭和拒绝倾听等。在现代社会,应该鼓励开放言论,接受各种意见和建议。
独断独行
独断独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ú duàn dú xíng。该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人做事有主见,不依赖他人,独自作出决断并行动。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独立自主、不随波逐流。独断独行的典故源于古代历史人物的事迹。此外,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独立自主、自行其是、独行其道等,反义词则包括人云亦云、优柔寡断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其含义,避免误用。
孤行己意
"孤行己意"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ū háng jǐ yì,意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或想法行事,不受他人影响。这个成语带有贬义色彩,暗示可能缺乏合作精神和对他人的尊重。典故不明确,可能由其他词语演化而来。“孤行己意”的近义词如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等,都表示不接受他人意见;反义词强调团队合作和团结。在决策和团队合作中,应避免孤行己意,要尊重他人意见,集思广益。错误用法包括在需要团队合作的场合使用和在与其他成语混淆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