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殍载道
读音
è piǎo zài dào
含义
- 饿:饥饿,没有食物。
- 殍:饿死的人。
- 载道:遍布道路。
整体含义:形容因饥荒或战乱导致大量百姓饿死,尸体遍布道路的悲惨景象。
典故
-
《孟子·梁惠王上》: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孟子批评统治者不关心百姓疾苦,导致百姓饿死街头。 -
《资治通鉴·唐纪》:
“关中大饥,饿殍载道。”
描述唐朝关中地区因灾荒导致百姓大量饿死的惨状。 -
《明史·灾异志》:
“岁大饥,饿殍相望于道。”
明朝时期,灾荒导致百姓饿死,尸体随处可见。
近义词
- 哀鸿遍野:形容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
- 民不聊生:百姓无法维持生计,生活困苦。
- 饿殍遍野:与“饿殍载道”意思相近,形容饿死的人遍布原野。
- 生灵涂炭:百姓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
反义词
- 丰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足,衣食无忧。
- 国泰民安: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 家给人足:家家户户生活富裕,不愁吃穿。
- 安居乐业:百姓生活稳定,无忧无虑。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古代发生饥荒时,常常饿殍载道,非常可怕。
- 我们要珍惜粮食,不能让饿殍载道的事情再发生。
-
小学高年级:
- 战争年代,许多地方饿殍载道,百姓苦不堪言。
- 历史书上说,唐朝时关中地区曾饿殍载道。
-
初中:
- 如果政府不赈灾,灾荒地区可能会饿殍载道。
- 古代统治者若横征暴敛,往往导致饿殍载道。
-
高中:
- 在封建社会中,每逢大旱之年,常出现饿殍载道的惨状。
- 孟子曾用“涂有饿莩”来讽刺统治者不仁。
-
大学及以上:
- 研究古代灾荒史,饿殍载道的记载比比皆是。
- 在极端气候影响下,某些地区可能重现饿殍载道的悲剧。
错误用法
-
形容个人饥饿:
- ❌ “我今天没吃早饭,饿得饿殍载道。”(错误:成语用于形容社会现象,而非个人感受。)
-
形容少量食物不足:
- ❌ “食堂饭菜不够,大家饿殍载道。”(错误:成语形容大规模饥荒,而非小范围食物短缺。)
-
比喻竞争激烈:
- ❌ “职场竞争太激烈,简直是饿殍载道。”(错误:成语与竞争无关,不能用于比喻压力大。)
-
形容动物饥饿:
- ❌ “动物园的老虎没肉吃,饿殍载道。”(错误:成语专指人类因饥荒死亡的惨状。)
-
形容经济困难:
- ❌ “公司资金链断裂,员工饿殍载道。”(错误:成语不适用于经济困境,仅指饥荒导致的死亡。)
你可能感兴趣
饿殍满道
"饿殍满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è piǎo mǎn dào,用来描述因极度饥饿和贫困导致路上到处都是饿死者的尸体的悲惨景象。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贫困和灾难的严重程度。典故源于古代战争、灾荒等社会动荡导致的民众困苦和饿死场景。其近义词如饿殍遍野、饥寒交迫等,都描述了类似的悲惨状况。反义词如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等,则表达了社会稳定、人民富裕的生活状态。使用该成语时需谨慎,避免误用在非饥饿或贫困相关的场景,以及在不了解背景含义的情况下随意使用。例如,"在那场大旱灾过后,道路上饿殍满道,景象惨不忍睹。" 等例句,都体现了这一成语的恰当用法。
饿殍枕藉
“饿殍枕藉”是一个成语,形容饿死的人极多,尸体堆叠的景象。源自古代文献记载,常用来形容极度饥荒或灾难的严重程度。该成语的典故源自《左传》等古代文献。其近义词包括“饿殍遍野”、“饿莩遍野”等,反义词有“丰衣足食”、“人丁兴旺”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其特定的使用环境和含义,避免滥用或误解。错误场景包括滥用成语和误用成语含义。
饿莩遍野
“饿莩遍野”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由于极度饥饿和缺乏食物导致的死亡和灾难,描述因严重饥荒或灾难导致许多人因饥饿而死的悲惨景象。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或自然灾害时期,最早可追溯到《史记》等文献。其近义词有“饿殍枕藉”、“饿殍遍地”等,反义词则包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等。文章通过例句展示了“饿莩遍野”的用法和含义,并强调了避免在非灾难或战争背景下以及在不恰当语境中使用该成语的重要性。
饿莩载道
“饿莩载道”是一个形容灾荒或战乱时期悲惨景象的成语,指因饥饿而死的人很多,遍地都是。其最早可追溯到《史记》等古籍。该成语的近义词有饿殍遍野、饥民如潮等,反义词则有丰衣足食、国泰民安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不当使用场合、用词不当、滥用成语以及不合逻辑的搭配等错误用法。这个成语描绘了社会动荡时期人民因饥饿而死的悲惨情景。
道殣相望
"道殣相望"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jiàn xiāng wàng",用来描述由于战争、灾荒等导致的百姓流离失所、饿死或病死的悲惨景象。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灾荒时期。它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古代文献,常用于形容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极度困苦的情况。该成语的近义词有"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安居乐业"、"太平盛世"等。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以免引起误解或不当联想。
道殣相属
道殣相属是一个描述社会灾难或战争造成的百姓死亡众多、生活困苦的成语。其含义是道路上饿死或饿得半死的人接连不断,形容灾难严重。该成语源于《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和古代战争时期的悲惨情景。道殣相属的近义词如饿殍遍野、死亡无数等,反义词则是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等。该成语用于描述严重灾难后的惨状,不应随意用于其他场合,需避免夸大其词或不当语境。
饿殍遍野
“饿殍遍野”是一个用于形容极度饥饿和贫困导致的广泛死亡的成语。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战争或自然灾害时期,典故惨痛。它的拼音是è piǎo biàn yě。该成语描述的是因饥饿而死亡的人遍布田野的悲惨景象。近义词包括“饿莩遍野”等,反义词则是“丰衣足食”。文章还提到了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不适合用于描述非极端情况或用于不合适的语境。例如战争、饥荒等导致的悲惨景象可以用此成语来形容。
哀鸿遍野
“哀鸿遍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āi hóng biàn yě,用来形容到处都是悲鸣的鸟,比喻在灾难或困苦中的人们,描述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景象。它源自《诗经·小雅·鸿雁》,描述战乱时期人们无家可归的情景。近义词包括流离失所、啼饥号寒、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情感色彩来选择,避免错误用于非社会动荡、人民疾苦的场景。
道殣相枕
道殣相枕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ào jiàn xiāng zhěn,用来描述因灾荒、战乱等社会动荡时期,人民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社会秩序极度混乱的惨状。该成语最早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描述了秦朝末年社会动荡的情形。道殣相枕的近义词有饿殍遍野、饿殍枕藉等,反义词则是安居乐业、繁荣昌盛等。运用道殣相枕成语时需注意避免滥用、误用语境、搭配不当及轻描淡写等错误用法。文章中对道殣相枕的解释和示例详细阐述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哀鸿遍地
哀鸿遍地是一个成语,用来描述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和生活困苦的情境。该成语最早出自《汉书·食货志》,后来逐渐在文献中出现。其含义是到处都是悲惨的景象,形容社会苦难深重。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小雅·鸿雁》篇,描述的是因饥荒战乱而四处流浪的人们。常见近义词包括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安居乐业、太平盛世等。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描述风景优美或和平安定的景象,或轻描淡写地描述不太严重的困境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