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穷理尽:当言语与道理都走到尽头
读音
词穷理尽:cí qióng lǐ jìn
含义
- 词:言辞、语言
- 穷:穷尽、枯竭
- 理:道理、逻辑
- 尽:完结、耗尽
整体含义:形容在辩论或表达时,既找不到合适的言辞,也无法再提出合理的道理,陷入无话可说的窘境。
典故
- 《晋书·郭象传》:
郭象为玄学大家,一次与人辩论时,对方步步紧逼,最终郭象“词穷理尽”,无法反驳。这一典故成为成语的早期出处。 - 宋代《朱子语类》:
朱熹评论某些学者空谈理论却无实质内容时,称其“词穷理尽,只是强说”,讽刺其牵强附会的态度。 - 明代《警世通言》:
故事中一名讼师在公堂上被揭穿谎言后,“词穷理尽,只得伏罪”,展现了成语的现实应用场景。
近义词
- 理屈词穷:因道理站不住脚而无话可说。
- 哑口无言:因羞愧或窘迫而说不出话。
- 无言以对:无法用语言回应。
- 张口结舌:因紧张或理亏而语塞。
反义词
- 滔滔不绝:形容说话流畅、连续不断。
- 妙语连珠:言辞精彩,一句接一句。
- 振振有词:自以为有理而说个不停。
- 对答如流:回答流畅,毫无阻滞。
例句
小学阶段(简单场景)
- 小明偷吃糖果被妈妈发现,词穷理尽,只好低头认错。
- 老师问“为什么没写作业?”小华词穷理尽,脸红了。
中学阶段(学习与辩论)
- 辩论赛中,反方被正方质问得词穷理尽,最终输掉比赛。
- 他试图用歪理说服同学,结果大家举出事实,让他词穷理尽。
高中阶段(社会与哲理)
- 面对记者犀利的提问,发言人词穷理尽,只能含糊其辞。
- 当科学证据摆在眼前,迷信者往往词穷理尽,却仍不愿承认错误。
文学化表达
- 他的谎言像泡沫,在真相的阳光下一触即破,最终词穷理尽,狼狈离场。
- 爱情中的争执,有时并非对错之分,而是双方词穷理尽后的沉默。
职场与社交
- 会议上,项目经理被质疑方案漏洞百出,终于词穷理尽,答应重新修改。
- 推销员吹嘘产品功效,顾客一句“有质检报告吗?”让他词穷理尽。
错误用法
- 误用为“无话可说”的随意场景:
❌ “今天天气真好,我词穷理尽了。”(单纯无话题,并非理亏或辩论失败) - 混淆近义词:
❌ 他词穷理尽地讲了三个小时。(应为“滔滔不绝”) - 忽略“理尽”部分:
❌ 她词穷理尽,因为嗓子哑了。(仅指无法发声,无关道理) - 用于褒义语境:
❌ 大师词穷理尽,留下深邃的沉默。(成语本身含贬义或中性,不适用赞美) - 脱离语言表达的语境:
❌ 跑完马拉松,他词穷理尽地躺在地上。(体力耗尽与成语无关)
“词穷理尽”不仅是语言的困境,更是思维局限的映射。它提醒我们:无论是辩论还是生活,唯有充实内在,方能避免陷入“无言以对”的尴尬。
你可能感兴趣
辞穷理屈是什么意思
辞穷理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í qióng lǐ qū。其含义是在言辞或理论上的表达已经无法继续,因为缺乏足够的理由或证据来支持观点或立场。该成语常用来形容在辩论或争论中处于劣势的一方。其近义词有“词不达意”、“理屈词穷”等,反义词有“言之有据”、“理直气壮”等。文章还提供了多个辞穷理屈的例句以及错误用法示例。
辩口利舌
本文介绍了成语“辩口利舌”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该成语形容人善于言辞,能言善辩,说话流利而有力。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需注意尊重他人的表达和言论,避免贬损他人。
词穷理极
词穷理极的拼音是cí qióng lǐ jí,意指言辞无法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或道理已到极致。源自古代文献,如《庄子·逍遥游》中的“言不尽意,意不尽言”。近义词有言不尽意、意犹未尽等,反义词有言之有物、语无留碍等。该成语常用于描述表达困境或复杂情感时词不达意的情况。但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夸大或不当搭配。通过例句展示了词穷理极在不同场合的应用。
辨如悬河
“辨如悬河”是一个成语,形容人能言善辩,说话流畅如河水倾泻。源于古代智者的传说,用来称赞人口才出众、言辞清晰。近义词有“口若悬河”、“辩才无碍”等。反义词为“沉默寡言”、“笨口拙舌”等。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描述过于冗长或无重点的言语,以及负面情境。
辩口利辞
“辩口利辞”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iàn kǒu lì cí,形容人说话能言善辩、口齿伶俐,富有逻辑性和说服力。该成语源于古代,与一些历史人物和故事相关。辩口利辞的近义词包括能言善辩、巧言善辩等,反义词为笨口拙舌、沉默寡言等。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不符合本意、夸大其词或随意搭配使用。例句展示了其在不同场合的正确用法。
唇枪舌剑
本文介绍了成语“唇枪舌剑”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以及近义词反义词等。该成语形容言辞犀利、激烈争辩的情景,常用于描述争论或辩论的场面。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避免用于非言语冲突或轻松愉快的交流。同时,也给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示。文章内容丰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笔墨官司
笔墨官司是指通过文字进行的争论和争执,涉及个人、团体甚至国家间的交流和争端解决。源自古代文人间的书信辩论,现已成为广泛使用的词汇。其近义词包括文字争执、文字纠纷等,反义词为和解或和解协议。使用时应避免滥用,尤其在口头争执和不恰当场合使用。错误用法包括将口头争执和不涉及争论的情境称为笔墨官司。
唇敝舌腐
本文介绍了形容词短语“唇敝舌腐”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唇敝舌腐形容说话费尽口舌,言辞激烈,嘴唇受损、变得干敝,舌头感到麻木和腐烂。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某人极力争辩、辩论或劝说的情景。其出处难以详考,但可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或历史记载。唇敝舌腐的近义词如唇焦舌敝等,反义词如沉默寡言等。使用时应避免误用为贬义语境中或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
辩才无阂
辩才无阂是一个成语,用于形容一个人在辩论或表达时才思敏捷、毫无阻碍,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该成语来源于古代典故和故事,强调了说话人的思维敏捷和口才出色。辩才无阂的近义词包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等,反义词有笨口拙舌、沉默寡言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其正确的含义和用法,避免误用。
赤口白舌
本文介绍了成语“赤口白舌”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赤口白舌形容说话刻薄狠毒,或用言语诽谤、中伤他人。典故可能源于古代对人们言语行为的观察和总结。近义词有恶语相向、搬弄是非等,反义词有善言善语、诚心诚意等。文章还提供了关于该成语的错误用法示例,提醒读者注意使用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