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惠敌怨

敌惠敌怨

读音

dí huì dí yuàn

含义

“敌”指敌对、对立;“惠”指恩惠、好处;“怨”指怨恨、仇怨。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对待恩惠和怨恨都采取对立的态度,即不因别人的恩惠而感激,也不因别人的怨恨而报复。形容人性格刚直,不轻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自己的立场。

典故

  1.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之推曾跟随晋文公流亡,后来晋文公回国即位,封赏功臣时却遗漏了他。介之推不主动邀功,也不抱怨,最终隐居山林。晋文公后来想起他的功劳,派人寻找,但他始终不愿出山,最终被烧死在绵山。后人评价他“敌惠敌怨”,即不因君主忘记自己而怨恨,也不因君主后来想起自己而欣喜。
  2. 《后汉书·独行列传》
    东汉时期,名士范冉(字史云)性格刚直,不趋炎附势。他曾在朝廷任职,但因不愿依附权贵而被贬官。后来有人劝他向权贵低头以求复职,他却说:“吾宁敌惠敌怨,不因人热。”意思是宁愿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也不愿依附他人。

近义词

  1. 刚正不阿:形容人正直,不屈服于权势。
  2. 不卑不亢: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3. 宠辱不惊:不因得宠或受辱而情绪波动。
  4. 特立独行: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

反义词

  1. 趋炎附势:巴结权贵,依附有权势的人。
  2. 阿谀奉承:讨好别人,说奉承话。
  3. 见风使舵:根据形势改变立场,没有原则。
  4. 恩怨分明:对恩惠和怨恨都记得很清楚,并采取相应的回报或报复。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他虽然被同学欺负了,但还是敌惠敌怨,没有报复。
    • 老师表扬了他,但他敌惠敌怨,没有骄傲。
  2.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面对别人的夸奖和批评,他都能敌惠敌怨,保持冷静。
    • 她性格坚强,敌惠敌怨,从不因为别人的态度改变自己。
  3. 初中

    • 历史上许多清官都敌惠敌怨,不因权贵的拉拢而动摇。
    • 他对待朋友敌惠敌怨,既不因小恩小惠而亲近,也不因小矛盾而疏远。
  4. 高中

    • 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始终敌惠敌怨,坚守自己的原则。
    • 真正的君子应当敌惠敌怨,不因外界的评价而改变初心。
  5. 大学及以上

    • 在学术研究中,他敌惠敌怨,既不因同行的赞誉而自满,也不因批评而退缩。
    • 这种敌惠敌怨的处世态度,让他在商界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错误用法

  1. 误解为“记仇”

    • ❌ 他敌惠敌怨,谁得罪他,他一定会报复。(错误:成语强调不因怨恨而报复,而非记仇。)
  2. 误解为“冷漠无情”

    • ❌ 她对所有人都敌惠敌怨,显得很冷漠。(错误:成语强调原则性,而非冷漠。)
  3. 用于描述“恩怨分明”

    • ❌ 他敌惠敌怨,有恩必报,有仇必报。(错误:成语恰恰反对这种态度。)
  4. 用于描述“情绪化”

    • ❌ 她敌惠敌怨,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错误:成语强调稳定,而非情绪波动。)
  5. 用于描述“无原则”

    • ❌ 他敌惠敌怨,谁给好处就跟谁走。(错误:成语强调坚持原则,而非摇摆不定。)

“敌惠敌怨”是一个体现人格独立和原则性的成语,使用时需注意其内涵,避免误解。

你可能感兴趣

不因人热

“不因人热”是一个成语,拼音是bù yīn rèn rè,意味着不依赖他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源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典故主人公重耳体现出自力更生的精神。其近义词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等,反义词则为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等。该成语在描述一个人独立自主、不依赖他人帮助或款待时使用,但需注意避免与冷漠、无情等负面词汇混淆使用,并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选择。

不敢告劳

“不敢告劳”是一个成语,拼音为bù gǎn gào láo,含义是努力工作不辞辛劳,即使劳累也不敢诉说。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表示古代崇尚的勤劳和责任。其近义词包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等,反义词则是游手好闲等。使用时应避免夸大或轻松任务中的使用,以及与其他相近意思的词语重复使用。文中还提供了相关例句和错误用法示例。

富贵不淫

“富贵不淫”这个成语意味着即使在面对财富和地位的诱惑时,也能保持自己的节操和原则,不被外物所动摇。其来源于古代文献,描述那些在面对诱惑时保持清白和高尚品质的人物。近义词有“清正廉洁”、“坚贞不屈”等,反义词包括“见利忘义”、“贪图享乐”等。使用时要避免误解其含义,如在困难面前的表现、与贬义词搭配使用等。该成语强调了人在面对诱惑时坚守原则的品质。

偷合苟从是什么意思

偷合苟从的读音偷合苟从,读音为tōu hé gǒu cóng,其中“偷”字表示暗中、不正当;“合”字表示迎合;“苟”字表示随便、敷衍;“从”字表示顺从。偷合苟从的含义偷合苟从,指为了迎合他人或某种环境而采取敷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原则问题时,为了个人利益或避免冲突而选择妥协和顺从。这种行为往往缺乏原则性和责任感,容易使人在道德和伦理上迷失方向。偷合苟从的典故偷合苟从的典故源于古代,具体出处已不可考。但可以举出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例如,在古代某些政治环境中,有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或避免得罪权贵,常常采取偷合苟从的态度,这种行为往往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和道德的

公正不阿

“公正不阿”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ōng zhèng bù ā。其含义为为人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向权势低头,不屈服于权势或利益诱惑,强调了人的道德品质和正义感。该成语的出处可追溯至古代,如古代官员处理案件时要求公正不阿。历史人物包拯和海瑞因公正不阿的品质而著名。其近义词包括公平无私、正直无邪、大公无私等,反义词为偏袒包庇、徇私舞弊、假公济私等。在实际运用中,应保持公正不阿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赢得他人尊重和信任。然而,滥用该词以及在处理私人事务时表现出偏袒、偏心则与“公正不阿”相悖。

刚直不阿

刚直不阿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āng zhí bù ē。该成语用来形容人的性格刚强正直,不趋炎附势,不屈服于威逼利诱,始终保持独立人格和道德立场。其典故源于古代著名官员包拯的故事。刚直不阿的近义词有铁面无私、公正无私等,反义词包括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境和人物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词语,避免错误用法。

持正不阿

持正不阿是一个成语,意思为坚持正义,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向邪恶势力屈服。该成语源于战国时期蔺相如的故事,形容人正直无私、刚强不屈。其近义词有刚正不阿、公正无私等,反义词包括偏袒护短、徇私舞弊等。持正不阿的人在工作中能坚守正义立场,不畏权势,确保公正和透明,赢得尊重和信任。但需注意避免将其用于形容过于刻板、不知变通的情况。

刚正不阿

刚正不阿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āng zhèng bù ā。其含义是性格正直刚强,不徇私情,也不屈从于强权,强调人在面对是非时能够坚守正义。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其典故和出处较多,其中一个典故讲述了汉代官员赵广汉刚正不阿的故事。刚正不阿的近义词包括公正无私、正直无私、铁面无私等,反义词有偏信偏听、阿谀奉承等。文章还介绍了该成语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方法和错误用法,以及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如何正确使用和避免误用刚正不阿这一成语。文章通过举例子的方式,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了刚正不阿的含义和用法。

代人受过

“代人受过”是一个成语,拼音为dài rén shòu guò,意为代替他人承担过错或罪责。其典故源于《战国策》中的蔺相如替廉颇受过的故事,以及孟母为保护儿子而主动承担责任的历史故事。近义词包括替罪羊、背黑锅、顶罪、承担过失等。反义词为推卸责任、嫁祸于人、明哲保身等。在使用时需结合具体情境,错误用法可能包括用于不真实承担责任的情境或贬低为他人承担责任的行为。此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人为他人无私承担责任的行为。

别有心肠

文章详细介绍了“别有心肠”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和错误用法。该成语用于形容一个人内心复杂,不轻易表露真实想法和意图。同时指出典故出自元·尚仲贤《柳毅传书》,另有其他出处如《红楼梦》。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误解和混淆。这篇文章有助于理解和正确使用成语“别有心肠”。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