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逞己失众”详解
读音
逞己失众:chěng jǐ shī zhòng
含义
- 逞:放纵、肆意妄为。
- 己:自己,指个人。
- 失:失去、丧失。
- 众:众人、大众。
整体含义:指一个人只顾满足自己的私欲或逞强,结果失去众人的支持和信任。形容因自私或傲慢而导致众叛亲离。
典故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盈因骄纵专权,最终被驱逐出国,导致家族覆灭。他的失败正是“逞己失众”的典型例子。 -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刚愎自用,不听范增等人的建议,最终众叛亲离,败于刘邦。他的失败也体现了“逞己失众”的道理。 - 《资治通鉴》:
唐玄宗晚年宠信杨国忠,导致安史之乱爆发,朝廷大臣纷纷离心,最终国家动荡,这也是“逞己失众”的体现。
近义词
- 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不听劝告。
- 独断专行:做事专横,不考虑他人意见。
- 众叛亲离:因行为不当而失去支持。
- 孤家寡人:形容失去所有支持者。
反义词
- 从善如流:乐于接受好的建议。
- 众望所归: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 集思广益:广泛听取意见,共同决策。
- 群策群力:大家共同出谋划策,团结一致。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不听同学劝告,逞己失众,最后没人愿意和他玩了。
- 老师告诉我们,逞己失众的人会失去朋友。
-
小学高年级:
- 班长如果只顾自己决定事情,逞己失众,同学们就不会再支持他了。
- 历史上很多失败者都是因为逞己失众,最终众叛亲离。
-
初中:
- 项羽刚愎自用,逞己失众,最终败给了刘邦。
- 一个领导者如果逞己失众,就很难带领团队走向成功。
-
高中:
- 在企业管理中,高层若逞己失众,公司必然走向衰败。
- 政治人物若只顾个人利益,逞己失众,最终会被人民抛弃。
-
大学及以上:
- 历史上许多王朝的覆灭,往往源于统治者逞己失众,导致民心尽失。
- 在团队协作中,逞己失众的行为会严重破坏凝聚力。
错误用法
-
误用为“逞强好胜”:
- ❌ 他喜欢逞己失众,总是和别人比赛。(正确应为“逞强好胜”)
-
误用为“自私自利”:
- ❌ 他因为逞己失众,从不帮助别人。(正确应为“自私自利”)
-
误用为“独断专行”:
- ❌ 老板逞己失众,从不听取员工意见。(正确应为“独断专行”)
-
误用为“众叛亲离”:
- ❌ 他最终逞己失众,身边的朋友都离开了他。(正确应为“众叛亲离”)
-
误用为“孤家寡人”:
- ❌ 他逞己失众,成了孤家寡人。(正确应为“众叛亲离”或“孤家寡人”)
总结:“逞己失众”强调因个人行为导致失去支持,而非单纯的自私或独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你可能感兴趣
大失人望
大失人望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 shī rén wàng,表示某人的行为或表现与人们的期望相差甚远,使人们对他们感到失望和不满。该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未能达到社会期望的人或事物。大失人望的典故源于古代社会对于官员等角色的期望值较高,一旦未能达到期望就会引起失望。其近义词包括失望透顶、令人失望等,反义词包括众望所归、令人满意等。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来展示该成语的用法,并指出了错误用法示例。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个强调道德和正义的成语,拼音为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这个成语意味着遵循正义之道会得到众人帮助,违背则会失去支持。源自古代中国的战争故事,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其近义词包括义正辞严、公正无私等。反义词为背信弃义、损人利己等。在工作中、商业竞争、国际关系中,遵循正义和道德原则都能得到支持和尊重。错误用法包括在不当场合使用、断章取义以及滥用或误用。因此,使用时应根据情境和语境进行判断和选择。
独行独断
独行独断的读音为dú xíng dú duàn,意指在行动或决策时不依赖他人,独自决定并行动,形容人做事果断、独立。该成语常用来赞美那些不随波逐流、有独特见解的人。然而,在使用时需避免过度或误用,要结合具体情境判断,避免给人过于固执己见或不尊重他人的印象。近义词包括果断决绝、自行其是、独立自主等。反义词为犹豫不决、随波逐流等。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不相为谋
“不相为谋”是一个成语,读音标注为bù xiāng wéi móu。它的含义是形容两个人或团体之间观点、立场、兴趣等差异过大,无法进行有效合作或交流。这个成语源于《论语·卫灵公》中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强调了志同道合的重视。它的近义词包括道不同、意见不合等,反义词则是志同道合、意见一致等。在实际应用中,这个成语可以用于政治领域、工作场合、个人关系等场景。不过,需要注意避免错误使用,特别是在不存在根本性差异的情况下,以及在某些正式或严肃的场合中。通过这个摘要,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不相为谋”这个成语。
一意孤行是什么意思
一意孤行的读音一意孤行,拼音为 yī yì gū háng。一意孤行的含义“一意孤行”指的是一个人做事全凭自己的意愿行事,不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劝告,独断专行,不听从他人的建议或劝导。一意孤行的典故“一意孤行”的典故源于《史记·酷吏列传》,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赵禹,他因秉公执法、刚直不阿而著称。然而,他的缺点是一意孤行,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这个成语的典故也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不听劝告、一意孤行的人。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一意孤行”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其中记载了晋国大夫赵盾的儿子赵武灵王在继承父亲遗志时,不顾其他人的反对,坚持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地推行改革。这些典故都表达了“
独断独行
独断独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ú duàn dú xíng。该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人做事有主见,不依赖他人,独自作出决断并行动。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独立自主、不随波逐流。独断独行的典故源于古代历史人物的事迹。此外,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独立自主、自行其是、独行其道等,反义词则包括人云亦云、优柔寡断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其含义,避免误用。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一句成语,意为志向、道路不同的人不能在一起谋划。源自孔子的思想,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必须志同道合才能共同前进的思想。该成语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并有多重应用场景。然而,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判断具体情境,避免造成误解或沟通障碍。
丢盔弃甲
丢盔弃甲是一个成语,形容战斗中失败,士兵慌乱逃跑,丢掉头盔和铠甲的情景。典故来源于古代战争和《三国演义》中的情景。近义词包括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等,反义词有勇往直前、临危不惧等。在丢盔弃甲的错误用法中,要避免用于非战斗情境下的失败或混乱状态,以及褒义情境下的混用。文章中详细解释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典故、用法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个成语。
反戈一击
反戈一击是一个成语,形容在敌对或冲突中突然转向攻击敌人。其含义是原本敌对的一方突然改变立场,攻击原先的敌人,常用来描述战争或斗争中的劣势方突然采取行动扭转局势。该成语的典故最早源于古代战争故事。此外,文章还提供了反戈一击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多个例句以展示其用法。但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用法,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和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独行其是
本文介绍了成语“独行其是”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和相关的近义词反义词。该成语指的是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独立行事,不轻易听从他人意见。文章还提供了常见错误用法以避免误用,并给出了一些例句以更好地理解该成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