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口绝言

杜口绝言

读音

dù kǒu jué yán

含义

  • :堵塞,封闭。
  • :嘴巴,指说话的能力。
  • :断绝,停止。
  • :言语,话语。

整体含义:形容一个人彻底闭口不言,拒绝说话,通常指因愤怒、恐惧、失望或其他强烈情绪而选择沉默。

典故

  1. 《后汉书·党锢传》:东汉末年,宦官专权,许多正直的士大夫因反对宦官而被捕入狱。其中有人宁愿“杜口绝言”,也不愿向权贵屈服,表现出坚定的气节。
  2. 《晋书·王导传》:东晋名臣王导在政治斗争中,曾因局势险恶而“杜口绝言”,以保全自身,等待时机。
  3. 《资治通鉴》:唐代名臣魏征在劝谏唐太宗时,曾因皇帝不听劝告而“杜口绝言”,以示抗议,最终促使太宗反思。

近义词

  1. 缄口不言:闭着嘴不说话,形容不愿或不敢发言。
  2. 默不作声:保持沉默,不发出声音。
  3. 三缄其口:形容说话谨慎或干脆不说话。
  4. 噤若寒蝉:像冬天的蝉一样不敢出声,形容因害怕而不敢说话。

反义词

  1. 滔滔不绝:形容说话连续不断,毫无停顿。
  2. 口若悬河:形容能言善辩,说话像河水一样流畅。
  3. 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4. 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小明被老师批评后,委屈地“杜口绝言”,一句话也不说。
  2. 小学高年级:面对同学的嘲笑,小华选择了“杜口绝言”,默默走开了。
  3. 初中:在辩论赛上,对方辩手突然“杜口绝言”,显然是理屈词穷了。
  4. 高中:面对记者的尖锐提问,那位官员“杜口绝言”,拒绝回应。
  5. 大学及以上:在法庭上,被告“杜口绝言”,律师只好代为陈述。
  6. 文学描写:他愤怒至极,最终“杜口绝言”,转身离去。
  7. 职场场景:会议上,老板批评了所有人,大家“杜口绝言”,不敢反驳。
  8. 历史小说: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英雄“杜口绝言”,宁死不屈。
  9. 新闻报道:面对舆论压力,涉事企业“杜口绝言”,引发公众不满。
  10. 心理学分析:长期“杜口绝言”可能是抑郁的表现,需要及时干预。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不想说话”

    • ❌ 错误:我今天心情不好,所以“杜口绝言”。(“杜口绝言”强调坚决的沉默,而非普通的不想说话。)
    • ✅ 正确:我今天心情不好,所以不想说话。
  2. 误用为“无话可说”

    • ❌ 错误:他的演讲太精彩了,观众“杜口绝言”。(“杜口绝言”带有负面情绪,此处应为“鸦雀无声”。)
    • ✅ 正确:他的演讲太精彩了,观众鸦雀无声。
  3. 误用为“沉默寡言”

    • ❌ 错误:她性格内向,总是“杜口绝言”。(“杜口绝言”是主动选择沉默,而非性格使然。)
    • ✅ 正确:她性格内向,总是沉默寡言。
  4. 误用为“不说话”的普通表达

    • ❌ 错误:老师提问时,他“杜口绝言”。(此处应为“默不作声”或“一言不发”。)
    • ✅ 正确:老师提问时,他默不作声。
  5. 误用为“拒绝沟通”的轻微表达

    • ❌ 错误:夫妻吵架后,妻子“杜口绝言”了一整天。(“杜口绝言”程度较重,此处应为“不理不睬”。)
    • ✅ 正确:夫妻吵架后,妻子不理不睬了一整天。
杜口绝言.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杜口无言

“杜口无言”是一个成语,意为闭口不说话,形容非常沉默或无言以对的状态。其典故出处不明确,可能源于描述沉默或特定场合下的沉默不语。近义词有“沉默寡言”、“默不作声”等,反义词有“侃侃而谈”、“口若悬河”等。该成语在错误用法中可能会被误用为其他含义相近但并不完全相同的词语,或在不当场合使用。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展示其用法和语境。

杜口吞声

“杜口吞声”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dù kǒu tūn shēng。其含义是紧闭嘴巴,不敢出声,形容言谈举止谨慎,不敢随意发表意见或发表意见时非常小心谨慎。该成语源于古代文献,用来形容人们在特定场合下的沉默和谨慎,如面对权势、威严或羞愧尴尬时的沉默不语。其近义词包括缄口不言、默不作声等,反义词为大胆直言、畅所欲言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在开心、欢乐的场合下使用,不要用于形容动物或其他非人类对象的行为,以及避免在不需要的情况下滥用。

杜口结舌

杜口结舌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因为惊讶、恐惧或其他原因而无法开口说话的状态。其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这个成语强调人们在强烈情感或情境下的无言状态。近义词包括缄口不言、默不作声、噤若寒蝉等。反义词包括口若悬河、侃侃而谈、能言善辩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词汇,避免错误使用。杜口结舌的例子包括得知中奖消息时的惊愕、法庭上的沉默不语等。

杜口裹足

杜口裹足的读音为dù kǒu guǒ zú,形容人因恐惧或害怕而不敢说话或行动。出自《后汉书·张堪传》,用来形容那些因恐惧而不敢行动的人。近义词包括缄口结舌、噤若寒蝉等,反义词为慷慨陈词、大胆直言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区分不同的成语和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避免不当使用。

大辩不言

大辩不言是一个源自《庄子·外物》的成语,意为真正有才能的人不需多言就能获得认同。其含义强调言简意赅、智慧和沉默的魅力。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沉默是金、言简意赅和言之有物,反义词则是喋喋不休、口若悬河和废话连篇。使用时需根据语境判断,避免在轻松聚会等场合使用,并误用为单纯的沉默不语。例句展示了其在描述有智慧、才华的人的适用性。

笃论高言

笃论高言的读音为dǔ lùn gāo yán,指深刻且高明的言论。其源自《汉书·扬雄传》,扬雄的深刻言论被后人称为“笃论高言”。该成语也可能与《论语》有关。其近义词有“精辟之言”等,反义词有“平庸之语”等。例句中常用来形容专家发表的深刻言论,或演讲中的高明观点。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用法,不宜用于一般闲聊或普通言论,需与上下文协调,避免歧义。

金石之言

金石之言是一个成语,拼音是jīn shí zhī yán。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说话内容深刻、有分量,像金石一样珍贵、不可动摇,形容言辞具有很高价值和重要性。金石之言源于古代中国的典故,典故中智者的每一句话都有分量,受到人们的尊重。此外,该成语还有一些近义词和反义词。在使用金石之言时需要注意避免常见错误用法。该成语常用于形容值得尊重和信任的人的言辞,如领导人的演讲、古籍中的语句等。

博闻辩言

博闻辩言的拼音是bó wén biàn yán。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善于言辞,能够清晰表达观点。其典故源于古代,强调博学与善辩的重要性,涉及历史人物如孔子等。近义词有学识渊博、能言善辩等,反义词包括孤陋寡闻等。在语境中,博闻辩言的人总是能够以犀利的言辞阐述观点,吸引听众关注。然而,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不应只强调言辞而忽略了实际内容的真实性或价值。

薄唇轻言

“薄唇轻言”是一个成语,形容人口齿伶俐、说话轻巧。该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说话轻率、不负责任或言辞浮滑。它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此外,还有一些近义词如油嘴滑舌、巧言令色等,反义词如慎言敏行、诚实守信等。在使用中,需要根据语境正确使用,避免在正式场合或误用为积极正面的表达。错误使用可能会被认为不尊重和不恰当。

闭口不言

“闭口不言”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kǒu bù yán,指紧闭嘴巴,不发出任何声音,形容沉默不语、保守秘密或不愿开口说话的状态。该成语出自《论语·阳货篇》,强调了人的沉默和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其含义还包括了对于某些情况或话题选择保持沉默、不发表任何意见或评论的态度。同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或滥用该成语,以免造成误解或不当使用的情况发生。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