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内攘外
读音
ān nèi rǎng wài
含义
“安内攘外”由四个字组成:
- 安:安定、安抚
- 内:内部、国内
- 攘:排除、抵御
- 外:外部、外敌
整体含义是指先稳定内部,再抵御外患,强调治理国家或组织时,应先解决内部问题,再应对外部威胁。
典故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公子重耳(晋文公)流亡国外。后来他回国即位,先平定内乱,再抵御外敌,最终使晋国强大。
- 这一策略被认为是“安内攘外”的早期体现。
-
《汉书·晁错传》
- 西汉晁错曾上书汉景帝,建议“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认为只有内部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匈奴入侵。
- 这一思想也体现了“安内攘外”的治国理念。
-
近代历史
-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曾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主张先平定国内动乱,再抵抗日本侵略。
近义词
- 先安内后攘外:强调顺序,先稳定内部再应对外部。
- 内修外攘:内部修明政治,外部抵御侵略。
- 固本培元:巩固根本,增强实力,再应对挑战。
反义词
- 内外交困:内部和外部同时陷入困境。
- 顾此失彼:只顾一方面,忽略另一方面。
- 舍本逐末:放弃根本,追求次要问题。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告诉我们,写作业时要先“安内攘外”,把会的题目做完,再思考难题。
- 玩游戏时,先整理好书包,再玩,这就是“安内攘外”。
-
小学高年级:
- 考试前,我们要“安内攘外”,先复习基础知识,再攻克难题。
- 班级大扫除时,班长说:“我们要‘安内攘外’,先打扫教室,再清理走廊。”
-
初中:
- 历史上许多国家都采用“安内攘外”的策略,先稳定国内局势,再抵御外敌。
- 球队教练说:“比赛前要‘安内攘外’,先调整好队员状态,再研究对手战术。”
-
高中
- 企业管理中,“安内攘外”意味着先优化内部管理,再拓展市场。
- 政府推行改革时,必须“安内攘外”,先解决民生问题,再应对国际竞争。
-
大学及以上
- 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安内攘外”是经典思路,强调内部稳定是应对外部挑战的基础。
- 公司CEO在年度会议上强调:“我们要‘安内攘外’,先优化团队协作,再开拓国际市场。”
错误用法
-
混淆顺序
- ❌ 错误:“我们要攘外安内,先对付竞争对手,再整顿公司。”
- ✅ 正确:“安内攘外”强调先内部稳定,再应对外部。
-
滥用场景
- ❌ 错误:“我吃饭时先喝汤再吃菜,这叫‘安内攘外’。”
- ✅ 正确:该成语适用于治理、管理类场景,不适用于日常小事。
-
误解含义
- ❌ 错误:“安内攘外就是不管外部,只关注内部。”
- ✅ 正确:它强调顺序,而非忽略外部。
-
过度引申
- ❌ 错误:“我打游戏先清小兵再打BOSS,这就是‘安内攘外’。”
- ✅ 正确:虽然逻辑相似,但成语通常用于严肃语境。
-
政治误用
- ❌ 错误:“某国政府以‘安内攘外’为借口镇压反对派。”
- ✅ 正确:该成语不应被用作打压异己的幌子。
“安内攘外”是一个蕴含深刻治国智慧的成语,正确理解和使用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历史和管理策略。
你可能感兴趣
内外交困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内外交困”这一成语的拼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例句。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国家、组织或个人在内部和外部都遭遇了困难或压力。文章还列出了错误用法示例,提醒读者不当使用场合和滥用成语的情况。希望本文内容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内外交困”这一成语。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是什么意思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读音拼音标注:xiōng dì xìn yú qiáng , wài yù qí wǔ。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含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含义是在家庭内部出现纷争或矛盾时,兄弟之间可以争吵或不满,但当面对外来的侵扰或侮辱时,他们应该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这个成语强调了家庭团结的重要性,也突显了面对外部威胁时的团结协作精神。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典故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一句谚语,最早可追溯到《诗经》等古代文献。虽然具体的典故和出处可能因历史传承而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表达了家庭或团体在内部矛盾和外部威胁之间的不同态度和行为。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在面对外部挑战时,家庭或团
楚弓楚得是什么意思
“楚弓楚得”是一个古代成语,用来形容失去的东西重新获得或事情结局符合期望。源自春秋时期楚国一位射手遗失的弓最终归还的故事,也传达了宿命的观念。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物归原主”、“失而复得”,反义词有“去无回”、“得而复失”。使用成语时需注意语境恰当性,避免与贬义或负面含义的词语混淆。文章提供的多个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不同场合下的恰当使用。
表里受敌是什么意思 如何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并避免常见错误
表里受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iǎo lǐ shòu dí,意指从内部和外部同时遭受敌人的攻击,形容处境危急。这个成语没有具体的典故出处,但可以从古代战争中敌军内外夹攻的战术引申而来。表里受敌的近义词有内外交困、内忧外患等,反义词有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等。该成语在战争、企业困境、国家挑战等场合都有应用实例。错误用法包括误用为其他相近成语、在非紧急情况下使用以及误解其深层含义。
5个关键点解析盎盂相击的含义与正确用法 家庭冲突成语指南
本文介绍了成语“盎盂相击”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形容事物之间互相碰撞、冲突,或言论、思想等互相激荡、交锋。其典故来源于古代民间游戏。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要注意避免滥用,要视语境和语气恰当使用。同时,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的应用场景。
自相水火是什么意思
自相水火的读音自相水火(zì xiāng shuǐ huǒ)。自相水火的含义自相水火指的是因内部矛盾或误会而导致的互相冲突、对立,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这个成语中的“自”表示自己,而“相”则表示互相,所以整个成语的含义就是自己与自己之间产生了矛盾,无法调和,最终导致冲突和敌对。自相水火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史记》中记载的赵国公子重耳的故事。当时重耳被流放,身边的人互相猜忌、不信任,最终导致了内部的分裂和互相攻击。这种内部矛盾和冲突最终使得整个团体陷入了水火不容的境地,无法和解。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典故和出处,如《左传》、《战国策》等古代文献中也有类似的描述。自
事生肘腋是什么意思
事生肘腋的读音事生肘腋的读音为shì shēng zhǒu yè,其中“事”表示事情,“生”表示产生,“肘腋”则是指手臂和腋部的位置。事生肘腋的含义事生肘腋,指事情在内部逐渐滋生、发展起来,最终导致难以控制的局面。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事情的起因和根源就在内部,而不是外部因素所导致的。事生肘腋的典故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交战,赵国的将军廉颇采用计策,让秦军陷入困境。然而,赵国的内部却出现了问题。赵国的宰相郭开与廉颇不和,他联合其他官员诬陷廉颇图谋不轨,导致廉颇被罢免职务。这便是“事生肘腋”的典故。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内部矛盾和纷争所导致的后果。事生肘腋的近义词祸起萧墙:指内部发生祸乱
自相惊扰是什么意思
自相惊扰的读音自相惊扰的读音为:zì xiāng jīng yǎo,其中“自”指的是自己,“相”指的是互相,“惊扰”则表示因惊讶而引起骚动或混乱。自相惊扰的含义自相惊扰指的是因内部原因而引起的混乱和骚动,即由于内部的不协调或误解而导致的自我惊扰和混乱。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因内部矛盾或误解而引起的混乱和不安定。自相惊扰的典故自相惊扰的典故源于古代战争时期,两军交战时,一方因为内部的不协调或误解而产生了混乱和骚动,从而影响了整个战局。这种内部混乱往往会导致失败或损失。此外,自相惊扰的典故还可以在历史文献、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找到。自相惊扰的近义词互相惊扰自我混乱内部纷争互相干扰自我骚乱这些词语都表达
攘外安内是什么意思
“攔外安內”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lǎng wài àn nèi。其含义为对外抵抗敌人,对内安定人民,常用来形容面临外部威胁时,采取措施保护国内秩序和安定。该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后被用来形容政治家或军事家在处理内外关系时的策略。其近义词包括内外兼治、安邦定国等,反义词为内忧外患等。在用法上,要注意避免误用为只注重内部安定而忽视外部威胁的情况。
衅发萧墙是什么意思
衅发萧墙的读音读音:xìn fā xiāo qiáng,其中“xìn”是第四声,“fā”是第一声,“xiāo”是第一声,“qiáng”是第二声。衅发萧墙的含义“衅发萧墙”是一个成语,指内部发生变乱或矛盾冲突。其中,“衅”指祸端、争端,“萧墙”指古代宫室内的矮墙,也用来比喻内部或家庭内部的纷争。衅发萧墙的典故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十三年》,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皮与子皮家族内部发生的纷争。子皮想要把政事交给子皮家族以外的贤才,却遭到了自己家族成员的反对,最终导致家族内部矛盾激化,祸起萧墙。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典故和出处可以解释该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如《史记》等文献中也有相关记载。衅发萧墙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