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攻倒算
读音
fǎn gōng dào suàn
含义
“反攻倒算”由四个字组成:
- 反:反向,反过来。
- 攻:攻击,打击。
- 倒:颠倒,反过来。
- 算:计算,清算。
整体含义指在局势逆转后,原本处于劣势的一方反过来对曾经压制或迫害自己的人进行报复或清算。通常带有贬义,形容报复行为过于激烈或不公正。
典故
- 历史背景:
该成语源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尤其是土地革命和阶级斗争时期。例如,在解放战争后,一些地主阶级试图反扑,对曾经分他们土地的农民进行报复,这种行为被称为“反攻倒算”。 - 文学出处:
在《毛泽东选集》中曾提到:“地主阶级的反攻倒算,是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 - 现代引申:
如今,该成语不仅用于政治领域,也可用于职场、人际关系等场景,形容一方得势后对另一方进行报复。
近义词
- 秋后算账:比喻事后清算旧账,多指报复行为。
- 以牙还牙:用同样的手段回击对方。
- 报复泄愤:因怨恨而采取报复行动。
- 反咬一口:反过来诬陷或攻击对方。
反义词
- 以德报怨:用善意回报别人的恶意。
- 宽宏大量: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宽容对待。
- 既往不咎: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
- 化干戈为玉帛:把冲突转化为和平。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被小强欺负后,第二天找了一群朋友来“反攻倒算”。
- 比赛输了不要“反攻倒算”,要公平竞争。
-
小学高年级:
- 历史上有些地主在土改后试图“反攻倒算”,但最终失败了。
- 同学之间闹矛盾,不能“反攻倒算”,要学会和解。
-
初中:
- 这家公司被收购后,新管理层对老员工“反攻倒算”,引发不满。
- 政治斗争中,失败的一方常担心对方会“反攻倒算”。
-
高中:
- 某些国家在政权更迭后,新政府会对旧势力“反攻倒算”。
- 职场竞争中,切忌因个人恩怨“反攻倒算”,影响团队合作。
-
大学及以上:
- 在历史研究中,“反攻倒算”现象常出现在社会变革后的动荡期。
- 法律应当防止“反攻倒算”式的报复行为,维护社会公正。
错误用法
-
误用为“正当反击”:
- ❌ 错误例句:警察对犯罪分子“反攻倒算”,维护了社会秩序。(正确应为“依法打击”)
- ❌ 错误例句:他被人诬陷后,决定“反攻倒算”讨回公道。(应使用“维权”或“反击”)
-
误用于中性或褒义场景:
- ❌ 错误例句:科学家们“反攻倒算”,终于攻克了技术难题。(应使用“突破”或“反败为胜”)
- ❌ 错误例句:球队下半场“反攻倒算”,逆转了比赛。(应使用“反超”或“逆转”)
-
混淆近义词:
- ❌ 错误例句:他“反攻倒算”地原谅了对方。(应使用“以德报怨”)
- ❌ 错误例句:公司对员工“反攻倒算”,提高了福利。(应使用“奖励”或“补偿”)
该成语通常用于贬义或批判性语境,使用时需注意情感色彩。
你可能感兴趣
反唇相稽
本文介绍了成语“反唇相稽”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以及其近义词和反义词汇。该成语形容双方互相指责、争执不休的情景。文章还提供了关于该成语在不同场合下的错误用法和注意事项。同时,通过例句展示了“反唇相稽”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出奇制胜
本文介绍了成语“出奇制胜”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错误用法等。出奇制胜指的是采用非常规的、出人意料的策略或方法取得胜利。该成语最早源于古代兵法,后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文章还列举了出奇制胜的例句,同时指出滥用出奇制胜、忽视基础实力、缺乏计划和准备的错误用法。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避强打弱
本文介绍了成语“避强打弱”的发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指的是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选择避开其锋芒,转而攻击其弱点或薄弱环节。文章详细解释了其含义,并提到了该成语在战争、商战、体育比赛等不同领域的运用。同时,也指出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的错误用法。
打击报复
打击报复的读音为dǎ jī bào fù。该词指对曾经批评、揭露、检举自己或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进行压制和迫害,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可能触犯法律。其源于古代社会中的典故。打击报复的近义词为报复行为、打压迫害等,反义词为宽容大度、公正无私等。文章同时提到了打击报复的错误用法,如滥用打击报复行为、对微小矛盾采取极端措施以及将个人恩怨与工作混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应学会宽容大度,避免任何形式的打击报复。
秉公灭私
秉公灭私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ǐng gōng miè sī。它表示在处理事情时公正无私,不受私情影响。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官员处理公务时能够公正无私的事迹。秉公灭私的近义词包括大公无私、公仆意识等,反义词则是徇私舞弊、偏袒不公等。该成语常被用于形容坚持公正原则的人或行为。但需注意,不要将其用于形容个人行为不端或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
以弱胜强是什么意思
以弱胜强的读音以弱胜强(yǐ ruò shèng qiáng)以弱胜强的含义“以弱胜强”是一个成语,指的是在力量、实力、资源等方面相对较弱的一方,通过智慧、策略、勇气等手段,最终战胜了力量强大的一方。这个成语强调了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也表现了弱者不屈不挠、奋发向前的精神。以弱胜强的典故典故一:战国时期,楚国与秦国交战,楚国军队人数较少,但通过巧妙的战术和英勇的战斗,最终成功击败了强大的秦国军队。典故二:三国时期,诸葛亮以蜀汉之弱,智破魏军之强,成功夺取了汉中地区。以弱胜强的近义词智勇双全巧取豪夺弱不胜强(虽然不是近义词,但意思相近)以弱胜强的反义词势均力敌强者恒强弱肉强食以弱胜强的例句例句一:
偏听偏信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偏听偏信”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同时提供了多个例句。偏听偏信指只听信单方面的话,不全面了解事实或听取各方意见,告诫人们要全面、公正地听取和评估信息。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如使用场合不当、使用对象错误和与其他成语混淆。
以众暴寡是什么意思
以众暴寡的读音以众暴寡的读音为:yǐ/zhòng/bào/guǎ,其中“以”读作“yǐ”,意为“用、凭借”;“众”读作“zhòng”,意为“多数的、众多的”;“暴”读作“bào”,意为“欺凌、压制”;“寡”读作“guǎ”,意为“少的、稀少的”。以众暴寡的含义以众暴寡的含义是指利用人数上的优势来欺凌或压制人数较少的一方。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力量或人数上占优势的一方对处于劣势的一方进行不公平的压制或欺凌。以众暴寡的典故该成语最早出自《战国策·燕二》,讲述的是赵国在战场上以多胜少的例子。在这个典故中,赵国士兵以众暴寡,击败了敌军。后来,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在人数或力量上占优势的一方对另一方进行欺凌或
乘隙而入
乘隙而入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éng xì ér rù,意指利用空隙或机会进入某个领域或取得优势。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战争和军事策略,强调要善于抓住时机,利用有利条件迅速行动。乘隙而入的近义词有乘机而入、伺机而动、见缝插针等,反义词包括坐失良机、错失良机、守株待兔等。在使用乘隙而入时需要有正确的时机意识,善于观察和把握时机,同时需要充分考虑风险和挑战。常见错误用法包括用在不恰当的场合、用词不当、缺乏时机意识和忽视风险等。文章提供了乘隙而入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等内容。
攻其无备
文章介绍了“攻其无备”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原意指在对方没有防备时进行攻击,强调出其不意、乘虚而入的策略和战术,常用于军事和竞争中。文章还提供了关于该成语用法和误用的解释,强调了正确使用语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