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采及葑菲」详解
读音
采及葑菲(cǎi jí fēng fēi)
含义
- 采:采摘、选取。
- 及:涉及、包括。
- 葑:蔓菁,一种蔬菜,根茎可食用。
- 菲:萝卜,也指微薄之物。
整体含义:原指采摘葑菲时,不因根部微苦而舍弃,比喻在选拔人才或听取意见时,不因对方地位卑微或言辞粗浅而拒绝,表示谦逊纳谏、广泛采纳。
典故
-
《诗经·邶风·谷风》: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意为采摘蔓菁和萝卜时,不应因根部味道稍苦而丢弃,引申为不应因小缺点而否定整体价值。 - 《左传·昭公元年》:
郑国子产劝诫晋国执政者时引用此句,强调治国应广纳谏言,不因进言者身份低微而忽视。 - 历史应用:
古代明君常以“采及葑菲”自勉,如唐太宗纳魏征之谏,体现“兼听则明”的治国理念。
近义词
- 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不同方面的内容。
- 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形容谦虚接纳意见。
- 博采众长: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
- 从善如流:听从好的意见像水向下流一样自然。
反义词
- 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不听劝告。
- 拒谏饰非:拒绝规劝,掩饰错误。
- 独断专行:独自决断,不听取他人意见。
例句
小学阶段(简单例句):
- 老师告诉我们要“采及葑菲”,多听同学的建议。
- 班长像“采及葑菲”一样,认真记录每个人的想法。
中学阶段(中等难度):
- 团队讨论时,领导者应“采及葑菲”,避免独断专行。
- 他的成功源于“采及葑菲”,善于吸收他人智慧。
高中及以上(复杂例句):
- 古代明君以“采及葑菲”为治国之道,广开言路。
- 学术研究需“采及葑菲”,即使边缘观点也值得审视。
职场与生活场景:
- 项目经理“采及葑菲”,让新人的创意得以实施。
- 她的管理风格是“采及葑菲”,团队凝聚力极强。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贬义”:
× “他采及葑菲,什么乱七八糟的建议都听。”
(正确应为褒义,指谦虚纳谏,而非盲目接受。) - 混淆对象:
× “这篇论文采及葑菲,引用了大量文献。”
(成语强调“对人的意见采纳”,而非“引用资料”。) - 脱离语境:
× “我采及葑菲地吃了所有菜。”
(成语与“饮食行为”无关,属字面误解。) - 搭配不当:
× “他的采及葑菲让人佩服。”
(缺少具体语境,应改为“他采及葑菲的态度值得学习”。)
通过以上解析,可见“采及葑菲”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更是中华文化中“谦逊包容”精神的体现。正确使用它,能让语言更具深度与文采!
你可能感兴趣
博采众议
博采众议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ó cǎi zhòng yì,意指广泛收集并采纳众人的意见和建议。这个成语强调集思广益的重要性,在决策或制定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各方意见。其典故并不明确,但体现了古代政治文化的智慧。博采众议的近义词有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等,反义词则包括独断专行、一意孤行等。在应用中,博采众议强调实质性的采纳和付诸实践,避免形式主义和滥用。例句展示了博采众议在决策、团队合作和政府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应用。错误用法则是只重视形式上的听取意见,而并未真正采纳和付诸实践。
询迁询谋是什么意思
询迁询谋的读音询迁询谋的读音为xún qiān xún móu。询迁询谋的含义“询迁询谋”是一个成语,指的是在决策或处理事情时,要询问、咨询并商量,集思广益,寻求最好的解决办法。其中,“询”意为询问、咨询,“迁”和“谋”则分别指行动和计谋。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强调在行动或决策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咨询和商量,以避免盲目行动或做出错误的决策。询迁询谋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古代,君主在做出重大决策之前,会广泛征求臣子的意见,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商量。这种做法被认为是一种明智的决策方式,因此“询迁询谋”这个成语也被广泛使用。具体典故可以追溯到《尚书》等古代文献中关于君臣商议国家大事
蔽明塞聪
文章介绍了蔽明塞聪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近义词、反义词,并给出了一些使用蔽明塞聪的例句。蔽明塞聪指的是对外界情况全然不知或不听不看,出自《庄子·内篇·应帝王》。其近义词有闭目塞听、目不视听、蒙昧无知、懵懂无知等,反义词有耳聪目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洞察秋毫、见多识广等。同时,文章也指出了蔽明塞聪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含义是否正确。
闭门合辙
闭门合辙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mén hé zhé,意指门关上后车轮印与车轨吻合,比喻行动符合规律或既定的标准。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形容事物或行动与既定的规则或模式相符合。其含义也指做事能遵循规律,不违背常理或规则。近义词包括恰到好处、井井有条、顺理成章和符合规范等。反义词为离经叛道、格格不入、杂乱无章和背道而驰。该成语使用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不可随意滥用。在使用时需注意其正确含义和用法。例如,设计方案符合建筑规范、做事有条理、论文逻辑清晰等均可使用此成语形容。错误用法是将其用于描述与原意不符的情况,特别是在描述创新或突破常规行动时。
不敢自专
不敢自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gǎn zì zhuān,表示不敢独自决定或擅自行动。其意味着在面对重要事情时会考虑他人意见和看法,尊重权威和传统,谨慎行事。该成语源于古代对尊重和谦逊的重视,描述一个人处理重要事情时不会擅自做主,而是会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其近义词包括虚心请教、慎重其事等,反义词则是独断专行、擅自行动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要注意避免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如用词不当、滥用词语等。文章通过例子详细解释了不敢自专的恰当用法。
虚怀若谷是什么意思
虚怀若谷的读音虚怀若谷的读音为:xū huái ruò gǔ。虚怀若谷的含义虚怀若谷,字面上的意思是心中怀有如山谷般虚阔的胸怀。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心胸开阔,不拘小节,能够容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具有谦虚、大度、包容的品质。虚怀若谷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们常常用山谷来形容人的胸怀,因为山谷广阔、深邃,能够容纳各种自然景观。而虚怀若谷则是形容一个人心胸开阔,不偏执、不狭隘。典故中常提到一些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他们以虚怀若谷的心态待人接物,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虚怀若谷的近义词虚心谦逊:形容人态度谦虚,不自以为是。心胸开阔:形容人心胸宽广,不计较个人得失。大度包容:形容人宽容
刚愎自用是什么意思
刚愎自用是一个形容词短语,读音为gāng bì zì yòng。它用来形容一个人过分自信、固执己见,不听取他人意见,一意孤行。该成语源于《左传》,并有许多历史典故。刚愎自用的近义词包括顽固不化、执迷不悟等,反义词则是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等。在日常生活中,刚愎自用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过于固执、不接受他人意见的情况,但在果断或决断力强的情况下不应使用该词语。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误用情况。
兼收并采是什么意思
兼收并采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ān shōu bìng cǎi。它的含义是同时吸收、采纳各种意见或事物,强调广泛接纳和包容不同的观点和事物。这一成语源于古代,用于形容在文化、艺术、学术等领域广泛吸收各种思想和艺术形式的精神。兼收并采的近义词包括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和兼听则明,反义词包括偏听偏信、一意孤行、排斥异己和独断专行。在学术、领导、文化交流等场景中都有应用此成语的例句。然而,需要注意兼收并采的正确用法,避免滥用或与排斥异己混用,以及在不需要的情况下使用。
言听计用是什么意思
言听计用的读音言听计用的读音为yán tīng jì yòng。言听计用的含义言听计用,指对别人的话言听计从,并能够采纳运用。其中,“言”指的是言语、建议,“听”指的是倾听、听取,“计”指的是计划、策略,“用”则是指实施、应用。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一个人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并且能够将这些意见付诸实践,运用得当。言听计用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最早出自于《史记·魏公子列传》。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来解决问题,因此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并付诸实践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在《史记》中,魏公子信陵君就是一个善于言听计用的人,他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并付诸实践,最终帮助魏国取得了胜利。从此以后,言听计用便成
一意孤行是什么意思
一意孤行的读音一意孤行,拼音为 yī yì gū háng。一意孤行的含义“一意孤行”指的是一个人做事全凭自己的意愿行事,不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劝告,独断专行,不听从他人的建议或劝导。一意孤行的典故“一意孤行”的典故源于《史记·酷吏列传》,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赵禹,他因秉公执法、刚直不阿而著称。然而,他的缺点是一意孤行,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这个成语的典故也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不听劝告、一意孤行的人。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一意孤行”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其中记载了晋国大夫赵盾的儿子赵武灵王在继承父亲遗志时,不顾其他人的反对,坚持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地推行改革。这些典故都表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