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打击报复”详解
读音
dǎ jī bào fù
含义
- 打:击打,引申为攻击、压制。
- 击:敲打,引申为攻击、伤害。
- 报:回报,回应。
- 复:重复,引申为回击、报复。
整体含义:指因受到批评、惩罚或不利对待后,采取手段对对方进行报复,通常带有贬义,强调不正当的报复行为。
典故
- 《史记·酷吏列传》:汉代酷吏张汤因得罪权贵,被诬陷致死,其子张安世后来对陷害者进行报复,被视为“打击报复”的典型例子。
- 《资治通鉴》:唐代李林甫掌权时,对政敌进行残酷打压,甚至制造冤案,史书称其“打击报复,无所不用其极”。
- 民间故事:古代官员因下属举报其贪污,事后找借口贬黜该下属,被百姓斥为“打击报复”。
近义词
- 公报私仇:利用公权力报复私人恩怨。
- 睚眦必报:形容心胸狭窄,一点小仇也要报复。
- 以牙还牙:用同样的手段回击对方。
- 秋后算账:事后找机会报复。
反义词
- 以德报怨:用善意回报恶意。
- 宽宏大量:心胸宽广,不计较他人过错。
- 既往不咎: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
- 化敌为友:将敌对关系转变为友好关系。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小明告发了小强作弊,小强就故意不和他玩,这是打击报复。(简单易懂)
- 小学高年级:班长因为小华举报他上课说话,就故意不让他参加班级活动,这是典型的打击报复。(稍复杂)
- 初中:老师批评了小李,小李就在背后散布谣言,这种行为属于打击报复。(适合议论文)
- 高中:历史上许多权臣对政敌进行打击报复,导致朝堂乌烟瘴气。(适合历史分析)
- 大学及以上:职场中,管理者若因员工提意见而刻意刁难,可能构成打击报复,违反劳动法。(适合专业讨论)
- 法律语境:公司因员工举报违法行为而解雇他,可能被认定为打击报复。(法律案例)
- 政治领域:某些官员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严重破坏法治。(时政评论)
- 日常生活:邻居因为停车纠纷,故意划伤对方车子,这是打击报复。(生活场景)
- 校园霸凌:高年级学生因被低年级学生顶撞而找人围殴他,属于打击报复。(校园问题)
- 职场案例:上司因下属拒绝加班而找借口扣奖金,涉嫌打击报复。(职场现象)
- 历史典故: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罪名陷害,是古代著名的打击报复案例。(历史分析)
- 小说情节:在《红楼梦》中,王熙凤对尤二姐的迫害,也是一种打击报复。(文学引用)
- 新闻报道:某官员因举报被查,事后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新闻事件)
- 心理学分析:打击报复行为往往源于自尊心受损和报复心理。(心理学角度)
- 社会学视角:打击报复现象反映社会权力结构的不平等。(社会学分析)
- 法律条文:我国《刑法》规定,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可构成犯罪。(法律条文)
- 企业管理:公司应建立反报复机制,防止管理者对员工打击报复。(管理建议)
- 国际关系:某些国家因外交纠纷而对对方企业进行制裁,被视为政治打击报复。(国际政治)
- 影视台词:“你敢举报我?等着瞧!”——这是典型的打击报复心理。(影视引用)
- 寓言故事:狼因为被羊告发吃小动物,就找借口吃掉羊,寓意打击报复的恶果。(寓言解读)
错误用法
-
混淆“报复”与“反击”:
- 错误:正当防卫是打击报复。
- 正确:正当防卫是合法自卫,不是打击报复。
-
滥用成语:
- 错误:他考试没考好,打击报复自己。
- 正确:打击报复的对象应是他人,不能用于自己。
-
误用场景:
- 错误:妈妈批评我,我就打击报复她。
- 正确:家庭矛盾一般不用“打击报复”,可用“赌气”。
-
过度引申:
- 错误:天气太热,打击报复人类。
- 正确:自然现象不能用“打击报复”,可用“折磨”。
-
褒义误用:
- 错误:他打击报复坏人,真是英雄!
- 正确:打击报复是贬义词,正义行为应说“惩恶扬善”。
-
对象错误:
- 错误:猫抓老鼠是打击报复。
- 正确:动物本能行为不适用此成语。
-
非主观行为:
- 错误:地震打击报复了城市。
- 正确:自然灾害无主观意识,不能用此成语。
-
混淆近义词:
- 错误:他打击报复,以德报怨。
- 正确:语义矛盾,“以德报怨”是反义词。
-
夸张使用:
- 错误:老师布置作业太多,是打击报复学生。
- 正确:严格教学不一定是打击报复,除非有明确报复动机。
-
法律误用:
- 错误:法院判决是打击报复。
- 正确:司法裁决需证据,不能随意称为打击报复。
通过以上解析,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打击报复”这一成语。
你可能感兴趣
床笫之私
床笫之私是古汉语中的一个成语,指代夫妻之间的私密之事或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私密行为。该成语出自《左传》,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床笫之私的近义词包括闺房之秘、枕席之欢和枕边风等,反义词为毫无瓜葛、素不相识和形同陌路等。在文学作品中,床笫之私常用来描述男女间的亲密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应避免随意谈论或描述他人的床笫之私,以免不礼貌和侵犯他人隐私。
拔葵啖枣
拔葵啖枣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á kuí dàn zǎo。它用来形容贪小便宜、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比喻只追求微小利益而忽视更大的利益或整体利益。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拔葵啖枣的近义词包括贪小失大、目光短浅等,反义词则为高瞻远瞩、大公无私等。该成语错误用法是忽略整体利益和长远影响,只关注微小细节。使用时应根据语境和实际情况决定。
朝梁暮陈
朝梁暮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zhāo liáng mù chén,形容人生活不稳定,经常变换住所或环境。其典故源自古代历史故事,讲述梁鸿四处漂泊的生活。近义词包括漂泊不定、居无定所等,反义词则是安居乐业、安土重迁等。使用时应避免在描述长期稳定的生活状态时使用,并避免与其他意思相近但用法不同的成语混淆。该成语用于描述那些经常变换住所或环境的人的生活状态。
成群结党
“成群结党”(chéng qún jié dǎng)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团体或派别,通常带有贬义色彩。该成语出自古代文献,具体典故和出处较多。近义词如聚众滋事、结党营私等,反义词如离群索居、独善其身等。然而,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不当的使用场合或与中性或褒义情境的不当搭配。正确理解和运用该成语,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意思。
昭德塞违是什么意思
昭德塞违的读音昭德塞违的读音为zhāo dé sāi wéi。昭德塞违的含义“昭德塞违”是一个成语,指弘扬德行,堵塞过错。它强调了品德和行为的正确性,意味着应该倡导正确的道德和行为,同时避免或纠正错误的行为。昭德塞违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古代的教诲和道德规范。在古代,人们常常以“昭德”来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即要光明正大地展示德行。而“塞违”则表示要防止和纠正违背道德和规矩的行为。具体典故可能因历史记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大致上都强调了道德和规矩的重要性。昭德塞违的近义词崇德鄙邪:指崇尚德行,鄙视邪恶的行为。遵规守纪:指遵守规章制度,不违背法律和道德规范。修身齐家:指通过修养自身来管理家庭,强调
阿世取容
本文介绍了成语“阿世取容”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阿世取容意为迎合世俗,取悦他人,出自《汉书·贡禹传》。其近义词包括趋炎附势、曲意逢迎、随声附和、投其所好等。反义词为坚持原则、独立自主、正直无私、刚正不阿等。文章还给出了关于阿世取容的例句,提醒读者在社交场合中应保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不要阿世取容地迎合别人。对于阿世取容的错误用法也进行了说明,强调了其贬义性质以及正确用法的重要性。
出口伤人
出口伤人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ū kǒu shāng rén,意指言语不当,说话过于直接或刻薄,伤害到别人的感情或自尊。该成语没有具体的典故和出处,但提醒人们要注意言辞。其近义词包括恶语伤人、出口成章等,反义词为善言宽语、温言软语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语气和态度,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出口伤人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言辞不当的行为,需要谨慎使用以避免伤害他人感情。
惩一警百
本文介绍了成语“惩一警百”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强调通过惩罚一个来警示和教育的效果,源于古代中国的法律和教育思想。使用时应结合具体情境,避免在非正式场合或滥用误用。通过了解这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
词穷理极
词穷理极的拼音是cí qióng lǐ jí,意指言辞无法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或道理已到极致。源自古代文献,如《庄子·逍遥游》中的“言不尽意,意不尽言”。近义词有言不尽意、意犹未尽等,反义词有言之有物、语无留碍等。该成语常用于描述表达困境或复杂情感时词不达意的情况。但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夸大或不当搭配。通过例句展示了词穷理极在不同场合的应用。
残暴不仁
“残暴不仁”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án bào bù rén。该成语描述行为凶狠、残忍,缺乏仁慈之心的人。源自《史记·项羽本纪》,形容某些人在战争中表现出的残忍行为。其近义词包括凶狠残暴、冷酷无情等,反义词为仁慈善良、宽厚大度等。使用时应根据语境和语气把握,避免滥用或过度使用。总之,“残暴不仁”形容那些缺乏同情心和仁爱之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