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菅人命

草菅人命:轻视生命的残酷成语

读音

cǎo jiān rén mìng

含义

  • :野草,比喻低贱、无价值之物。
  • :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命力顽强,常被视为杂草。
  • 人命:人的生命。

整体含义:像对待野草一样随意践踏、轻视人的生命,形容统治者或掌权者残暴无情,视人命如草芥。

典故

  1. 《汉书·贾谊传》
    贾谊在《治安策》中批评秦朝暴政:“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意思是秦朝统治者杀人如同割草一样随意。
  2. 《史记·酷吏列传》
    汉武帝时期的酷吏张汤等人滥用刑罚,百姓“死者不可胜数”,被后人评价为“草菅人命”。
  3. 民间传说
    古代某地官员为修建宫殿强征民夫,累死病死者无数,百姓怒斥:“尔等视民如草菅!”

近义词

  1. 视如草芥:把人命看得像小草一样轻贱。
  2. 滥杀无辜:随意杀害无罪之人。
  3. 暴虐无道:残暴凶狠,不讲道义。
  4. 杀人如麻:形容杀人极多。

反义词

  1. 爱民如子: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
  2. 仁心仁术:心怀仁慈,行为善良。
  3. 救死扶伤:抢救生命,照顾伤者。
  4. 珍视生命:重视和珍惜人的生命。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古代有些坏官草菅人命,百姓非常害怕他们。
    • 我们不能像故事里的暴君那样草菅人命。
  2. 小学高年级

    • 历史上许多战争让统治者草菅人命,百姓苦不堪言。
    • 这部电影里的反派角色草菅人命,最终受到了惩罚。
  3. 初中

    • 封建社会的苛政猛于虎,官吏草菅人命的现象屡见不鲜。
    • 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防止有人草菅人命,肆意妄为。
  4. 高中及以上

    • 极权统治下,草菅人命的悲剧在人类历史上不断重演。
    • 某些资本家为了利益草菅人命,罔顾工人安全,必须受到谴责。

错误用法

  1. 误用于非生命对象

    • ❌“他修剪花草时草菅人命。”(正确应为“随意修剪花草”)
  2. 误用于轻微过失

    • ❌“老师批评学生太严厉,简直是草菅人命。”(程度过重)
  3. 误用于动物

    • ❌“猎人捕杀动物是草菅人命。”(应说“滥杀动物”)
  4. 误用于自然灾害

    • ❌“地震草菅人命,夺走了许多生命。”(自然灾害非人为,应用“夺走”或“吞噬”)

总结:“草菅人命”专指统治者或掌权者对生命的极端轻视,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对象,避免泛化或误用。

草菅人命.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不负春光诗词落花

本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不负春光诗词中的落花之美。通过五篇内容,详细描述了春天落花的自然景观和深刻含义,以及诗人通过描绘落花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时光的珍惜。同时,强调了不负春光,珍惜当下的重要性。文章通过引用古诗词句,展现出落花的诗意和哲理,让人深刻领悟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最后,呼吁读者珍惜时光,不负春光,让生命之花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草芥人命

本文介绍了成语“草芥人命”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同时给出了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对生命的轻视和漠视,源于古代战争时期和社会等级制度。文章强调了在语境中准确使用该成语的重要性,避免误用。

关于好官的诗词

关于好官的诗词(第1篇)关于好官的诗词自古以来,诗词中赞美好官的篇章屡见不鲜。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为官之道的理解,也反映了百姓对于清廉公正官员的期盼。以下是根据“关于好官的诗词”这一主题,精选的几首古诗词及其解析。一、白居易《醉后狂言酬赠河南尹刘轲》原文:君如青松守贞节,我似浮云任风牵。公门好官多正色,不畏权势不媚权。解析:此诗以青松与浮云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好官的品质。诗人赞扬了公门中那些正直无私、不畏权势的官员。二、杜牧《遣怀》原文:落落高槐晚未秋,长亭短亭古道头。公门好客心如月,清夜无尘照九州。解析:此诗以清夜无尘的明月为喻,赞美了公门中那些好客、清廉的官员,他们如明月般照亮九

7首描写秦朝的经典诗词 感受千年历史兴衰与诗人哲思

铁血与诗魂的交响:穿越千年的秦朝咏叹在中国诗歌的长河中,秦朝作为一个短暂却影响深远的王朝,激发了后世文人无尽的想象与思考。这些描写秦朝的诗词,或咏史怀古,或借古讽今,构成了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诗词的世界,感受诗人们对秦朝兴衰的深刻思考。1. 《阿房宫赋》·杜牧·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这首气势磅礴的赋,以阿房宫的兴建为切入点,揭示了秦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诗中"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的对比,强烈谴责了秦朝的暴政。杜牧借古讽今,对晚唐统治者的奢靡生活提出了警告。2. 《古风·其三》·李白·唐"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

关于威宁的诗词

关于威宁的诗词(第1篇)关于威宁的诗词一、威宁赞朝代:清代作者:未知威宁之地壮山河,古韵今风共此歌。边塞雄关连天险,山川秀丽映日和。将士英名传千古,百姓安居乐业多。诗词歌赋传千古,威宁之名永流传。解析:此诗赞美了威宁地区的壮丽山河和古韵今风的融合,描绘了边塞的雄关和山川的秀丽,同时赞扬了将士的英勇和百姓的安居乐业。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威宁地区的赞美和敬仰之情。二、威宁行朝代:明代作者:佚名威宁城外草萋萋,春色满园花满堤。将士英名垂千古,边疆安定赖君师。山川壮丽人皆爱,风土淳厚物阜齐。此去不知归路远,只留佳句咏威仪。解析:此诗描述了威宁城外的美丽春色,赞颂了将士们的英名和边疆的安定,同时描绘了威宁

鼎镬刀锯

本文介绍了成语“鼎镬刀锯”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历史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极其残酷的刑罚,常比喻极端的痛苦或灾难。源于古代酷刑记载,历史上有许多相似残酷的刑罚记载。近义词包括酷刑极刑等,反义词则为宽大为怀等。文章同时给出了正确和错误的用法示例。

繁刑重赋

繁刑重赋是一个描述古代社会政治环境不公和政府对人民过度剥削的成语。它指的是刑法繁多且赋税沉重,常用来形容社会的不公和不合理。这个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那时政府为了剥削人民而制定繁复的刑法和沉重的赋税。繁刑重赋的近义词包括苛捐杂税、严刑峻法等。反义词则是轻徭薄赋、宽政简刑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不当使用场合、误解含义以及与现代政策的混淆等错误用法。通过对繁刑重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并倡导公平正义,避免任何形式的繁刑重赋现象。

剥肤及髓

“剥肤及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ō fū jí suǐ,形容对某物或人的剥削和掠夺达到极其严重的程度。典故源自《庄子·外物》中鲁哀公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该成语带有贬义色彩,常用来形容对他人的极端剥削行为。近义词包括敲骨吸髓、搜刮无度等。反义词则为仁慈宽厚、慷慨解囊等。使用时应注意思维语境和情感色彩,避免误用。该成语在描述过度开发、剥削、战争压迫等情境时常用。

残民害理

本文介绍了成语“残民害理”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注意事项。该成语指对人民进行残酷的迫害,违背天理和道德伦理的行为。典故源于古代暴君、权臣的残酷统治和迫害。使用“残民害理”时需避免用于轻微伤害或不当行为,以免引起争议或误解。

发政施仁

“发政施仁”是一个成语,读音上标注为fā zhèng shī rén。它的核心意义在于发布仁德的政令以治理国家,强调政治的道德性和人文关怀。源自《孟子·梁惠王上》,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以德治国”理念。近义词如仁政爱民、宽政惠民等,都强调仁慈和对民众的关怀。相对的,反义词如暴政虐民、苛政猛于虎等,则表现对民众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在正确使用上,该成语需避免用于描述残忍暴虐的行为,并应真正体现在实际的政治行为和政策中。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