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残民以逞」详解
读音
残民以逞:cán mín yǐ chěng
含义
- 残:伤害、摧残。
- 民:百姓、人民。
- 以:用来、借此。
- 逞:满足私欲、得逞。
整体含义:指统治者或掌权者通过残害百姓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或达到某种目的。形容统治者暴虐无道,不顾百姓死活。
典故
- 《左传·昭公十三年》: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常(囊瓦)贪财暴虐,百姓怨声载道。他为了满足私欲,横征暴敛,甚至杀害无辜百姓。后来楚国大夫申包胥评价他“残民以逞”,最终导致楚国大乱。 - 《资治通鉴》: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军阀朱温为了巩固权力,大肆屠杀百姓,史书评价他“残民以逞,终致败亡”。 - 《明史》:
明朝宦官魏忠贤专权时,迫害忠良,压榨百姓,被史家称为“残民以逞,祸国殃民”。
近义词
- 暴虐无道:形容统治者残暴,不讲仁义。
- 鱼肉百姓:比喻统治者压榨百姓,如鱼肉任人宰割。
- 荼毒生灵:指残害人民,使生灵涂炭。
- 苛政猛于虎:形容暴政比老虎还凶猛,百姓深受其害。
反义词
- 爱民如子:形容统治者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
- 仁政德治:指以仁德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
- 泽被苍生:形容恩惠广施于百姓。
- 休养生息:指统治者减轻赋税,让百姓恢复元气。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古代有些坏官残民以逞,百姓生活很苦。
- 暴君残民以逞,最后被人民推翻了。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历史上许多昏君残民以逞,导致国家灭亡。
- 贪官污吏残民以逞,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
-
初中(7-9年级):
- 封建社会的某些统治者残民以逞,使百姓流离失所。
- 商纣王残民以逞,最终被周武王讨伐。
-
高中及以上:
- 在专制统治下,若统治者残民以逞,必然激起民变。
- 历史上凡是残民以逞的政权,最终都难逃覆灭的命运。
错误用法
-
误用对象:
- ❌ “他考试作弊被抓,真是残民以逞。”(错误:对象是个人行为,而非统治者)
- ❌ “这个老板克扣工资,简直是残民以逞。”(错误:成语多用于统治者,普通人不适用)
-
误用场景:
- ❌ “他玩游戏输了就摔键盘,真是残民以逞。”(错误:成语不适用于个人情绪发泄)
- ❌ “这个学生不写作业,老师批评他残民以逞。”(错误:成语不适用于教育场景)
-
误用搭配:
- ❌ “他残民以逞地玩游戏。”(错误:成语不能修饰具体动作)
- ❌ “这家公司残民以逞地压榨员工。”(错误:成语多用于政治或历史语境)
总结:该成语多用于批判统治者或掌权者的暴政,不宜用于个人或普通社会现象。
你可能感兴趣
残民害物
“残民害物”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人民和事物造成极大的伤害和破坏。该成语源自古代,具体出处已不可考。其含义中的“残”表示伤害,“民”指人民,“害”表示损害,“物”指事物。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荼毒生灵、生灵涂炭、祸国殃民等。反义词有利国利民、抚民安物、爱惜生灵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和含义进行选择,避免滥用或误用。例句中常用来形容战争、不法商贩行为等对人民和事物造成极大伤害和破坏的情境。
残民害理
本文介绍了成语“残民害理”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注意事项。该成语指对人民进行残酷的迫害,违背天理和道德伦理的行为。典故源于古代暴君、权臣的残酷统治和迫害。使用“残民害理”时需避免用于轻微伤害或不当行为,以免引起争议或误解。
暴敛横征
暴敛横征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政府或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尤其通过过度税收、强制性劳动等方式。该成语源自《孟子·梁惠王上》,批评梁惠王的剥削政策,表示这种行为会破坏国家根本,导致百姓困苦和社会动荡。其近义词包括横征暴敛、苛捐杂税等,反义词为轻徭薄赋、仁政爱民等。在运用该成语时,需注意不要误用或滥用,要根据具体语境和历史背景理解和使用。
捶骨沥髓是什么意思
捶骨沥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ui gǔ lì suǐ。这个成语形容对某事或某人极度追求、探索的精神,寓意着为了达到某种境界而不断努力和追求。它并无明确的典故,但常与古代的修炼、修行相关联。捶骨沥髓的近义词包括竭尽全力、全力以赴、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等,反义词有半途而废、敷衍塞责、浅尝辄止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与原意不符的场合、轻率或贬低的语境等。该成语在描述对于某种事业或学业的执着追求和投入时十分恰当。
剥肤及髓
“剥肤及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ō fū jí suǐ,形容对某物或人的剥削和掠夺达到极其严重的程度。典故源自《庄子·外物》中鲁哀公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该成语带有贬义色彩,常用来形容对他人的极端剥削行为。近义词包括敲骨吸髓、搜刮无度等。反义词则为仁慈宽厚、慷慨解囊等。使用时应注意思维语境和情感色彩,避免误用。该成语在描述过度开发、剥削、战争压迫等情境时常用。
剥肤椎髓
“剥肤椎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ō fū zhuī suǐ,意为残酷剥削和压迫,像剥人皮肤、刺人骨髓一样无情。该成语源于古代社会的残酷剥削制度。其近义词包括敲骨吸髓、苛捐杂税等,反义词则为仁政爱民、轻徭薄赋等。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夸张或不恰当的使用,应针对真正存在且严重的社会问题或个人行为。
草菅人命是什么意思
文章介绍了成语“草菅人命”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对生命的轻视和漠视,最早出自《汉书·贾谊传》。文章还强调了历史上一些暴君、酷吏和战乱时期草菅人命行为的普遍性。同时,也指出了在一些黑心工厂、商家和战乱地区草菅人命行为的严重性和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文章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鱼肉乡里是什么意思
鱼肉乡里的读音读音:yú ròu xiāng lǐ鱼肉乡里的含义"鱼肉乡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统治者或权势者对乡里百姓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就像对待鱼肉一样任意宰割。它形象地描绘了权势者对百姓的剥削行为,是古代对统治者残暴行为的一种批判和讽刺。鱼肉乡里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史书和文献。据《史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有些地方官员为了谋取私利,对乡里百姓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导致百姓生活困苦,无法生存。这些官员的行为就像对待鱼肉一样,引起了人们的极大愤慨和不满。此外,其他古代文献和故事中也常有类似的记载,如某位官员贪赃枉法,对乡里百姓进行残忍的剥削,人们就用"鱼肉乡里"来形容这种
病民蛊国
病民蛊国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些人或集团的行为、政策等对人民和国家造成危害或损害的行为。其含义是形容某些行为或政策对人民和国家造成迷惑和损害。出自《诗经·大雅·瞻卬》,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对人民和国家造成危害的行为或政策。近义词包括蠹国害民、祸国殃民等,反义词包括利国利民、兴国安邦等。使用时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避免滥用。
暴虐无道
“暴虐无道”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bào nüè wú dào,含义为残酷凶狠、虐待无度、不讲道义。该成语来源于古代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左传》等古籍,用于形容统治者或特定人物对百姓的残忍行为。其近义词包括凶狠残暴、残酷无情等,反义词则有仁爱宽厚、慈悲为怀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用于轻微暴力或自然灾害等场合,要遵循汉语语法和表达习惯,避免误用。例句如:“他对待下属的手段十分暴虐无道,令人发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