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符破玺

焚符破玺:一个关于破除迷信与权威的成语

读音

fén fú pò xǐ

含义

  • :烧毁。
  • :古代用于传达命令或象征权力的凭证,如兵符、符节。
  • :破坏、毁坏。
  • :皇帝的印章,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

整体含义:指烧毁符节、破坏印玺,比喻彻底破除迷信、权威或陈规旧制,追求自由与真理。

典故

  1. 《庄子·胠箧》
    庄子在《胠箧》篇中提出“焚符破玺,而民朴鄙”的观点,认为只有打破世俗的权威和束缚,百姓才能回归淳朴自然的状态。
  2. 历史事件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曾“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象征性地“焚符破玺”,反抗秦朝的严苛统治。
  3. 文学引用
    唐代诗人李白在《古风》中写道:“焚符破玺事可哀,万古英雄安在哉?”表达了对权力更迭的感慨。

近义词

  1. 革故鼎新:破除旧的,建立新的。
  2. 破旧立新:打破旧制度,创立新事物。
  3. 推陈出新:去除糟粕,发展新的内容。
  4. 离经叛道:背离传统或权威的束缚。

反义词

  1. 墨守成规:固守旧规矩,不愿改变。
  2. 因循守旧:沿袭旧的做法,不求创新。
  3. 抱残守缺: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不愿改进。
  4. 奉若圭臬:把某种规则或权威当作不可违背的信条。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小明不喜欢死记硬背,他说:“学习要像‘焚符破玺’,不能只靠老师教。”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要勇敢地“焚符破玺”,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
  2. 小学高年级

    • 科学家们“焚符破玺”,推翻了旧理论,发现了新的宇宙规律。
    • 在艺术创作中,敢于“焚符破玺”的人往往能创造出惊人的作品。
  3. 初中

    • 历史上许多改革家都曾“焚符破玺”,推动社会进步。
    • 面对陈腐的规则,我们应该有“焚符破玺”的勇气。
  4. 高中

    •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们“焚符破玺”,打破了中世纪的思想禁锢。
    • 真正的创新者往往具备“焚符破玺”的精神,不惧权威。
  5. 大学及以上

    • 在学术研究中,有时需要“焚符破玺”,挑战既定的理论框架。
    • 他的思想极具颠覆性,堪称当代“焚符破玺”的代表人物。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破坏公物”

    • ❌ 几个小孩在公园里“焚符破玺”,乱涂乱画。(错误:成语并非指具体的破坏行为。)
  2. 误用为“盲目反抗”

    • ❌ 他不听任何人的建议,总是“焚符破玺”。(错误:成语强调破除不合理束缚,而非无理由的反抗。)
  3. 误用为“消极逃避”

    • ❌ 遇到困难时,他选择“焚符破玺”,直接放弃。(错误:成语带有积极变革的意味,而非消极逃避。)

总结:“焚符破玺”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鼓励人们勇于打破陈规,追求真理与自由。正确理解和使用它,能让语言表达更具深度和力量。

焚符破玺.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府尹的古诗词诗词

描写府尹的古诗词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描写府尹的古诗词一、唐代杜甫《府尹贺冬日》:府尹威仪赫赫然,冬日暖阳照长安。玉阶金殿开明处,紫气东来满堂前。权衡天下无偏颇,恩泽满民有善缘。明朝旦日展宏图,声威震古千秋篇。作者:杜甫,朝代:唐代解析:这首诗描写了府尹的威严和权威,展现其在冬日里带领下的长安城繁荣景象,体现了其对国家的治理能力以及对百姓的恩泽。二、宋代陆游《府尹行》:府尹高坐白玉堂,百官罗列朝服张。文武百官皆拱手,威仪赫赫震四方。恩泽满民无怨声,政令如山不可当。权衡天下定国基,功名千古传四方。作者:陆游,朝代:宋代解析:此诗描绘了府尹在朝堂上的威严形象,以及其治理国家、恩泽百姓的功绩,展现

定于一尊

“定于一尊”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ìng yú yī zūn,表示在某个领域或范围内,某种观念、思想等被确定为唯一正确的标准或权威。该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强调唯一性和权威性,并与其他思想流派相对立。其近义词有独一无二、独树一帜等,反义词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在特定情境下,“定于一尊”可形容某个人或事物在某个领域内的权威地位,但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应尊重差异和多样性。

不羁之民

“不羁之民”的读音为bù jī zhī mín,意指不受传统约束、自由奔放、富有野性或个性的民众。其典故最早可追溯到《左传》、《庄子》等古籍。该词常用来形容那些敢于挑战传统、追求自由和独立的人们。近义词包括自由自在、豪放不羁等,反义词包括循规蹈矩、拘束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其语境和用法是否恰当,避免误解其本意。文章中描述了“不羁之民”的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正确用法和错误用法的示例。

关于庄子古诗词

关于庄子古诗词(第1篇)关于庄子古诗词的赏析与探微一、庄子《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精髓之一,通过描写大自然及生命中的种种状态,展示了他追求绝对自由的哲学理念。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此小大之辩也。作者:庄子(战国时期)解析:此段描述了鲲鹏的巨大形象,象征着宇宙的无穷和生命的伟大。同时通过小大之辩,体现了庄子对自由与束缚的思考,以及对于追求绝对自由的哲学理念。二、其他关于庄子的古诗词庄子《秋水》原文: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作者:庄子(战国时期)解析:此

西游记1到五回读后感

西游记1到五回读后感(第1篇)西游记1到五回读后感我要说的是,西游记的阅读体验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以独特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吸引了我。在初读时,我被那富有神秘色彩的情节所吸引,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未知和期待。西游记的前五回,主要讲述了孙悟空的出世、学艺以及大闹天宫等故事。这些故事背景设定在古代神话世界,主要人物孙悟空、唐僧等形象鲜明,情节紧凑。尤其是孙悟空这一角色,以其机智、勇敢和叛逆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孙悟空的成长历程。从最初的顽皮捣蛋,到大闹天宫的英勇无畏,再到后来皈依佛门,成为唐僧的护法弟子。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孙悟空的成长和变化

超然远举

本文介绍了成语“超然远举”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人的行为、态度或思想超脱世俗,追求高远目标,源于古代隐士和贤人的典故。其近义词包括高风亮节、超凡脱俗、高瞻远瞩等,反义词则是随波逐流、苟且偷安、俗不可耐等。文章还给出了相关例句,并强调了该成语的误用情况。

关于庄子的诗词

关于庄子的诗词(第1篇)关于庄子的诗词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庄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他的作品充满了哲学思考,被后世传颂不衰,亦被收录在诸多诗词中,现摘录几首。一、诗经·大雅《文王》节选文王之德,泽被后世;世济其美,明庄其事。解析:该诗句通过描述庄王的美好品德,反映了庄子思想的深远影响。庄子以道德教化为主旨,倡导顺应自然,故其思想得到了后世广泛的传承与发扬。二、陶渊明《归去来辞·并序》吾生之有涯,知也无涯。独运天地之息,犹能嗟荣辱之易。欲以此生托吾命,唯求乎庄周之梦。解析:陶渊明在此文中引用庄子之梦的典故,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追求。他认为人的生命有限,但知识无涯,故应

放浪形骸

本文介绍了成语“放浪形骸”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常见错误用法。该成语最早出自《晋书·阮籍传》,形容人不受传统礼节的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其近义词包括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等,反义词包括拘束、守规矩等。同时,文章通过举例详细说明了该成语的使用场景和语境,提醒读者避免误用。

飞遁鸣高

飞遁鸣高是一个源于古代隐士文化的成语,拼音为fēi dùn míng gāo。它形容人超脱世俗,追求高洁境界的行为。这个成语的含义包括隐匿高飞,不与世俗为伍。典故源自古代文人墨客追求隐逸生活的情况。飞遁鸣高的近义词包括逍遥自在、隐居山林、超凡脱俗等,反义词有随波逐流、趋炎附势、沉溺世俗等。在实际使用中,应注意避免错误用法。某文人选择隐居山林,他的作品充满飞遁鸣高的精神追求,这是一个正确的使用示例。

关于描写庄子的诗词

文章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关于描写庄子的诗词的多个篇章,这些诗词均以庄子的哲学思想为灵感进行创作。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庄子哲学的精髓和思想内涵,表达了对自由、自然、和谐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通过阅读这些诗词,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庄子哲学的思想精髓和价值所在。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