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国外患
读音
dí guó wài huàn
含义
- 敌国:敌对的国家。
- 外患:来自外部的威胁或祸患。
- 整体含义:指来自敌对国家的威胁或外部势力的侵扰,常用来形容国家面临的外部危机。
典故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无内忧,又无外患,国无道,必霸。” 这里提到国家若无内部纷争和外部威胁,即使治理不善也可能称霸,侧面反映了“外患”对国家的影响。 - 《史记·吴王濞列传》:
“内无良臣,外无敌国外患,国恒亡。” 强调国家若缺乏贤臣且无外部威胁,反而容易走向衰亡,体现了“敌国外患”对国家的警醒作用。 - 《孟子·告子下》: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认为,国家若内部无贤臣辅佐,外部无强敌威胁,往往会因懈怠而灭亡。
近义词
- 内忧外患:指国家内部有动乱,外部有威胁,形容局势危急。
-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常指军事或政治上的危机。
- 强敌压境:形容强大的敌人逼近,形势紧迫。
- 危机四伏:指处处隐藏着危险,形势严峻。
反义词
- 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安乐,形容社会安定。
- 四海升平:天下太平,没有战乱和纷争。
- 安居乐业:人民生活安定,各得其所,无外患之忧。
- 太平盛世:指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时期。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古代的国家如果没有敌国外患,可能会变得懒惰。(简单解释)
- 我们要团结,不让敌国外患伤害我们的家园。(爱国主义教育)
-
小学高年级:
- 历史上许多国家因为忽视敌国外患而最终灭亡。(历史课举例)
- 面对敌国外患,勇敢的将士们挺身而出保卫国家。(英雄故事)
-
初中:
- 孟子曾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告诉我们危机感的重要性。(文言文理解)
- 在和平年代,我们也要警惕潜在的敌国外患。(国防教育)
-
高中:
- 近代中国饱受敌国外患之苦,因此奋发图强,最终走向复兴。(历史分析)
- 国际关系中,强国往往利用敌国外患转移国内矛盾。(政治课讨论)
-
大学及以上:
-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敌国外患是推动国家改革的重要动力。(国际关系理论)
- 古代王朝的衰亡,往往与忽视敌国外患有关。(历史研究)
错误用法
-
误用于个人矛盾:
- ❌ “我和同桌吵架了,感觉像是敌国外患。”(个人矛盾不适用此成语)
- ✅ 正确用法应指国家或集体面临的外部威胁。
-
误用于自然灾害:
- ❌ “这次地震就像敌国外患一样可怕。”(自然灾害不属于人为威胁)
- ✅ 正确用法应指人为的、政治或军事上的外部威胁。
-
误用于商业竞争:
- ❌ “我们公司面临敌国外患,竞争对手太强了。”(商业竞争不适用此成语)
- ✅ 正确用法应指国家层面的外部威胁。
-
误用于内部问题:
- ❌ “公司内部管理混乱,简直是敌国外患。”(内部问题不适用)
- ✅ 正确用法应强调外部威胁,而非内部矛盾。
-
误用于夸大威胁:
- ❌ “邻居家的狗总叫,真是敌国外患。”(过度夸张,不符合语义)
- ✅ 正确用法应指严重的、国家层面的外部危机。
这篇介绍从多个角度解析了“敌国外患”,包括读音、含义、典故、近反义词、例句及常见错误用法,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参考。
你可能感兴趣
内忧外患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内忧外患”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于描述国家或组织内部和外部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其中“内忧”指内部困难和问题,而“外患”指外部威胁和侵略。文章还列举了与“内忧外患”意思相近和反义的词语,以及一些使用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示,提醒读者在使用时需准确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攘外安内是什么意思
“攔外安內”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lǎng wài àn nèi。其含义为对外抵抗敌人,对内安定人民,常用来形容面临外部威胁时,采取措施保护国内秩序和安定。该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后被用来形容政治家或军事家在处理内外关系时的策略。其近义词包括内外兼治、安邦定国等,反义词为内忧外患等。在用法上,要注意避免误用为只注重内部安定而忽视外部威胁的情况。
关于九鼎的诗词
关于九鼎的诗词(第1篇)关于九鼎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经《九鼎之歌》作者:佚名(先秦时期)原文:九鼎之重,国之神器。铸于夏时,传世无穷。鼎中藏宝,天下归心。解析:此诗为古代歌颂九鼎的诗歌,描述了九鼎的重量和其作为国家的重要象征。九鼎是古代的传国重器,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权力的至高无上。二、汉乐府《鼎足篇》作者:未知(汉代)原文:鼎足立三台,神明扬其威。四海归一统,万国仰清辉。解析:此诗借九鼎的象征意义,歌颂了国家统一和皇权的威严。鼎足立三台,暗指九鼎的稳固地位和其作为国家统一的象征。三、杜甫《古柏行》作者:杜甫(唐代)原文:君看九峰连玉笋,屹立天外何巍巍。昔闻大禹铸鼎处,砥柱中流奠四方。古柏行宫今
描写武则天的诗词
这篇文章整理了多首关于描写武则天的诗词,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武则天作为历史上唯一女皇帝的非凡气质、威仪、政治才能和贡献。文章摘要如下:本文整理了关于武则天的多篇诗词文章,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这位历史传奇人物。武则天以女性的身份掌管国家大事,开创了历史的先河,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女皇。多首诗词赞美了她的威仪、政治才能和历史地位。这些诗词反映了人们对武则天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她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传颂,形象也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以夷治夷是什么意思
以夷治夷的读音读音:yǐ yí zhì yí以夷治夷的含义"以夷治夷"指的是利用外族或外国的力量来治理本国或本地的混乱或危机。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借助外部的势力来达到内部的目的,但同时也暗示了这种做法可能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以夷治夷的典故典故一:古代中国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有时,一个诸侯国会利用另一个诸侯国或外族的力量来对抗其他诸侯国。这种策略有时会取得成功,但也可能带来更大的混乱和灾难。典故二:三国时期,诸葛亮曾提出“南抚夷越”的策略,即利用南方和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力量来对抗北方的敌人。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也引发了其他复杂的问题。以夷治夷的近义词借刀杀人:指利用他人之
以夷制夷是什么意思
以夷制夷的读音以夷制夷的读音为:yǐ yí zhì yín。以夷制夷的含义以夷制夷的含义是利用外族或外国的力量来控制或制约同族或同国。具体来说,它指的是在面对外来的敌人或挑战时,通过与他们进行合作、利用他们的力量来达到制约、控制的目的。这种策略有时被视为一种巧妙的政治手段,但也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和负面影响。以夷制夷的典故以夷制夷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军事策略。在古代,中国经常面临来自周边民族的威胁和侵略。为了应对这些威胁,中国政府有时会采取与某些外族或外国进行联盟、合作,以利用他们的力量来对抗其他敌对势力。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军事策略之一。以夷制夷的近义词
表里受敌
表里受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iǎo lǐ shòu dí,意指从内部和外部同时遭受敌人的攻击,形容处境危急。这个成语没有具体的典故出处,但可以从古代战争中敌军内外夹攻的战术引申而来。表里受敌的近义词有内外交困、内忧外患等,反义词有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等。该成语在战争、企业困境、国家挑战等场合都有应用实例。错误用法包括误用为其他相近成语、在非紧急情况下使用以及误解其深层含义。
安内攘外
本文介绍了成语“安内攘外”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意为安定内部,安抚外部,形容处理国家或组织内外事务的智慧和能力。最早出自《左传》。安内攘外的正确运用可以帮助人们准确理解该成语的含义,同时避免误解和误用。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是什么意思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读音拼音标注:xiōng dì xìn yú qiáng , wài yù qí wǔ。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含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含义是在家庭内部出现纷争或矛盾时,兄弟之间可以争吵或不满,但当面对外来的侵扰或侮辱时,他们应该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这个成语强调了家庭团结的重要性,也突显了面对外部威胁时的团结协作精神。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典故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一句谚语,最早可追溯到《诗经》等古代文献。虽然具体的典故和出处可能因历史传承而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表达了家庭或团体在内部矛盾和外部威胁之间的不同态度和行为。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在面对外部挑战时,家庭或团
内外交困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内外交困”这一成语的拼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例句。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国家、组织或个人在内部和外部都遭遇了困难或压力。文章还列出了错误用法示例,提醒读者不当使用场合和滥用成语的情况。希望本文内容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内外交困”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