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不可假
读音
dí bù kě jiǎ
含义
- 敌:敌人,对手。
- 不可:不能,不允许。
- 假:宽容,姑息。
整体含义:对待敌人不能宽容,必须坚决打击,否则会给自己带来祸患。
典故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国大夫狐偃劝晋文公不要对敌人仁慈,否则会招致更大的祸患。他说:“敌不可假,假敌者亡。”意思是,对敌人宽容,最终会害了自己。 -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范增劝他:“敌不可假,今不击,必为后患。”但项羽不听,最终导致刘邦崛起,项羽兵败自刎。 - 《资治通鉴·唐纪》: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敌不可假,纵敌者必自害。”强调对敌人必须果断处置,否则后患无穷。
近义词
- 除恶务尽: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彻底。
- 斩草除根:比喻彻底铲除祸患,不留后患。
- 不留余地:不给对方任何机会或退路。
- 以绝后患:彻底消除未来的祸患。
反义词
- 姑息养奸:过分宽容坏人,助长其作恶。
- 养虎为患:比喻纵容敌人,最终害了自己。
- 网开一面:对敌人宽容,给予出路。
- 宽大为怀: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说:“对待坏人要坚决打击,敌不可假。”
- 警察叔叔告诉我们:“敌不可假,坏人不能放过。”
-
小学高年级:
- 在战争中,将军说:“敌不可假,必须彻底消灭敌人。”
- 历史书上说:“项羽放走刘邦,没有做到敌不可假,最终失败了。”
-
初中:
- 国家法律严惩犯罪,体现了“敌不可假”的原则。
- 在竞争中,我们要记住“敌不可假”,不能给对手喘息的机会。
-
高中:
- 国际关系中,有些国家纵容恐怖分子,结果酿成大祸,这就是“敌不可假”的反面教材。
- 企业管理中,对待恶意竞争者要“敌不可假”,否则市场会被蚕食。
-
大学及以上:
- 在战略博弈中,“敌不可假”是基本的生存法则。
- 历史上许多王朝的覆灭,都是因为统治者未能坚持“敌不可假”的原则。
错误用法
-
用于非敌对关系:
- ❌“我和朋友吵架了,敌不可假,我要彻底绝交。”(朋友不是敌人,不能用此成语。)
-
过度滥用:
- ❌“老师批评了我,敌不可假,我要报复。”(批评不等于敌对,不能滥用成语。)
-
误解“假”字含义:
- ❌“敌不可假,意思是敌人不能放假。”(错误理解“假”为“假期”。)
-
用于无关场景:
- ❌“今天下雨了,敌不可假,我要赶紧回家。”(天气与敌对无关,成语使用不当。)
-
混淆近义词:
- ❌“敌不可假,所以我们要网开一面。”(“网开一面”是反义词,逻辑矛盾。)
总结:“敌不可假”强调对敌人不能宽容,适用于严肃的敌对关系,不能随意滥用或误解。
你可能感兴趣
乘胜逐北
乘胜逐北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éng shèng zhú běi,表示在取得胜利后继续追击敌人或对手,以扩大战果或优势。其典故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乘胜逐北的近义词有乘胜追击、乘势追击等,反义词有败退不前、放弃追击等。在战争、竞赛等场合中,正确的运用乘胜逐北的成语,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利用胜利时机继续追击敌人或对手的情况。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的使用方式。
刬草除根
本文介绍了成语“刬草除根”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做事不留后患,彻底消灭敌人或竞争对手。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展示其用法,并强调了在不当语境中使用的注意事项,提醒读者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避免语言上的不当或误解。
诛尽杀绝是什么意思
诛尽杀绝的读音读音:zhū jìn shā jué拼音注音:zhū jìn shā jué诛尽杀绝的含义“诛尽杀绝”是一个成语,指对敌人或罪犯进行严厉的惩罚,使其彻底消灭或绝后。这个成语强调了彻底消灭、不留后患的意味。每个字的含义如下:诛:意为处决、杀死。尽:意为完全、彻底。杀:同样意为杀死。绝:意为绝后,没有后代或没有希望。因此,“诛尽杀绝”整体上意味着彻底地消灭或杀死,不留任何后患。诛尽杀绝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或对敌人的严厉惩罚。在古代,对于那些被视为敌人或叛徒的人,有时会采取极端的手段进行惩罚,以示威严和决心。这种极端的惩罚方式就被形容为“诛尽杀绝”。不过,该成语并没有具体的典故或出
引狼自卫是什么意思
引狼自卫的读音读音:yǐn láng zì wèi引狼自卫的含义“引狼自卫”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为“引来狼来保卫自己”。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种错误的策略或行为,即为了应对某种威胁而采取的行动反而招致更大的危险或损失。它比喻招来强敌或恶人,反而给自己带来祸患。引狼自卫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古代的军事故事。在古代,有些人在面对敌人时,为了寻求帮助或保护,会选择与更强大的敌人结盟。然而,这种结盟往往会导致他们被更强大的敌人所利用,最终反而遭受更大的损失。因此,“引狼自卫”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这种愚蠢的行为。引狼自卫的近义词招祸遗殃:指招来祸患,留下灾难。引虎自卫:与“引狼自卫”类似,指为了自卫而招
除恶务本
“除恶务本”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ú è wù běn。它的含义是强调在消除邪恶的同时,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彻底根除其产生的根源。该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古籍,强调治标治本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于解决问题的智慧和思考方式。近义词有治本清源、斩草除根等,反义词有治标不治本、姑息养奸等。在治理社会问题、环境污染、教育问题、犯罪问题、企业管理、网络环境、食品安全、环境破坏行为、城市规划和个人成长等方面,都应该除恶务本,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错误的用法是只注重表面问题而不去寻找问题的根源,违背了除恶务本的初衷。
敌国外患
敌国外患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í guó wài huàn,用来描述来自外部的敌人或祸患的威胁。源自古代中国历史,形容国家面临的外部安全威胁。其近义词包括邻国之忧、外来之敌等,反义词为内安外宁、安居乐业等。在用法上,需用于形容国家层面的外部威胁,不能随意用于其他场合或对象。同时,使用该成语时需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恰当性,以避免语义上的误解或歧义。
养虎自啮是什么意思
养虎自啮的读音读音:yǎng hǔ zì niè标注拼音:yǎng/三声,hǔ/三声,zì/四声,niè/四声养虎自啮的含义“养虎自啮”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为“养虎伤己”。它用来形容一种自取祸患、自食恶果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比喻纵容敌人或对手,最终会招致自己的伤害或损失。养虎自啮的典故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典故。相传,在古代,有一个人养了一只老虎作为宠物。起初,他以为可以驯服这只老虎,但后来老虎变得凶猛无比,最终反过来伤害了它的主人。这个典故警示人们不要轻易地纵容或轻视潜在的威胁。养虎自啮的近义词纵虎归山:意指放走了凶恶之人或势力,留下后患。自食恶果:自己种下的恶因导致自食其果。养痈遗患:比喻纵
纵虎归山是什么意思
纵虎归山的读音纵虎归山的拼音是:zòng hǔ guī shān。纵虎归山的含义“纵虎归山”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放虎回到山里。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放走敌人或罪犯,留下后患,就像放虎归山,让它们有了重新肆虐的机会。其中,“纵”表示放任、任由的意思;“虎”在此处象征着危险、敌对的力量;“归山”则象征着回归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安全地带。纵虎归山的典故“纵虎归山”的典故源于古代的军事和政治斗争。在古代,虎被视为凶猛的野兽,代表着强大的敌对力量。如果放虎归山,就意味着给敌人以机会,让他们重新集结力量,对己方造成威胁。这个成语常用来警示人们不要轻易放过敌人或罪犯,以免留下后患。纵虎归山的近义词放虎归山:意思与
扫穴擒渠是什么意思
扫穴擒渠是一个成语,读音为sǎo xué qín qú。其含义是比喻彻底消灭敌人或彻底解决问题,源自春秋时期楚军彻底消灭吴军的战役。扫穴擒渠包括摧毁敌人巢穴和捉拿敌人首领两个方面的策略。该成语也常用来形容军事行动中的彻底消灭敌人的策略。近义词有一网打尽、斩草除根等,反义词有姑息养奸、半途而废等。使用时应避免误用或滥用,要正确表达彻底消灭敌人或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行动。
追亡逐遁是什么意思
追亡逐遁的读音追亡逐遁的读音为:zhuī wáng zhú dùn。追亡逐遁的含义"追亡逐遁"是指追击败逃的敌人,不放过任何逃窜的机会。它通常用于形容军队在战斗中追击敌人,毫不放松,力求彻底消灭敌人的情况。追亡逐遁的典故典故源于古代战争,当时有军队在追击敌军时,不遗余力地追击,直至将敌军全部消灭。这种追击敌人的战术被形容为“追亡逐遁”,意味着对敌人的追击毫不松懈,直至彻底消灭。追亡逐遁的近义词近义词包括:穷追不舍:形容追击敌人或追求目标时毫不放松。穷追猛打:形容追击敌人时非常凶猛,不遗余力。追根究底:指彻底追查事情的真相或缘由。虽然这个词的含义与“追亡逐遁”不完全相同,但在某些语境下可以表达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