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缣寸纸

断缣寸纸:残篇断简中的文化余韵

读音

duàn jiān cùn zhǐ
(断:截断;缣:细绢;寸:微小单位;纸:书写材料)

含义

  • 断缣:残破的绢帛,古代常用于书写或绘画
  • 寸纸:零碎的纸片,代指残缺的文字记录
  • 整体含义:指残缺不全的书画、文稿或文献,比喻零散但珍贵的文化遗存。

典故

  1. 《南史·刘孝标传》
    南朝刘孝标注释《世说新语》时,曾收集”断缣残纸,罔不毕录”,形容他连破碎的文献都仔细整理。
  2. 宋代文人雅趣
    米芾《书史》记载文人收藏”断缣寸楮(纸)”,将残片装裱成册,体现对残缺美学的追求。
  3. 敦煌遗书发现
    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残卷,正是”断缣寸纸”的实物例证,虽残缺却填补了历史空白。

近义词

  1. 断简残编:侧重指古籍的残缺
  2. 吉光片羽:强调珍贵事物的零星留存
  3. 残篇断简:与”断缣寸纸”几乎同义
  4. 零圭断璧:比喻残存的精华

反义词

  1. 完帙巨著:完整的大部头著作
  2. 鸿篇巨制:规模宏大的完整作品
  3. 全须全尾:北方方言,形容事物完整无缺

例句

小学阶段

  1. 爷爷的旧书箱里藏着些断缣寸纸,上面有他年轻时的笔记。
  2. 考古队员在古墓中发现了几片断缣寸纸,拼起来竟是首古诗。

中学阶段

  1. 这部失传的医书仅存断缣寸纸,专家正尝试复原其内容。
  2. 敦煌藏经洞的断缣寸纸,让我们窥见了唐代的日常生活。

大学及以上

  1. 宋代文人将断缣寸纸装裱成”蝴蝶册”,开创了独特的文献保存方式。
  2. 这些出土的断缣寸纸虽不足百字,却改写了先秦思想史的研究框架。

文学创作

  1. 岁月把她留下的信笺化作断缣寸纸,每一片都承载着未说完的话。
  2. 古玩店的角落里,那些断缣寸纸正在无声地讲述三百年前的文人雅集。

错误用法

  1. 形容现代完整资料
    × “这套百科全书是断缣寸纸”(应形容残缺文献)
  2. 指代电子文件
    × “硬盘损坏导致文档变成断缣寸纸”(成语特指实体残片)
  3. 误用为消极含义
    × “他的报告写得像断缣寸纸”(本含珍贵之意,非贬义)
  4. 混淆书写材料
    × “羊皮卷的断缣寸纸”(”缣”特指绢帛,不适用于其他材质)

这个承载千年文脉的成语,提醒我们:文明的传承往往始于珍视那些看似破碎的遗存。就像故宫修复师对待文物残片的态度——方寸之间,自有乾坤。

断缣寸纸.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敦煌诗词

关于敦煌诗词(第1篇)关于敦煌诗词一、敦煌诗词概述敦煌,这座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重镇,孕育了丰富的诗词文化。敦煌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成为了中国古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文将通过几首典型的敦煌诗词,带您领略其魅力。二、敦煌诗词精选及解析1.《敦煌春晓》作者:佚名(唐代)原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解析:此诗描绘了春日的美景,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景象,既体现了春天的热烈与奔放,又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2.《敦煌夜月》作者:佚名(唐代)原文:月色朦胧照敦煌,清风吹拂夜更长。古道尘沙无尽处,孤灯

断缣尺楮

“断缣尺楮”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书画作品被分割或残缺不全的状态。该成语源于古代书画作品的损坏和残缺。文章详细解释了其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并给出了例句。同时,也指出了在日常使用和书写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用法。该成语在形容书画作品的残缺状态时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断简残编

“断简残编”是一个形容书籍或文献资料残缺不全、散乱不完整的成语。其典故源于古代竹简或木简制成的书籍在保存过程中出现的断裂、残缺情况,反映了古代文献保存的不易。该成语最早出自《汉书·艺文志》。常用于形容古籍、史书的保存状态,也有形容知识或信息不完整的含义。其近义词包括零篇断简、遗文逸句等,反义词则是完整无缺、齐备无遗等。使用时应避免混淆概念,如误用为形容文章逻辑性等。通过考古整理,许多断简残编的古籍得以复原,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断简遗编

断简遗编是一个成语,形容书籍残缺不全或遗留的古籍文章。其拼音是duàn jiǎn yí biān。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竹简易断裂和古籍未能完整流传下来的情况。它常用来描述历史古籍的残破状态,也可以用来形容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其近义词有残篇断简、遗文逸事、佚文遗章等,反义词则是完整无缺、齐备无遗、完好如初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与近义词混用或用于不当的语境。

断缣零璧

本文介绍了成语“断缣零璧”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该成语形容残缺不全、零散琐碎的事物或文字,常用来比喻破损的书画作品。虽然这些物品或文字可能不完整,但它们仍然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或滥用,以免影响表达效果。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描写阮籍的诗词

阮籍,三国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诗人,以其独特的诗才和深邃的思想成为了后世所敬仰的对象。他的诗词作品情感深沉、意境深远,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魅力与文化价值。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介绍阮籍的诗词与文化魅力。首先,通过几首不同的诗词来展现阮籍的文学魅力。这些诗词描绘了阮籍在不同情境下的心境和情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洞察。同时,这些诗词也展现了阮籍的个性和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使人们对他的才情和志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次,阮籍的文化魅力不仅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更体现在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深度上。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阮籍的人生观和文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

断墨残楮

断墨残楮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uàn mò cán chǔ。它描述的是由于战乱、灾难等原因,珍贵的文献、书画等文化遗产的墨迹或纸张残缺不全,损失严重。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献流传与保护的历史。其近义词包括遗文坠典、残编断简等,反义词为完整无缺、完美无瑕。文章通过举例详细解释了断墨残楮的含义和用法,并强调了正确使用该成语的重要性。

断壁残璋

“断壁残璋”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建筑物或器物残破不堪。其含义是形容事物因各种原因变得残破不全,失去原有的价值和美感。该成语出自《汉书·贾山传》,典故源于对古代建筑和器物破坏后景象的描述。它的近义词有破败不堪、残垣断壁等,反义词有完好无损、焕然一新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该成语通常用于形容建筑物或器物的破旧和残破状态,不适合用于其他场合,并且不能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

古代诗词中描写潘安的10首经典作品及其文化解析

本文描述了潘安在古代文学中的形象及其在诗词中的多维展现。潘安作为古代文人雅士,其形象在诗词中得以多次呈现,从不同角度和风格勾勒出潘安的形貌与风骨。诗词中展现了他的俊朗外表、卓越才情、深邃内心世界和独特文人情怀。这些诗词不仅是对潘安个人的赞美和怀念,更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价值追求和审美追求。通过欣赏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和内涵。

残编断简

残编断简是一个成语,形容书籍残缺不全或文献资料不完整。其来源于古代书籍的保存和传承,常用来形容历史文献的珍贵。近义词包括残篇断章、断章残篇和零篇断简等。反义词则是完整无缺和齐备无遗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其正确的含义和用法,避免误用。该成语提醒人们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