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不可纵
读音
dí bù kě zòng
含义
- 敌:敌人,对手。
- 不可:不能,不允许。
- 纵:放纵,放任。
整体含义:对于敌人或潜在的威胁,不能轻易放纵,否则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强调对待敌对势力必须果断,不能姑息养奸。
典故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国大夫狐偃劝晋文公不要放过逃亡的敌人,否则后患无穷。晋文公采纳建议,最终巩固了政权。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曹操在官渡之战后,有人劝他放过袁绍残部,但他坚持“敌不可纵”,最终彻底击败袁绍势力。 - 《资治通鉴·唐纪》:
唐太宗李世民在平定突厥时,大臣建议宽容投降的突厥贵族,但李世民认为“敌不可纵”,最终采取强硬措施,确保边疆稳定。
近义词
- 斩草除根:比喻彻底清除祸患,不留后患。
- 除恶务尽:指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彻底。
- 防微杜渐:在错误或坏事刚萌芽时就加以制止。
- 不留后患:指处理问题要彻底,避免将来再出问题。
反义词
- 养虎遗患:比喻纵容敌人,给自己留下祸患。
- 姑息养奸:无原则地宽容,助长坏人坏事。
- 放虎归山: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
- 纵敌为患:放任敌人,导致严重后果。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说:“对待坏习惯要‘敌不可纵’,否则会越来越难改。”
- 小明打架后,爸爸告诉他:“对欺负人的同学要告诉老师,不能‘敌不可纵’。”
-
小学高年级:
- 班长发现有人作弊,立刻报告老师,因为“敌不可纵”。
- 森林防火很重要,一点火星都不能放过,这就是“敌不可纵”。
-
初中:
- 历史上许多战争失败都是因为“敌不可纵”的道理没被重视。
- 警察叔叔说:“对待犯罪分子必须‘敌不可纵’,否则社会会乱。”
-
高中:
- 国家在反恐问题上坚持“敌不可纵”的原则,确保国家安全。
- 企业管理中,对违规行为要“敌不可纵”,否则会影响整个团队。
-
大学及以上:
- 国际关系中,大国对小国的挑衅行为有时会采取“敌不可纵”的策略。
- 网络安全领域,对黑客攻击必须“敌不可纵”,否则数据会泄露。
错误用法
-
用于非敌对关系:
- ❌ 妈妈对孩子的调皮说:“你要‘敌不可纵’。”(错误,家庭关系不适用)
- ❌ 朋友吵架后说:“我们之间要‘敌不可纵’。”(错误,朋友不是敌人)
-
过度滥用:
- ❌ 老师批评学生作业马虎:“你这是‘敌不可纵’!”(错误,小题大做)
- ❌ 同事迟到一次,上司说:“‘敌不可纵’,必须开除!”(错误,惩罚过重)
-
误解含义:
- ❌ “敌不可纵”就是要把所有对手都消灭。(错误,并非指物理消灭,而是指不纵容危害)
- ❌ 对待竞争对手要“敌不可纵”,所以要用非法手段打压。(错误,成语不鼓励违法)
-
语境不当:
- ❌ 医生说:“对病毒要‘敌不可纵’,所以病人必须隔离。”(语义正确,但成语一般用于人为威胁,病毒非“敌”)
- ❌ 环保组织呼吁:“对污染要‘敌不可纵’。”(污染是现象,非“敌人”)
总结:“敌不可纵”强调对敌对势力或危害的果断态度,但需注意使用场景,避免滥用或误解。
你可能感兴趣
敌不可假
敌不可假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í bù kě jiǎ,意味着不能轻易信任敌人,也不能被其表面现象所欺骗。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时期,强调面对敌人时需保持警惕。其典故、近义词及反义词均有明确的表述。在商业交易、战争等场合,需牢记敌不可假的原则,警惕敌人的欺骗和诡计。错误用法包括轻信敌人言论、忽视敌人行为及过于信任他人。因此,在面对敌人或做出决策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清晰的思维。
纵虎归山是什么意思
纵虎归山的读音纵虎归山的拼音是:zòng hǔ guī shān。纵虎归山的含义“纵虎归山”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放虎回到山里。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放走敌人或罪犯,留下后患,就像放虎归山,让它们有了重新肆虐的机会。其中,“纵”表示放任、任由的意思;“虎”在此处象征着危险、敌对的力量;“归山”则象征着回归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安全地带。纵虎归山的典故“纵虎归山”的典故源于古代的军事和政治斗争。在古代,虎被视为凶猛的野兽,代表着强大的敌对力量。如果放虎归山,就意味着给敌人以机会,让他们重新集结力量,对己方造成威胁。这个成语常用来警示人们不要轻易放过敌人或罪犯,以免留下后患。纵虎归山的近义词放虎归山:意思与
放虎归山
放虎归山是一个成语,意为将潜在的危险或敌人放回原本的环境,留下后患。其典故源自古代战争中的故事,警告人们不要轻易放过敌人或潜在威胁。该成语的近义词有养虎遗患、纵虎归山等,反义词包括斩草除根、除恶务尽等。使用时应谨慎,避免误用为中性表达或在非战争或非危险情境中使用。错误使用会导致意义不符合成语的警示和寓意。
养虎为患是什么意思
养虎为患的读音养虎为患的拼音是:yǎng hǔ wéi huàn。养虎为患的含义养虎为患,字面意思是指养育了虎,结果给自己带来了灾难或祸患。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纵容了强大的敌人或隐患,最终会招致不可预料的危害或后果。养虎为患的典故养虎为患的典故源于古代故事。相传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将领叫养由基,他善于射箭,但因为过于自信而疏忽大意,没有及时杀死一只被自己驯服的老虎。结果老虎最终伤人伤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养虎遗患的错误行为。养虎为患的近义词引狼入室:指引来狼到室内,比喻自己引来坏人或灾难。纵虎归山:比喻放走了敌人或坏人,让他们重新获得力量,给自己的安全带来威胁。抱薪救草:
恃勇轻敌是什么意思
恃勇轻敌的读音恃勇轻敌的读音为:shì yǒng qīng dí。恃勇轻敌的含义恃勇轻敌,指仗着自己有勇力而轻视敌人。形容人因自负而忽视对手的实力,导致可能遭受失败或损失。恃勇轻敌的典故恃勇轻敌的典故源于古代战争故事。在古代战争中,有些将领或士兵因自身勇猛而轻视敌人,最终导致失败。例如《左传》中记载的秦晋之战,秦国因自恃勇武而轻视晋国,结果大败而归。又如《史记》中的项羽,他勇猛无比,但因轻视敌人,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失败。这些典故都告诉我们,恃勇轻敌是不可取的行为,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敌人。恃勇轻敌的近义词轻视敌人骄兵必败自恃过高目空一切恃勇轻敌的反义词谨慎行事虚心学习戒骄戒躁谦逊有度恃勇轻
诛尽杀绝是什么意思
诛尽杀绝的读音读音:zhū jìn shā jué拼音注音:zhū jìn shā jué诛尽杀绝的含义“诛尽杀绝”是一个成语,指对敌人或罪犯进行严厉的惩罚,使其彻底消灭或绝后。这个成语强调了彻底消灭、不留后患的意味。每个字的含义如下:诛:意为处决、杀死。尽:意为完全、彻底。杀:同样意为杀死。绝:意为绝后,没有后代或没有希望。因此,“诛尽杀绝”整体上意味着彻底地消灭或杀死,不留任何后患。诛尽杀绝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或对敌人的严厉惩罚。在古代,对于那些被视为敌人或叛徒的人,有时会采取极端的手段进行惩罚,以示威严和决心。这种极端的惩罚方式就被形容为“诛尽杀绝”。不过,该成语并没有具体的典故或出
扑杀此獠是什么意思
“扑杀此獠”是一个成语,拼音为pū shā cǐ láng,含义为迅速、果断地消灭或杀死对方。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对待敌人或危险因素的果敢和坚决态度。“扑杀此獠”的典故并不明确,可能源于长期的军事、政治斗争。其近义词包括斩草除根、歼灭、肃清等,反义词有姑息养奸、纵容等。该成语可在战斗、警方行动、面对危险等场合使用。但需注意避免滥用,在描述普通人的争执或纠纷时使用该成语不合适,需把握语境和语气,避免不良影响。
犁庭扫穴是什么意思
“犁庭扫穴”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í tíng sǎo xué。该成语源自古代战争,形容对敌人进行彻底的扫荡和清除,不留余地。其含义强调了行动的彻底性和不留后患的特点。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常在一些历史文献中找到相关的记载和用法。近义词如“一网打尽”、“斩草除根”等,反义词如“姑息养奸”、“半途而废”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感情色彩,避免错误用法。例如,在打击敌人或解决重大问题时,可以用“犁庭扫穴”来形容一次性彻底解决的态度和行动。
养虎自啮是什么意思
养虎自啮的读音读音:yǎng hǔ zì niè标注拼音:yǎng/三声,hǔ/三声,zì/四声,niè/四声养虎自啮的含义“养虎自啮”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为“养虎伤己”。它用来形容一种自取祸患、自食恶果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比喻纵容敌人或对手,最终会招致自己的伤害或损失。养虎自啮的典故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典故。相传,在古代,有一个人养了一只老虎作为宠物。起初,他以为可以驯服这只老虎,但后来老虎变得凶猛无比,最终反过来伤害了它的主人。这个典故警示人们不要轻易地纵容或轻视潜在的威胁。养虎自啮的近义词纵虎归山:意指放走了凶恶之人或势力,留下后患。自食恶果:自己种下的恶因导致自食其果。养痈遗患:比喻纵
焚巢捣穴
本文介绍了成语“焚巢捣穴”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以及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列表形式展示。该成语意为烧毁巢穴、破坏根基,使敌人或恶势力无法藏身或继续活动,通常用于形容彻底消灭敌人或根除祸根的行动。其典故源于古代战争或斗争中的策略。文章还提供了有序的近义词和反义列表,展示了相关的成语用法和例子,并对错误用法进行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