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国通舟
读音
dí guó tōng zhōu
含义
- 敌国:敌对的国家。
- 通舟:船只往来通行。
字面意思是“敌对国家之间船只可以自由通行”,比喻在敌对状态下仍保持一定的往来或合作。
具体含义:指即使双方处于敌对关系,仍然存在某种形式的交流或互通,通常用于形容政治、外交或商业上的特殊关系。
典故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长期争霸,但两国商人仍能自由往来贸易,形成“敌国通舟”的局面。
- 《史记·货殖列传》:战国时期,秦国与六国虽交战频繁,但商贾仍能互通有无,体现了“敌国通舟”的经济现象。
- 《资治通鉴》: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虽对峙,但民间贸易和文化交流并未完全断绝,史称“敌国通舟”。
近义词
- 互通有无:指双方交换所需物品或资源。
- 商旅不绝:形容商业往来频繁,不受战争影响。
- 敌国互市:敌对双方仍保持贸易往来。
- 兵戈未断,商路已通:战争尚未结束,商业交流已经开始。
反义词
- 闭关锁国:完全断绝与外界的往来。
- 势不两立:双方矛盾尖锐,无法共存。
- 老死不相往来:形容关系彻底破裂,毫无交流。
- 水火不容:比喻双方矛盾不可调和。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虽然两个国家在打仗,但商人们仍然可以做生意,这就是“敌国通舟”。
- 古代有些国家打仗时,老百姓还能互相买卖东西,真是“敌国通舟”啊!
-
小学高年级:
- 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霸,但商人仍能自由往来,形成“敌国通舟”的局面。
- 战争期间,两国边境仍有贸易往来,这种“敌国通舟”的现象很罕见。
-
初中:
- 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虽对峙,但民间贸易不断,史称“敌国通舟”。
- 在国际关系中,“敌国通舟”体现了经济与政治的复杂互动。
-
高中:
- 冷战时期,美苏虽敌对,但仍有科技和文化交流,类似“敌国通舟”。
- “敌国通舟”现象说明,经济利益往往能超越政治对立。
-
大学及以上:
- 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使国家间存在政治分歧,经济合作仍可能形成“敌国通舟”的局面。
- 研究古代“敌国通舟”现象,有助于理解现代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错误用法
-
用于形容个人矛盾:
- ❌ 错误:我和同桌吵架了,但我们还能一起写作业,真是“敌国通舟”。(该成语适用于国家或大型群体,不适用于个人。)
-
用于完全敌对、毫无往来的情况:
- ❌ 错误:两国彻底断交,毫无联系,这就是“敌国通舟”。(该成语强调“仍有往来”,而非完全断绝。)
-
用于非敌对关系的交流:
- ❌ 错误:两个友好国家互相贸易,这叫“敌国通舟”。(该成语的前提是“敌对关系”。)
-
用于形容单向交流:
- ❌ 错误:A国向B国出口商品,但B国不回应,这是“敌国通舟”。(该成语强调双向互动。)
“敌国通舟”是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成语,正确使用能增强表达的准确性,错误使用则可能造成误解。理解其背景和适用场景,才能更好地运用它。
你可能感兴趣
同舟敌国是什么意思
同舟敌国的读音同舟敌国读音为:tóng zhōu dí guó。同舟敌国的含义“同舟敌国”这个成语,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在同一条船上与国家为敌。实际上,它用来形容在困难的环境中,大家需要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困难,即使面对的是强大的敌人或严峻的形势。这个成语强调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在困难面前的共同应对。同舟敌国的典故典故一: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是敌对国家。一次,吴国和越国在江上共同乘船渡江,由于风浪大作,船只摇摆不定,船上的人感到非常危险。这时,有人提议两国暂时放下争端,共同应对当前的困境。于是吴越两国的人同舟共济,最终安全渡过了江。这个典故后来就演化成了“同舟敌国”这
差强人意
“差强人意”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勉强使人满意”,用来形容某事情或某人的表现虽然不尽如人意,但还算可以,勉强能够让人接受。其典故来源于古代一位官员尽力完成任务但结果未达皇帝期望,皇帝认为其表现尚可而使用此成语形容。差强人意的近义词有“尚可”、“过得去”、“马马虎虎”,反义词包括“尽善尽美”、“令人失望”、“大失所望”。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其他词语混淆。例如,“这个电影的剧情差强人意,我完全看不懂”这样的使用是不当的。希望通过本文的详细介绍,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坐享其功是什么意思
坐享其功的读音坐享其功的读音为zuò xiǎng qí gōng,其中每个字的声调分别为第四声、第三声、第二声和第一声。坐享其功的含义“坐享其功”是一个成语,意为不劳而获,指坐等别人劳动成果或成功,自己却不去付出努力或劳动。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批评那些不愿意付出努力而只想享受别人劳动成果的人。坐享其功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与战国时期的故事有关。据传,在战国时期,有一名将领想要攻打敌国,但因缺乏足够的兵力和资源,于是他决定通过联姻的方式与敌国进行和平。然而,当他的联姻计划成功并取得了敌国的支持后,他却坐享其功,没有付出任何努力就获得了胜利。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不劳而获的行为。坐享其功的近义词坐收渔
敌国外患
敌国外患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í guó wài huàn,用来描述来自外部的敌人或祸患的威胁。源自古代中国历史,形容国家面临的外部安全威胁。其近义词包括邻国之忧、外来之敌等,反义词为内安外宁、安居乐业等。在用法上,需用于形容国家层面的外部威胁,不能随意用于其他场合或对象。同时,使用该成语时需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恰当性,以避免语义上的误解或歧义。
闭关绝市
闭关绝市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guān jué shì。它指的是关闭门户,断绝与外界的贸易往来,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地方或时期因各种原因与外界隔绝,商业活动停止,市场萧条的情景。这一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事件。其近义词有闭门谢客、封关锁国等,反义词则是开放交流、通商互市等。文章还提到了在不同情境下使用闭关绝市的例句,并强调了错误用法的注意事项。
不通水火
“不通水火”是一个成语,发音为bù tōng shuǐ huǒ,意指不了解与水火有关的事物或情况,也形容两人或团体之间关系疏远,缺乏交流和了解。其典故源自古代的两个典故,其中之一是两人因某些原因相互不理解,关系难以相容。该成语的近义词有素昧平生、格格不入、陌路相逢、疏远隔膜等。反义词有情投意合、亲密无间、朝夕相处、和睦相处等。使用时需注意其准确含义,避免错误用法。
跋来报往
本文介绍了成语“跋来报往”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用于形容信息传递的频繁和迅速,形容办事勤快、消息灵通。其典故源于古代驿站传递制度。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正确用法和误用情况,需要注意其含义和用法,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同时,“跋来报往”在信息化时代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拔来报往
拔来报往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á lái bào wǎng”,表示往来频繁,形容人或事物忙碌的状态。这个成语可以追溯到古代,用于描述繁忙、忙碌的场景。拔来报往的近义词包括络绎不绝、川流不息、熙熙攘攘等,反义词则包括静谧无声、安然无恙等。使用时需注意适用场景和语境,避免错误使用。
掌握汉字"往"的8大知识点 从拼音wǎng到成语用法全面解析
本文提供了关于汉字“往”的详细解析,包括其部首、笔顺、含义和用法等。作为动词,“往”表示前往某地或朝某个方向行动;作为名词,“往”可以表示过去的时间或过去的经历;同时也可以表示超越某种限度或范围。另外,“往”还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本文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汉字“往”的多种含义和用法。摘要内容如上,字数控制在约160字左右。
不相问闻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相问闻”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该成语形容人与人之间没有交集、互不关心、互不了解的状态。文章还指出了其错误用法,并希望读者能够正确使用该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