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莩载道
读音
è piǎo zài dào
含义
- 饿:饥饿,没有食物吃。
- 莩:通“殍”,指饿死的人。
- 载道:遍布道路。
整体含义:形容因饥荒或战乱导致饿死的人遍地都是,景象悲惨。
典故
- 《孟子·梁惠王上》: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孟子批评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任由粮食浪费,而百姓却饿死街头。 - 《资治通鉴·唐纪》:
“关中大饥,饿莩载道。”
描述唐朝关中地区遭遇饥荒,饿死的人遍布道路的惨状。 - 《明史·灾异志》:
“岁大饥,饿莩相望于道。”
明朝时期,灾荒导致饿殍遍野,景象凄凉。
近义词
- 哀鸿遍野:形容灾民流离失所,遍地哀鸣。
- 饿殍遍野:与“饿莩载道”同义,指饿死的人到处都是。
- 民不聊生:百姓无法维持生计,生活极其困苦。
- 生灵涂炭:形容人民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
反义词
- 丰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足,衣食无忧。
- 国泰民安: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 安居乐业:人民生活安定,工作愉快。
- 五谷丰登:粮食丰收,形容年景极好。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古代发生饥荒时,饿莩载道,人们非常可怜。
- 战争年代,饿莩载道,百姓生活艰难。
-
小学高年级:
- 历史书上说,唐朝时关中地区饿莩载道,朝廷却不管百姓死活。
- 灾荒过后,饿莩载道,朝廷才开仓放粮。
-
初中:
- 封建社会的苛捐杂税让百姓苦不堪言,饿莩载道的景象屡见不鲜。
- 古代统治者若不体恤民情,最终只会导致饿莩载道、民怨沸腾。
-
高中
- 在《资治通鉴》中,多次记载了因战乱和天灾导致的饿莩载道的惨状。
- 孟子曾用“涂有饿莩”来警示统治者,若不施行仁政,国家必将衰败。
-
大学及以上
- 古代中国每逢大旱或蝗灾,饿莩载道的悲剧便会上演,这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所致。
- 在封建社会的周期性危机中,饿莩载道成为社会崩溃的前兆。
错误用法
-
错误场景:形容交通拥堵。
- ❌ “今天路上堵车,简直是饿莩载道。”
- ✅ 正确用法:“今天路上堵车,简直是水泄不通。”
-
错误场景:形容人多热闹。
- ❌ “国庆节景区游客饿莩载道。”
- ✅ 正确用法:“国庆节景区人山人海。”
-
错误场景:形容食物丰富。
- ❌ “这家自助餐厅菜品丰富,饿莩载道。”
- ✅ 正确用法:“这家自助餐厅菜品丰富,琳琅满目。”
-
错误场景:形容学习压力大。
- ❌ “期末考试前,同学们饿莩载道。”
- ✅ 正确用法:“期末考试前,同学们疲于奔命。”
“饿莩载道”是一个带有强烈悲剧色彩的成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饿殍载道
“饿殍载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è piǎo zài dào,用来形容极度饥饿和灾荒的严重情况。该成语源自古代文献中关于灾荒和饥荒的描述,描述了因饥饿而死的尸体堆积在道路上的惨状。其典故和具体例子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近义词如“饿殍遍野”等,都表达了因饥饿导致的灾难和死亡。反义词则表达了丰衣足食的富裕生活。但在使用时需注意,该成语不适用于非灾难或非饥荒情境,应合理运用以增强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饿莩遍野
“饿莩遍野”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由于极度饥饿和缺乏食物导致的死亡和灾难,描述因严重饥荒或灾难导致许多人因饥饿而死的悲惨景象。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或自然灾害时期,最早可追溯到《史记》等文献。其近义词有“饿殍枕藉”、“饿殍遍地”等,反义词则包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等。文章通过例句展示了“饿莩遍野”的用法和含义,并强调了避免在非灾难或战争背景下以及在不恰当语境中使用该成语的重要性。
道殣相枕
道殣相枕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ào jiàn xiāng zhěn,用来描述因灾荒、战乱等社会动荡时期,人民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社会秩序极度混乱的惨状。该成语最早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描述了秦朝末年社会动荡的情形。道殣相枕的近义词有饿殍遍野、饿殍枕藉等,反义词则是安居乐业、繁荣昌盛等。运用道殣相枕成语时需注意避免滥用、误用语境、搭配不当及轻描淡写等错误用法。文章中对道殣相枕的解释和示例详细阐述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道殣相属
道殣相属是一个描述社会灾难或战争造成的百姓死亡众多、生活困苦的成语。其含义是道路上饿死或饿得半死的人接连不断,形容灾难严重。该成语源于《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和古代战争时期的悲惨情景。道殣相属的近义词如饿殍遍野、死亡无数等,反义词则是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等。该成语用于描述严重灾难后的惨状,不应随意用于其他场合,需避免夸大其词或不当语境。
饿殍满道
"饿殍满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è piǎo mǎn dào,用来描述因极度饥饿和贫困导致路上到处都是饿死者的尸体的悲惨景象。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贫困和灾难的严重程度。典故源于古代战争、灾荒等社会动荡导致的民众困苦和饿死场景。其近义词如饿殍遍野、饥寒交迫等,都描述了类似的悲惨状况。反义词如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等,则表达了社会稳定、人民富裕的生活状态。使用该成语时需谨慎,避免误用在非饥饿或贫困相关的场景,以及在不了解背景含义的情况下随意使用。例如,"在那场大旱灾过后,道路上饿殍满道,景象惨不忍睹。" 等例句,都体现了这一成语的恰当用法。
道殣相望
"道殣相望"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jiàn xiāng wàng",用来描述由于战争、灾荒等导致的百姓流离失所、饿死或病死的悲惨景象。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灾荒时期。它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古代文献,常用于形容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极度困苦的情况。该成语的近义词有"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安居乐业"、"太平盛世"等。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以免引起误解或不当联想。
哀鸿遍野
“哀鸿遍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āi hóng biàn yě,用来形容到处都是悲鸣的鸟,比喻在灾难或困苦中的人们,描述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景象。它源自《诗经·小雅·鸿雁》,描述战乱时期人们无家可归的情景。近义词包括流离失所、啼饥号寒、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情感色彩来选择,避免错误用于非社会动荡、人民疾苦的场景。
发政施仁
“发政施仁”是一个成语,读音上标注为fā zhèng shī rén。它的核心意义在于发布仁德的政令以治理国家,强调政治的道德性和人文关怀。源自《孟子·梁惠王上》,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以德治国”理念。近义词如仁政爱民、宽政惠民等,都强调仁慈和对民众的关怀。相对的,反义词如暴政虐民、苛政猛于虎等,则表现对民众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在正确使用上,该成语需避免用于描述残忍暴虐的行为,并应真正体现在实际的政治行为和政策中。
剥肤椎髓
“剥肤椎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ō fū zhuī suǐ,意为残酷剥削和压迫,像剥人皮肤、刺人骨髓一样无情。该成语源于古代社会的残酷剥削制度。其近义词包括敲骨吸髓、苛捐杂税等,反义词则为仁政爱民、轻徭薄赋等。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夸张或不恰当的使用,应针对真正存在且严重的社会问题或个人行为。
暴敛横征
暴敛横征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政府或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尤其通过过度税收、强制性劳动等方式。该成语源自《孟子·梁惠王上》,批评梁惠王的剥削政策,表示这种行为会破坏国家根本,导致百姓困苦和社会动荡。其近义词包括横征暴敛、苛捐杂税等,反义词为轻徭薄赋、仁政爱民等。在运用该成语时,需注意不要误用或滥用,要根据具体语境和历史背景理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