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口吞声:沉默中的无奈与隐忍
读音
杜口吞声(dù kǒu tūn shēng)
含义
- 杜:堵塞、封闭。
- 口:嘴巴,指言语。
- 吞:咽下,比喻压抑。
- 声:声音,指话语或情绪。
整体含义:紧闭嘴巴,不敢出声,形容因恐惧、无奈或压力而被迫沉默,不敢表达真实想法。
典故
- 《后汉书·曹节传》
东汉末年,宦官曹节专权,朝臣畏惧其权势,许多人“杜口吞声”,不敢直言进谏。 - 《晋书·王导传》
东晋名臣王导面对权臣桓温的跋扈,曾劝同僚“杜口吞声,以待其变”,意为暂时隐忍,等待时机。 - 民间故事
传说古时一位县令残暴,百姓状告无门,只能“杜口吞声”,默默忍受欺压。
近义词
- 缄口不言:紧闭嘴巴不说话,侧重主动选择沉默。
- 忍气吞声:忍受委屈不敢发泄,强调压抑情绪。
- 噤若寒蝉:像寒蝉一样不敢出声,多因外界威慑。
- 默不作声:单纯保持沉默,无强烈情感色彩。
反义词
- 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地表达意见。
- 仗义执言:秉持正义,勇敢发声。
- 直言不讳:坦率说话,毫不隐瞒。
- 大声疾呼:急切呼吁,强调主动表达。
例句
小学阶段
- 弟弟打碎了花瓶,怕被批评,只好杜口吞声地躲起来。
- 面对老师的质问,小明杜口吞声,不敢承认错误。
中学阶段
- 职场新人常因怕得罪领导而杜口吞声,放弃表达创意。
- 历史上许多文人因文字狱杜口吞声,不敢写诗著书。
高中及以上
- 专制统治下,民众杜口吞声,社会宛如一潭死水。
- 她本想反驳,但看到对方咄咄逼人的态度,最终杜口吞声。
文学化表达
- 杜口吞声的岁月里,他的理想如同被掐灭的烛火。
- 那场会议成了权力的秀场,异议者只能杜口吞声。
错误用法
- 误用为“主动沉默”
❌ 他喜欢独处,常常杜口吞声地看书。(应为“默不作声”) - 误用为“吞咽食物”
❌ 吃药时,他杜口吞声,表情痛苦。(完全偏离成语本义) - 误用为“小声说话”
❌ 两人杜口吞声地商量计划。(应为“窃窃私语”) - 误用为“赞美沉默”
❌ 杜口吞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混淆了“隐忍”与“美德”)
总结:杜口吞声是无奈之下的沉默,带有压抑与抗争的底色。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混淆其被动、消极的特质。
你可能感兴趣
杜口无言
“杜口无言”是一个成语,意为闭口不说话,形容非常沉默或无言以对的状态。其典故出处不明确,可能源于描述沉默或特定场合下的沉默不语。近义词有“沉默寡言”、“默不作声”等,反义词有“侃侃而谈”、“口若悬河”等。该成语在错误用法中可能会被误用为其他含义相近但并不完全相同的词语,或在不当场合使用。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展示其用法和语境。
杜口结舌
杜口结舌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因为惊讶、恐惧或其他原因而无法开口说话的状态。其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这个成语强调人们在强烈情感或情境下的无言状态。近义词包括缄口不言、默不作声、噤若寒蝉等。反义词包括口若悬河、侃侃而谈、能言善辩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词汇,避免错误使用。杜口结舌的例子包括得知中奖消息时的惊愕、法庭上的沉默不语等。
杜口绝言
“杜口绝言”是一个成语,意思为闭口不说话,形容沉默或缄默不语的状态。源自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用来形容人受到打击或内心痛苦而沉默不语。出自《汉书·张敞传》。其近义词有缄口不言、沉默寡言、默不作声等,反义词包括侃侃而谈、喋喋不休、滔滔不绝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滥用。
杜口裹足
杜口裹足的读音为dù kǒu guǒ zú,形容人因恐惧或害怕而不敢说话或行动。出自《后汉书·张堪传》,用来形容那些因恐惧而不敢行动的人。近义词包括缄口结舌、噤若寒蝉等,反义词为慷慨陈词、大胆直言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区分不同的成语和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避免不当使用。
钳口挢舌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钳口挢舌”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提供了相关例句。该成语形容因恐惧、惊讶或羞愧而不敢开口说话的情况。文章还指出了在不当场合或语境中误用该成语的可能性和与其他词语混淆使用的注意事项。
钳口结舌是什么意思
钳口结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qián kǒu jié shé。这个成语形容人因为恐惧、紧张或其他原因而不敢说话,嘴巴像被钳子夹住一样无法开口。其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刑罚,即用钳子夹住犯人的嘴巴使其无法说话。此外,这个成语也可能与某些特定的历史事件或故事有关。近义词包括缄口不言、沉默寡言等,反义词则包括口若悬河、直言不讳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恰当的场合,避免与其他词语混用,并正确理解其含义,避免误解为字面意思。
金舌蔽口
文章介绍了成语“金舌蔽口”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与其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形容人的言辞被限制,无法或不敢表达。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以说明其用法,并指出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的场合和与“沉默”的区别。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铲迹销声
铲迹销声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ǎn jì xiāo shēng。这个成语的含义是隐藏自己的行踪和声音,不为人所知,形容人或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留痕迹。它的典故源自于古代隐士的生活。此外,这个成语也可以与某些历史事件或文化传统相联系。它的近义词包括销声匿迹、隐姓埋名等,反义词则是声名显赫、广为人知等。在日常使用中,需要注意避免将其用作形容词修饰名词,或是与其他表示隐藏或消失的词语混用。正确的用法应该是针对那些真正消失得无影无踪的人或事物使用这个成语。
避重就轻
“避重就轻”是一个成语,意为避开繁重的责任或困难问题,选择轻松的或容易的。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或责任时选择逃避或回避的态度。其典故源于古代官员处理政务时的推卸行为。该成语的近义词有推诿塞责、敷衍塞责、避难就易等,反义词包括勇担重任、实事求是、迎难而上等。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正确使用该成语,勇于面对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避免错误地回避责任或问题。
敢怒而不敢言
敢怒而不敢言的读音为gǎn nù ér bù gǎn yán。这个成语形容人们面对不公或不满时,内心充满愤怒却不敢表达。其典故源于古代社会等级森严,人们面对权贵时的无奈。近义词包括忍气吞声、怒而不发等。反义词为直言不讳、直抒胸臆等。在公司、家庭、社会等场景中,人们可能因各种原因而敢怒而不敢言。错误用法是误解或滥用该成语,应正确用于面对重大不公或严重问题时的内心矛盾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