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独行
读音
dú duàn dú xíng
含义
- 独:单独,独自。
- 断:决断,决定。
- 行:行动,执行。
整体含义:指做事不考虑他人意见,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形容人固执己见、专断独裁。
典故
-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性格刚愎自用,不听谋士范增的建议,最终导致失败。后人常以“独断独行”形容他的行事风格。
- 《后汉书·袁绍传》: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不听谋士田丰的劝谏,一意孤行,最终被曹操击败。
- 《资治通鉴》:唐玄宗晚年宠信杨国忠,独断专行,导致朝政混乱,最终引发安史之乱。
近义词
- 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不听劝告。
- 一意孤行:坚持自己的做法,不顾他人反对。
- 专横跋扈:蛮横霸道,独断专权。
- 独行其是:只按自己的想法行事。
反义词
- 集思广益:广泛听取意见,集中众人智慧。
- 从善如流:乐于接受好的建议。
- 群策群力:大家共同出谋划策,一起努力。
- 虚怀若谷:心胸宽广,能接受不同意见。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小明不听老师的话,独断独行,结果作业写错了。
- 小学高年级:班长做事从不和大家商量,总是独断独行,同学们都不喜欢他。
- 初中:历史上许多失败的君主都是因为独断独行,不听忠臣劝谏。
- 高中:公司经理独断独行,导致团队士气低落,项目最终失败。
- 大学及以上:在民主决策中,独断独行的领导风格往往会导致组织效率低下。
- 职场场景:老板独断独行,从不听取员工意见,公司发展陷入困境。
- 家庭场景:爸爸做事总是独断独行,从不和妈妈商量,家里经常吵架。
- 历史评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独断独行,焚书坑儒,最终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 文学作品:小说中的反派角色常常独断独行,最终自食恶果。
- 新闻报道:某市长独断独行,强行推行拆迁政策,引发民众抗议。
- 寓言故事:寓言里的狮子王独断独行,不听其他动物的建议,最终失去森林之王的地位。
- 影视台词:“你这样独断独行,迟早会众叛亲离!”
- 辩论赛:独断独行的管理方式在现代企业中已经不再适用。
- 学术论文:研究表明,独断独行的领导风格会降低团队创造力。
- 社交场合:朋友之间如果总是独断独行,关系很难长久。
- 自我反思:我有时候太独断独行了,应该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 教育场景:老师教导学生,做事不能独断独行,要学会合作。
- 国际关系:某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独断独行,引发其他国家的不满。
- 商业案例:某企业因CEO独断独行,错失市场机会,最终破产。
- 日常对话:“你别总是独断独行,大家一起商量一下再做决定吧!”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褒义:
- ❌ “他做事雷厉风行,真是独断独行!”(“独断独行”是贬义词,不能用于表扬。)
-
混淆近义词:
- ❌ “他很有主见,从不独断独行。”(“有主见”是中性或褒义,与“独断独行”不同。)
-
对象错误:
- ❌ “这只猫独断独行,总是不理主人。”(一般用于形容人,不适用于动物。)
-
语境不符:
- ❌ “他独断独行地完成了作业。”(“独断独行”多用于重大决策,不适用于日常小事。)
-
搭配不当:
- ❌ “她独断独行地选择了这件衣服。”(“独断独行”通常指权力或决策行为,不适用于个人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独断独行”这一成语,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集思广议
本文介绍了成语“集思广议”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错误用法等。集思广议指的是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进行广泛的讨论和议事,以得到更好的决策和结果。该成语源于古代治国理政实践,强调集体智慧的重要性。文章还给出了集思广议的例句,说明了在决策、解决问题和团队讨论中集思广议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集思广议的误用情况,提醒读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运用这个成语。
置若罔闻是什么意思
置若罔闻的读音置若罔闻的读音为:zhì ruò wǎng wén。置若罔闻的含义置若罔闻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对于他人的劝告或提醒,故意装作没听见或不理睬,好像没有听见似的,形容不重视、不关心。置若罔闻的典故该成语出自《论语·卫灵公》,原句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意为看见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听到了却像没听到一样。后来演变为置若罔闻,用来形容对别人的话语或事情不重视、不关心。置若罔闻的典故出处典故出处之一是《左传·昭公十二年》,其中记载了齐国大夫崔杼因不听从别人的劝告而最终失败的故事。另一个出处是《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在鸿门宴上对范增的劝告置若罔闻,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这些典故都表达了置若罔闻的含
逞己失众
逞己失众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ěng jǐ shī zhòng。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过分炫耀自己,不尊重他人,从而失去众人的支持和拥护。它告诫人们要谦虚谨慎,避免过分炫耀。该成语源于古代典故。近义词包括炫耀己能、自恃过高、自我吹嘘等。反义词包括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等。使用不当会导致误解,应注意避免过度使用或在不适当场合使用。
执意不从是什么意思
执意不从的读音执意不从的读音为:zhí yì bù cóng。执意不从的含义执意不从,指坚持自己的意愿而不听从别人的意见或劝告。其中,“执意”表示坚决的意愿或决心,“不从”则表示不接受或不同意。执意不从的典故执意不从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典故。在古代,人们往往强调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劝告,而执意不从则被视为一种不理智、固执的行为。据传,在古代的某个时期,有人因执意不从他人的建议而导致了不良后果,因此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那些不听劝告、一意孤行的人。执意不从的出处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其中有一段故事描述了某个人因为执意不听劝告而最终导致了失败。此外,在《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中也有
四不拗六是什么意思
四不拗六的读音四不拗六(sì bù nǎo liù),其中“拗”字在这里读作nǎo,意为不生硬地、不勉强地。四不拗六的含义四不拗六指的是不违背常规、不偏执己见,而是遵循常规和大多数人的意见行事。这个词含有一种宽容、中庸的思想,强调在处理问题时应该灵活而不固执,不要轻易地与大众的意见相违背。四不拗六的典故四不拗六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民间故事,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四不拗六”的传说。据传,在古代的某个地方,有一个聪明而又有主见的人,他常常能够解决别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有一天他遇到一个问题,需要做出决策时,他并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而是考虑了其他人的意见,最终做出了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决策。这个人的智慧
充耳不闻
充耳不闻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hōng ěr bù wén。它表示故意不去听,对事情不感兴趣或漠不关心。这个成语出自《诗经·邶风·旄丘序》。充耳不闻的近义词有置若罔闻、置之度外、听而不闻等。反义词包括洗耳恭听、侧耳倾听等。使用充耳不闻时需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描述无意疏忽或误解对方意图的情况。同时,该成语不宜在表达对他人的尊重或关心时使用。
拒谏饰非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拒谏饰非”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形容一个人拒绝接受别人的建议或劝告,同时掩饰自己的错误。文章还通过例句展示了其用法,并指出在日常使用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成语时需注意其语境和含义,避免误解和误用。
应天从人是什么意思
应天从人的读音应天从人(yìng tiān cóng rén)应天从人的含义应天从人指的是顺应天意和民心,顺从众人的意愿和要求。这个成语强调了顺应自然和社会的规律,以及尊重民意的重要性。应天从人的典故该成语出自《史记·殷本纪》,讲述了商朝末年,商王帝辛(纣王)不恤民力,残暴无道,导致民不聊生,天怒人怨。而周武王伐纣后,顺应天意和民心,建立了周朝。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典故和出处,如《左传》、《史记》等史书中均有记载。应天从人的近义词顺天应人:指顺应天命和民心,与应天从人意思相近。顺乎自然:指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改变。顺民心:指顺应民心、民意,与应天从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应天从人的反义词逆天违人:指
百虑一致
百虑一致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ǎi lǜ yī zhì",表示虽然考虑的事情很多,但最后的看法或想法都是一致的,常用来形容人们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能够达成共识。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汉书·公孙弘传》,意指公孙弘能够深思熟虑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被人们所称赞。百虑一致的近义词包括众志成城、异口同声、殊途同归等,反义词为意见相左、分歧严重、各执己见等。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错误用法,例如在轻松场合滥用或在无关语境中使用。在团队合作和决策过程中,百虑一致表示团队成员经过充分讨论和交流后达成共识的状态。
伏首贴耳
伏首贴耳的读音为fú shǒu tiē ěr,该成语描述的是一个人完全顺从、服服帖帖地听从他人安排的状态。它源于古代军事战争,形容士兵对将领的绝对服从,也可用来形容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服从。伏首贴耳的近义词有俯首听命、唯命是从等。反义词包括刚愎自用、桀骜不驯等。使用伏首贴耳时要注意语境,避免产生贬义或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