逞己失众

成语“逞己失众”详解

读音

逞己失众:chěng jǐ shī zhòng

含义

  • :放纵、肆意妄为。
  • :自己,指个人。
  • :失去、丧失。
  • :众人、大众。

整体含义:指一个人只顾满足自己的私欲或逞强,结果失去众人的支持和信任。形容因自私或傲慢而导致众叛亲离。

典故

  1.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盈因骄纵专权,最终被驱逐出国,导致家族覆灭。他的失败正是“逞己失众”的典型例子。
  2.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刚愎自用,不听范增等人的建议,最终众叛亲离,败于刘邦。他的失败也体现了“逞己失众”的道理。
  3. 《资治通鉴》
    唐玄宗晚年宠信杨国忠,导致安史之乱爆发,朝廷大臣纷纷离心,最终国家动荡,这也是“逞己失众”的体现。

近义词

  1. 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不听劝告。
  2. 独断专行:做事专横,不考虑他人意见。
  3. 众叛亲离:因行为不当而失去支持。
  4. 孤家寡人:形容失去所有支持者。

反义词

  1. 从善如流:乐于接受好的建议。
  2. 众望所归: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3. 集思广益:广泛听取意见,共同决策。
  4. 群策群力:大家共同出谋划策,团结一致。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小明不听同学劝告,逞己失众,最后没人愿意和他玩了。
    • 老师告诉我们,逞己失众的人会失去朋友。
  2. 小学高年级

    • 班长如果只顾自己决定事情,逞己失众,同学们就不会再支持他了。
    • 历史上很多失败者都是因为逞己失众,最终众叛亲离。
  3. 初中

    • 项羽刚愎自用,逞己失众,最终败给了刘邦。
    • 一个领导者如果逞己失众,就很难带领团队走向成功。
  4. 高中

    • 在企业管理中,高层若逞己失众,公司必然走向衰败。
    • 政治人物若只顾个人利益,逞己失众,最终会被人民抛弃。
  5. 大学及以上

    • 历史上许多王朝的覆灭,往往源于统治者逞己失众,导致民心尽失。
    • 在团队协作中,逞己失众的行为会严重破坏凝聚力。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逞强好胜”

    • ❌ 他喜欢逞己失众,总是和别人比赛。(正确应为“逞强好胜”)
  2. 误用为“自私自利”

    • ❌ 他因为逞己失众,从不帮助别人。(正确应为“自私自利”)
  3. 误用为“独断专行”

    • ❌ 老板逞己失众,从不听取员工意见。(正确应为“独断专行”)
  4. 误用为“众叛亲离”

    • ❌ 他最终逞己失众,身边的朋友都离开了他。(正确应为“众叛亲离”)
  5. 误用为“孤家寡人”

    • ❌ 他逞己失众,成了孤家寡人。(正确应为“众叛亲离”或“孤家寡人”)

总结:“逞己失众”强调因个人行为导致失去支持,而非单纯的自私或独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你可能感兴趣

大失人望是什么意思

大失人望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 shī rén wàng,表示某人的行为或表现与人们的期望相差甚远,使人们对他们感到失望和不满。该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未能达到社会期望的人或事物。大失人望的典故源于古代社会对于官员等角色的期望值较高,一旦未能达到期望就会引起失望。其近义词包括失望透顶、令人失望等,反义词包括众望所归、令人满意等。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来展示该成语的用法,并指出了错误用法示例。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霸道横行

本文介绍了成语“霸道横行”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仗势欺人、以强凌弱、不讲规矩、不守法度的行为,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肆意妄为的人或势力。文章还强调了在不同语境下,应准确理解并运用该成语,避免产生误解。

不知起倒

"不知起倒"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做事没有分寸、不明事理或缺乏判断力。其含义指的是对事情的轻重缓急和先后顺序没有清晰的认识。该成语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可能源于古代人们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其近义词包括糊涂、懵懂、鲁莽等,反义词为精明、明智、稳重等。在使用时,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避免误解和混用。错误用法包括在不当场合使用、误解含义乱用以及与近义词混用。该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如总是做事不知起倒,让人无法放心交予重要任务。

不识起倒

不识起倒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shí qǐ dǎo。该成语指人不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或如何处理事情的先后顺序,也可形容人缺乏判断力。其典故来源于古代礼仪和故事。出处常见于《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近义词包括轻重不分、不知轻重缓急等。反义词为精明能干、知轻知重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该成语主要用来形容处理事情时的判断力和理解力不足,不能随意替换或滥用。

迟疑不定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迟疑不定”的读音、含义和典故。该成语用于描述人在做决定或行动时犹豫不决,缺乏果断性。文章还提供了其近义词和反义词,并举例说明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同时,本文也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语义表达。

不知利害

“不知利害”是一个成语,拼音为bù zhī lì hài,用来形容人缺乏对于事情的利害关系认识或理解。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人们的社交经验,形容那些因缺乏对事情利害的认识而做出不明智决策的人。其近义词包括懵懂无知、盲目从众、糊涂和轻率等。反义词包括明察秋毫、精明能干、审时度势和精明强干等。使用这个成语时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词不当、滥用场合和生搬硬套等。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描述那些因缺乏认识而做出不明智决策的情况。

不相为谋

“不相为谋”是一个成语,读音标注为bù xiāng wéi móu。它的含义是形容两个人或团体之间观点、立场、兴趣等差异过大,无法进行有效合作或交流。这个成语源于《论语·卫灵公》中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强调了志同道合的重视。它的近义词包括道不同、意见不合等,反义词则是志同道合、意见一致等。在实际应用中,这个成语可以用于政治领域、工作场合、个人关系等场景。不过,需要注意避免错误使用,特别是在不存在根本性差异的情况下,以及在某些正式或严肃的场合中。通过这个摘要,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不相为谋”这个成语。

一意孤行是什么意思

一意孤行的读音一意孤行,拼音为 yī yì gū háng。一意孤行的含义“一意孤行”指的是一个人做事全凭自己的意愿行事,不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劝告,独断专行,不听从他人的建议或劝导。一意孤行的典故“一意孤行”的典故源于《史记·酷吏列传》,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赵禹,他因秉公执法、刚直不阿而著称。然而,他的缺点是一意孤行,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这个成语的典故也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不听劝告、一意孤行的人。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一意孤行”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其中记载了晋国大夫赵盾的儿子赵武灵王在继承父亲遗志时,不顾其他人的反对,坚持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地推行改革。这些典故都表达了“

不欢而散

“不欢而散”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因某些原因未能达成共识或愉快结束活动或关系,最终不愉快地分别。其来源于古代文献和故事,如《史记》中的“鸿门宴”。该成语的近义词有反目成仇、离散分离和争执不休,反义词包括欢聚一堂、和睦相处和圆满成功。文章提供了关于不欢而散的详细解释,包括其典故、用法及其错误用法。例句展示了不欢而散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不识局面

不识局面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shí jú miàn,表示对当前的形势或情况缺乏了解或认识,无法应对或处理。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政治斗争背景,用来形容面对复杂或陌生局面时,因缺乏经验、知识或判断力而无法有效应对。其典故出处可以追溯到《左传》、《史记》等古代文献。不识局面的近义词包括不知所措、茫然失措、束手无策、一筹莫展等,反义词有游刃有余、驾轻就熟、见机行事、应付自如等。在使用不识局面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为褒义或滥用场景的错误。例如,他在新的项目中表现出的无知和不熟悉状况,可以用不识局面来形容,但错误地将其用于吃饭等日常场景是不恰当的。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