盎盂相击

盎盂相击

读音

àng yú xiāng jī

含义

“盎”指古代的一种腹大口小的盛器;“盂”指一种敞口的容器;“相击”意为互相碰撞。整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盎和盂互相撞击”,比喻家庭内部或亲近的人之间发生争执、冲突。

典故

  1. 《左传·昭公元年》: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叔向劝诫晋平公时提到“盎盂相击”,比喻君臣不和会导致国家动荡。
  2.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用“盎盂相击”形容君臣关系紧张,如同器皿相撞,终会破裂。
  3. 民间故事:相传古代一户人家因财产分配不均,兄弟争吵不休,邻居叹息道:“真是盎盂相击,家宅不宁。”

近义词

  1. 同室操戈——自家人动武,比喻内部争斗。
  2. 兄弟阋墙——兄弟在家争吵,泛指内部冲突。
  3. 祸起萧墙——灾祸从内部产生。
  4. 自相鱼肉——内部互相残害。

反义词

  1. 和睦相处——和谐友爱,没有争执。
  2.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合作。
  3. 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则事事顺利。
  4. 相安无事——彼此和平共处。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弟弟和妹妹抢玩具,妈妈说:“不要盎盂相击,要互相谦让。”
    • 班上两个同学吵架,老师提醒他们:“朋友之间不要盎盂相击。”
  2. 小学高年级

    • 家族会议上,爷爷严肃地说:“财产分配要公平,免得盎盂相击。”
    • 团队合作时,队长强调:“大家目标一致,别让盎盂相击影响进度。”
  3. 初中

    • 历史上许多王朝衰败,都是因为内部盎盂相击,给了外敌可乘之机。
    • 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豪门家族盎盂相击的悲剧。
  4. 高中及以上

    • 公司高层因意见不合盎盂相击,最终导致项目流产。
    • 国际关系中,盟友若盎盂相击,只会削弱共同利益。

错误用法

  1. 误用于外部冲突

    • ❌ “两国交战,盎盂相击。”(应为“同室操戈”不适用外部矛盾。)
  2. 误用于轻微分歧

    • ❌ “我们只是讨论问题,不算盎盂相击。”(成语强调激烈冲突,非普通争论。)
  3. 误用为物理撞击

    • ❌ “风太大,窗户盎盂相击。”(字面化使用错误,成语为比喻义。)

总结:“盎盂相击”生动刻画了内部矛盾的破坏性,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扩大或缩小其范围。

盎盂相击.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豆萁相煎

豆萁相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òu qí xiāng jiān。这个成语原意形容兄弟间自相残害,现也比喻亲近的人之间争权夺利、相互斗争造成的伤害。源自《世说新语·文学》中的故事,曹丕对弟弟曹植的迫害。其近义词有骨肉相残、自相残杀等,反义词有骨肉相亲、团结互助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避免滥用该成语,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恰当性。

操戈同室

操戈同室是一个成语,发音为cāo gē tóng shì,原指兄弟间自相残杀,现用于比喻内部纷争。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的历史故事。该成语最早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其近义词有骨肉相残、同室操戈、自相残杀等。反义词包括兄弟阋墙、和睦相处、团结一致等。该成语常用来描述家庭、团体或组织内部的纷争情况。但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在不恰当的场合或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操戈同室的情况应尽量避免,以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豆萁燃豆

豆萁燃豆是一个成语,源自于古代寓言故事,指豆萁燃烧时连同豆子也一同被烧毁,常用来形容自相残害、自取灭亡的行为。典故出处有《战国策》中的故事和民间传说。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自相残杀、兄弟阋墙等,反义词有团结互助、互利共赢等。在人际交往和竞争中,要引以为戒,避免出现“豆萁燃豆”的悲剧。同时要注意成语的准确用法,避免与其他词语混淆或滥用场合。

盎盂相敲

本文介绍了成语"盎盂相敲"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于形容家庭内部的争吵和争执,或夫妻之间的争吵和冲突。同时,本文也提供了该成语的使用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需要注意的是,该成语的使用需遵循一定的语境和场合,避免使用不当导致误解。

衅发萧墙是什么意思

衅发萧墙的读音读音:xìn fā xiāo qiáng,其中“xìn”是第四声,“fā”是第一声,“xiāo”是第一声,“qiáng”是第二声。衅发萧墙的含义“衅发萧墙”是一个成语,指内部发生变乱或矛盾冲突。其中,“衅”指祸端、争端,“萧墙”指古代宫室内的矮墙,也用来比喻内部或家庭内部的纷争。衅发萧墙的典故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十三年》,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皮与子皮家族内部发生的纷争。子皮想要把政事交给子皮家族以外的贤才,却遭到了自己家族成员的反对,最终导致家族内部矛盾激化,祸起萧墙。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典故和出处可以解释该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如《史记》等文献中也有相关记载。衅发萧墙的近义词

自相水火是什么意思

自相水火的读音自相水火(zì xiāng shuǐ huǒ)。自相水火的含义自相水火指的是因内部矛盾或误会而导致的互相冲突、对立,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这个成语中的“自”表示自己,而“相”则表示互相,所以整个成语的含义就是自己与自己之间产生了矛盾,无法调和,最终导致冲突和敌对。自相水火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史记》中记载的赵国公子重耳的故事。当时重耳被流放,身边的人互相猜忌、不信任,最终导致了内部的分裂和互相攻击。这种内部矛盾和冲突最终使得整个团体陷入了水火不容的境地,无法和解。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典故和出处,如《左传》、《战国策》等古代文献中也有类似的描述。自

自相惊扰是什么意思

自相惊扰的读音自相惊扰的读音为:zì xiāng jīng yǎo,其中“自”指的是自己,“相”指的是互相,“惊扰”则表示因惊讶而引起骚动或混乱。自相惊扰的含义自相惊扰指的是因内部原因而引起的混乱和骚动,即由于内部的不协调或误解而导致的自我惊扰和混乱。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因内部矛盾或误解而引起的混乱和不安定。自相惊扰的典故自相惊扰的典故源于古代战争时期,两军交战时,一方因为内部的不协调或误解而产生了混乱和骚动,从而影响了整个战局。这种内部混乱往往会导致失败或损失。此外,自相惊扰的典故还可以在历史文献、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找到。自相惊扰的近义词互相惊扰自我混乱内部纷争互相干扰自我骚乱这些词语都表达

大水冲了龙王庙

大水冲了龙王庙是一个中国常见的成语,读音为dà shuǐ chōng le lóng wáng miào。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由于内部误会或矛盾导致的冲突和损失,常指自己人之间产生矛盾。其典故有多种说法,但主要都指向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内部冲突。该成语的近义词有误伤自家人、内部矛盾等,反义词为团结一致、和睦相处等。但在使用中要避免滥用场合、不恰当的语境以及不区分正反义词的使用环境等错误用法。例如,在争执中误伤自己人或者公司内部的争斗,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祸起萧墙

祸起萧墙是一个成语,读音为huò qǐ xiāo qiáng。它指的是内部发生的祸事,形容内部矛盾或问题引发的灾难或冲突。这个成语源自《论语·季氏》,意味着如果内部出现矛盾和冲突,就可能引发整个国家的灾难。祸起萧墙有近义词如内部纷争、家乱自起等,反义词如家和万事兴、团结一致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应注意正确使用该成语,避免错误场合的滥用。

事在萧墙是什么意思

事在萧墙的读音事在萧墙(shì zài xiāo qiáng)事在萧墙的含义“事在萧墙”是一个成语,原意指事情发生在内部,即指家庭内部或组织内部的问题或矛盾。其中,“萧墙”指的是古代房屋的矮墙,也指代内部、内部事务。现在常用来形容事情发生在身边或内部,或者指事情的根源在于内部。事在萧墙的典故“事在萧墙”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当时晋国大夫栾武子在城濮之战前,向晋君提出“防人之心不可无,事在萧墙之内”的建议,表示要时刻保持警惕,防备内部出现变故。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事情发生在内部或家庭中。此外,还有一则故事也与“事在萧墙”有关。相传古代有一家人家中经常发生争吵和矛盾,家中的长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