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词如何歌颂管仲 10首写管仲的经典诗词赏析

历代诗词如何歌颂管仲 10首写管仲的经典诗词赏析

千古名相颂:历代诗词中的管仲形象

管仲,这位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对象。从先秦到明清,历代诗人通过诗词这一艺术形式,表达了对这位千古名相的崇敬与追思。

先秦时期,《诗经》中虽无直接描写管仲的诗篇,但《齐风》中的一些作品反映了管仲辅政时期齐国的社会风貌。管仲逝世后不久,孔子曾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这一评价成为后世评价管仲的基调。

汉代诗歌中开始出现对管仲的直接描写。西汉政治家贾谊在《吊屈原赋》中写道:”管仲囚而相齐,乐毅用而破燕”,以管仲的遭遇比喻贤士的坎坷命运。东汉班固在《咏史》诗中也有”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勋”之句,突出了管仲从囚徒到名相的人生转折。

魏晋南北朝时期,咏史之风盛行,管仲成为重要题材。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虽未直接提及管仲,但显然是对其辅佐之功的肯定。东晋陶渊明在《读史述九章·管鲍》中写道:”管生称心,鲍叔必安。奇情双亮,令名俱完。”赞美了管仲与鲍叔牙的深厚友谊。

唐代是咏史诗的高峰期,李白在《赠从弟冽》中写道:”管仲昔射钩,盗取为霸佐。”用管仲曾射中齐桓公衣带钩的典故,说明英雄不问出处的道理。杜甫在《述古三首》中则有”管仲终囚鲁,范睢不相秦”之句,借古讽今。白居易在《读史五首》中写道:”吕望名虽贵,管仲才更优。”将管仲与姜太公相比,认为其才能更为出众。

宋代诗词中,对管仲的描写更加丰富。王安石在《读史》中写道:”管仲才非伦,鲍叔深知己。”突出了鲍叔牙的知人之明。苏轼在《和陶咏三良》中写道:”管仲相齐国,乐毅奔赵邦。”将管仲与乐毅并举。陆游在《读史》诗中写道:”管葛本时须,经纶真颇牧。”将管仲与诸葛亮并称,视为治国能臣的代表。

元代诗人萨都剌在《过管夷吾墓》中写道:”一匡天下功何伟,三败曹沫气已消。”既肯定了管仲的功绩,又暗含对其晚年境遇的感慨。张养浩在《咏史》中写道:”管仲匡周室,萧何律汉庭。”将管仲与萧何相提并论。

明代诗词中,高启在《咏史十二首》中写道:”管仲昔相齐,晏婴继其功。”将管仲与晏婴视为齐国贤相的代表。李东阳在《读史》中写道:”管仲霸者佐,葛亮王佐才。”再次将管仲与诸葛亮并论。王世贞在《咏史》中写道:”齐桓仗管仲,晋文用五贤。”突出了管仲在齐桓公霸业中的关键作用。

清代诗词中,对管仲的吟咏更加多样化。顾炎武在《谒夷吾墓》中写道:”一匡天下业,不以兵车力。”赞扬了管仲以和平手段实现霸业的智慧。袁枚在《咏史》中写道:”管仲有奇策,桓公无猜忌。”强调了君臣相得的难能可贵。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写道:”管仲器小哉,鲍叔乃知我。”反用孔子”管仲之器小哉”的评价,为管仲辩护。

历代诗人对管仲的吟咏,大致围绕几个主题:一是歌颂其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历史功绩;二是赞美其与鲍叔牙的深厚友谊;三是感慨其从囚徒到名相的人生际遇;四是将其与其他历史名臣相比较。这些诗词不仅丰富了管仲的历史形象,也反映了不同时期文人的政治理想和价值取向。

通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看到管仲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相,其形象已经超越了具体的历史人物,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卓越的政治才能、知遇之恩的珍贵和建功立业的理想。历代诗人借咏管仲,既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

历代诗词如何歌颂管仲 10首写管仲的经典诗词赏析.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东周列国 春秋篇管仲拜相读后感

东周列国 春秋篇管仲拜相读后感(第1篇)《东周列国 春秋篇管仲拜相》读后感一、读物基本信息与初印象《东周列国 春秋篇管仲拜相》一书,以春秋战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管仲从草根到拜相的传奇经历。初读此书,我被其宏大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人物描绘所吸引。语言质朴却又不失韵味,情节紧凑引人入胜。二、主要内容和精彩部分本书主要描述了东周春秋时期,管仲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一步步从平民崛起,最终成为齐国的重要宰相。书中详细描绘了管仲的成长历程,以及他与齐桓公的君臣关系,展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其中,管仲的智谋和胆识,以及他与各路英雄豪杰的交锋,是书中的精彩部分。三、中心思想与个人理解本书的中心思想在于

《管子 形势》读后感

《管子 形势》读后感(第1篇)《管子 形势》读后感《管子 形势》是一部古代经典之作,初读之时,我被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所吸引。书中以形势为切入点,探讨了国家治理、政治策略等重要议题,其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分析令人叹服。此书主要探讨了形势的利害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形势来制定有效的策略。书中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现实情况,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它不仅关注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也关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宏观到微观,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书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对于形势的深刻洞察。作者通过对形势的细致观察和分析,指出了各种利害关系和潜在机会。这些观点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例如,在政

道远知骥

本文介绍了古代成语“道远知骥,世伪知贤”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意味着在漫长的岁月和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只有真正的贤能之士才能被识别和了解。同时,本文强调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词准确度,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

传为美谈

传为美谈的读音为chuán wéi měi tán,意为被人们广泛传颂,成为美好的话题或故事。来源于历史故事或事件,如孟母三迁等。表示某事情或人物积极美好,被广泛赞美和传颂。使用时要注注意语境和搭配,常用于书面语。错误用法需避免,如不能形容不相关或不具积极意义的事物。

睹始知终

“睹始知终”是一个成语,通过事物的起始阶段预测其最终结果,强调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预见性。其典故源自《左传》和古代战争、农耕社会的实践应用。近义词包括见微知著、预知未来、洞若观火,反义词则是盲人摸象、不知终始、目光短浅。通过观察和洞察,可以在市场趋势、项目管理、科学研究等领域中运用此成语。但需注意避免误解其含义,避免用于描述对事物一无所知的人或行为。

一生挚友白首相知

白首相知是一个成语,读音bái shǒu xiāng zhī,指的是在晚年时仍能保持深厚友情和相互了解的朋友。这一成语源于古代的友情故事,强调了人与人之间长久而深厚的友谊,尤其在人生的晚期阶段尤为珍贵。白首相知的近义词有终身知己、莫逆之交、患难之交等。反义词为半途而废、泛泛之交、点头之交等。在使用时需准确理解其含义和用法,避免错误使用。文章详细解释了白首相知的意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

江左夷吾

江左夷吾是一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用来形容有才能、智慧并能担当大任的人。其典故源于春秋时期,江左夷吾(管仲)以智慧和才能帮助吴国恢复元气并日渐强大。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在政治、军事等领域有卓越表现的人。常见的近义词有智勇双全、文武兼备等,反义词为才疏学浅、平庸之辈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误用这个成语,例如用于形容毫无才能或能力平庸的人,或在非庄重场合使用等。因此,正确使用江左夷吾这个成语,才能更好地表达其原有的深刻含义和庄重感。

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是指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时期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谊及政治上的互相支持和合作的关系,拼音为guǎn bào zhī jiāo。这一词汇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作忠诚、信任、互相支持的典范。其含义反映了管仲和鲍叔牙年轻时的共同经历以及他们在齐国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管鲍之交的典故最早见于《左传》和《史记》等史书。其近义词有知交莫逆、深情厚意和莫逆之交等。反义词包括反目成仇、表面交情以及疏离冷淡等。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管鲍之交这一成语不应随意用于普通同事关系或只是表面的交际行为中。他们之间的友谊与合作关系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始终保持深厚的情谊和互信互助。

管鲍之交 读后感

管鲍之交 读后感(第1篇)管鲍之交 读后感《管鲍之交》是一本讲述古代中国两位好友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被其独特的古代背景和情感丰富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书中流畅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人物描绘,都让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以及他们共同经历的种种挑战和考验。他们二人在困苦的时期互相扶持,共同成长,彼此的友谊经历了时间和困难的考验,愈发坚固。阅读这本书,我最为触动的是书中对友情的深刻描绘。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情,不仅仅是简单的朋友关系,更是心灵的相互扶持和理解。他们彼此间的信任和依赖,让我深感人类情感的力量。书中的情节设计也十分精彩。管仲和鲍叔牙在困难

睹著知微

“睹著知微”是一个成语,意为通过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能够洞察其深层本质和细节。其典故源于古代对观察和智慧的重视。该成语强调观察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出处可能来自古代文献或典籍。近义词如见微知著、洞察秋毫等也强调敏锐观察。反义词则表明缺乏观察力。在工作和生活中,具备睹著知微能力的人能从细微线索中察觉重要信息。但在使用时需避免不当场合、与其他成语混淆以及滥用或误用成语本身含义的情况。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