盎盂相敲

盎盂相敲

读音

àng yú xiāng qiāo

含义

“盎”指古代的一种腹大口小的盛器,“盂”是古代的一种敞口容器,“相敲”意为互相碰撞。字面意思是盎和盂互相敲击,比喻内部发生矛盾或自相争斗。

具体含义:形容家庭、团体或国家内部因意见不合、利益冲突而互相争斗,导致内耗甚至衰败。

典故

  1. 《左传·昭公元年》:春秋时期,郑国内部权臣争斗,子产曾用“盎盂相敲”比喻内乱对国家的影响。
  2.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汉武帝时期,窦婴与田蚡争权,最终两败俱伤,史家评其“盎盂相敲,自取其祸”。
  3. 《资治通鉴·唐纪》: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互相攻伐,史称“藩镇盎盂相敲,终致唐室衰微”。

近义词

  1. 同室操戈:自家人动刀兵,比喻内部争斗。
  2. 兄弟阋墙:兄弟在家争吵,比喻内部不和。
  3. 自相残杀:内部成员互相杀害。
  4. 内讧:团体内部因矛盾而争斗。

反义词

  1.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2. 和衷共济:大家齐心协力渡过难关。
  3. 众志成城:众人团结如城墙般坚固。
  4. 同舟共济:比喻在困难时团结互助。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他们俩本来是好朋友,却因为一点小事盎盂相敲,真可惜!
    • 家里兄弟姐妹要和睦,不能盎盂相敲。
  2. 小学高年级

    • 这个团队因为意见不合,盎盂相敲,最终比赛输了。
    • 历史上很多国家因为内部盎盂相敲而衰落。
  3. 初中

    • 公司高层盎盂相敲,导致市场策略混乱,业绩下滑。
    • 如果班级同学总是盎盂相敲,集体活动就很难开展。
  4. 高中

    •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各地节度使盎盂相敲,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 在团队合作中,最忌讳的就是盎盂相敲,分散力量。
  5. 大学及以上

    • 政治斗争中,盎盂相敲往往让对手有机可乘。
    • 企业并购后,若文化融合不当,容易导致盎盂相敲的局面。

错误用法

  1. 误用于外部冲突

    • ❌ 两国交战,盎盂相敲。(错误,应指内部矛盾)
    • ❌ 竞争对手之间盎盂相敲。(错误,应指同一团体内部)
  2. 误用于非争斗场景

    • ❌ 他们盎盂相敲地讨论问题。(错误,应指激烈冲突)
    • ❌ 盎盂相敲地合作完成任务。(矛盾,与词义相反)
  3. 误用为褒义

    • ❌ 团队盎盂相敲,激发了创新。(错误,应为贬义)
    • ❌ 盎盂相敲让公司更有活力。(错误,应指负面影响)

“盎盂相敲”生动描绘了内部争斗的危害,提醒人们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正确使用该成语,能更精准地表达内耗的负面影响。

你可能感兴趣

操戈同室是什么意思

操戈同室是一个成语,发音为cāo gē tóng shì,原指兄弟间自相残杀,现用于比喻内部纷争。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的历史故事。该成语最早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其近义词有骨肉相残、同室操戈、自相残杀等。反义词包括兄弟阋墙、和睦相处、团结一致等。该成语常用来描述家庭、团体或组织内部的纷争情况。但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在不恰当的场合或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操戈同室的情况应尽量避免,以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盎盂相击

本文介绍了成语“盎盂相击”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形容事物之间互相碰撞、冲突,或言论、思想等互相激荡、交锋。其典故来源于古代民间游戏。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要注意避免滥用,要视语境和语气恰当使用。同时,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的应用场景。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是什么意思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读音拼音标注:xiōng dì xìn yú qiáng , wài yù qí wǔ。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含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含义是在家庭内部出现纷争或矛盾时,兄弟之间可以争吵或不满,但当面对外来的侵扰或侮辱时,他们应该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这个成语强调了家庭团结的重要性,也突显了面对外部威胁时的团结协作精神。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典故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一句谚语,最早可追溯到《诗经》等古代文献。虽然具体的典故和出处可能因历史传承而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表达了家庭或团体在内部矛盾和外部威胁之间的不同态度和行为。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在面对外部挑战时,家庭或团

衅发萧墙是什么意思

衅发萧墙的读音读音:xìn fā xiāo qiáng,其中“xìn”是第四声,“fā”是第一声,“xiāo”是第一声,“qiáng”是第二声。衅发萧墙的含义“衅发萧墙”是一个成语,指内部发生变乱或矛盾冲突。其中,“衅”指祸端、争端,“萧墙”指古代宫室内的矮墙,也用来比喻内部或家庭内部的纷争。衅发萧墙的典故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十三年》,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皮与子皮家族内部发生的纷争。子皮想要把政事交给子皮家族以外的贤才,却遭到了自己家族成员的反对,最终导致家族内部矛盾激化,祸起萧墙。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典故和出处可以解释该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如《史记》等文献中也有相关记载。衅发萧墙的近义词

安内攘外

本文介绍了成语“安内攘外”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意为安定内部,安抚外部,形容处理国家或组织内外事务的智慧和能力。最早出自《左传》。安内攘外的正确运用可以帮助人们准确理解该成语的含义,同时避免误解和误用。

阋墙谇帚是什么意思

阋墙谇帚的读音阋墙谇帚的读音为【xì qiáng suì zhǒu】。阋墙谇帚的含义阋墙谇帚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家庭内部争吵和责备家人的行为。具体来说,它形容家庭内部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引发的争执和冲突,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和谐和矛盾。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家庭内部关系紧张、不和睦的情况。阋墙谇帚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家庭生活。在古代,家庭中常常因为一些琐事而发生争吵和冲突,有时甚至会因此导致家庭分裂。因此,阋墙谇帚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家庭内部的争吵和冲突。据史书记载,这个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类似的词语来形容家庭内部的矛盾和争执。阋墙谇帚的近义词家庭不和兄弟

衅起萧墙是什么意思

衅起萧墙的读音读音:xìn qǐ xiāo qiáng。衅起萧墙的含义“衅起萧墙”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家庭内部或亲近的人之间因为矛盾、误会等原因而引发冲突或争斗。其中,“衅”表示争端、冲突,“萧墙”则是指古代宫室内的矮墙,这里用来比喻家庭内部。衅起萧墙的典故该成语出自《左传》。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赵盾和其弟赵穿因争权夺利而引发了家庭矛盾。赵穿的儿子赵鞅为了维护家族的和谐,曾多次劝说父亲和叔叔和解。但最终,赵穿在家族内部挑起了争端,导致家族内部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家族的分裂和冲突。这就是“衅起萧墙”的典故。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典故也与“衅起萧墙”有关。例如,战国时期,楚国的令尹子文因受到同僚

祸起萧墙是什么意思

祸起萧墙是一个成语,读音为huò qǐ xiāo qiáng。它指的是内部发生的祸事,形容内部矛盾或问题引发的灾难或冲突。这个成语源自《论语·季氏》,意味着如果内部出现矛盾和冲突,就可能引发整个国家的灾难。祸起萧墙有近义词如内部纷争、家乱自起等,反义词如家和万事兴、团结一致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应注意正确使用该成语,避免错误场合的滥用。

自相鱼肉是什么意思

自相鱼肉的读音自相鱼肉的读音是zì xiāng yú ròu。自相鱼肉的含义自相鱼肉,原意是形容内部互相残杀、自相残害的情景。这个成语的“自相”表示内部相互,“鱼肉”则表示被残害、被伤害的意思。整体而言,自相鱼肉比喻内部互相残杀、互相伤害,导致两败俱伤的局面。自相鱼肉的典故自相鱼肉的典故源于古代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在古代,由于各种原因,人们之间常常发生争斗和战争,而当一方势力强大时,往往会利用各种手段来消灭或削弱对方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双方都采取极端的手段,就会形成自相鱼肉的局面。例如,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互相攻打,导致国内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这就是自相鱼肉的一个典型例子

同室操戈是什么意思

同室操戈的读音同室操戈的读音是:tóng shì cāo gē。同室操戈的含义“同室操戈”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在同一个屋子里进行战斗或争斗。它用来形容家庭、团体或组织内部因为矛盾、分歧而发生冲突或斗争,甚至到了相互攻击的地步。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内部矛盾激化到无法调和的程度。同室操戈的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典故。据传,在古代,有一户人家因为家庭矛盾而发生了激烈的争斗,最终导致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攻击。这个事件被用来形容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同室操戈的近义词内部斗争自相残杀骨肉相残同室相争手足相残同室操戈的反义词和睦相处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相互支持共克时艰同室操戈的例句这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