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持干戈

倒持干戈:成语解析与运用

读音

dào chí gān gē

含义

  • 倒持:倒着拿,握持方式错误。
  • 干戈:古代兵器,泛指武器或武力。
    整体含义:比喻将武器或权力交给他人,使自己处于被动或危险的境地。

典故

  1.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评价项羽时提到“倒持干戈,授人以柄”,指项羽不擅用人,导致优势尽失。
  2. 《汉书·梅福传》
    梅福谏言汉成帝,以“倒持太阿”(太阿为宝剑名)比喻权力外放的危险性。

近义词

  1. 授人以柄:主动将把柄交给他人,与“倒持干戈”意义相近。
  2. 自毁长城:比喻自己削弱防御力量,导致失败。
  3. 引狼入室:主动引入危险,结果反受其害。

反义词

  1. 大权独揽:牢牢掌握权力,避免被动。
  2. 防微杜渐:提前防范风险,避免失控。
  3. 未雨绸缪:事先做好准备,防止危机。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他把玩具交给爱捣乱的同学,简直是倒持干戈。
  2. 小学高年级

    • 班长把管理权交给不负责的人,就像倒持干戈。
  3. 初中

    • 公司核心技术泄露给竞争对手,无异于倒持干戈。
  4. 高中

    • 君主轻信奸臣,倒持干戈,最终亡国。
  5. 大学及以上

    • 国际谈判中让步过多,可能形成倒持干戈的局面。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主动攻击”

    • ❌ “他倒持干戈,率先发起进攻。”(正确应为“持戈冲锋”)
  2. 混淆近义词

    • ❌ “他倒持干戈,引咎辞职。”(应为“授人以柄”)
  3. 字面化理解

    • ❌ “士兵倒着拿武器训练。”(成语仅用于比喻,非实际动作)

总结:该成语强调因错误决策导致被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字面化或逻辑矛盾。

倒持干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倒戢干戈

“倒戢干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lì gān gē。其含义是把武器收起来,比喻停止武力行动或消除战争状态,表达追求和平与安定的愿景。该成语来源于《史记·五帝本纪》,在文献中常用来描述国家间或社会内部的和平安定。其近义词包括“偃武修文”、“止戈为武”等,反义词有“兵戎相见”等。在用法上,“倒戢干戈”不应被误用为对轻微争执或冲突的描述,而应专指严重的战争状态或冲突结束的情景。同时,该成语也不应被用于轻视战争或表示不切实际的和平幻想。在例句中,可以表达期待世界各国能够共同追求和平与繁荣的愿望。

倒置干戈

倒置干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zhì gān gē。它表示停止战斗或不再使用武力,意味着局势的缓和或冲突转变为和平状态。典故源于古代战争,将武器倒置成为和平的象征。这个成语还有其他近义词如偃旗息鼓、休兵罢战等,反义词为兵戎相见等。在国际局势紧张或冲突解决等场合,常用倒置干戈来形容和平实现的局面。但需注意,该成语常被误用,需准确理解其适用范围和语境。

干戈载戢

“干戈载戢”是一个成语,拼音为gān gē zǎi jí,表示停战或和平的状态。该成语源自古代战争后收起武器的行为,代表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干戈载戢的典故源于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偃武修文、息兵罢战、止戈散马等。反义词包括兵戎相接、战火纷飞、刀兵相见等。在和平时期,应该珍惜干戈载戢的时光,努力发展经济和文化。同时,需要注意该成语的正确用法,避免误用。

汉字"干"的拼音、笔顺和10种常见用法解析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干”的详细解析,包括其部首、笔顺、含义等。文中提到,“干”的部首是干部,事物的主要或重要部分。具体含义包括:表示盾牌、姓氏等。此外,“干”还可以表示做某事、有能力、担任某种职位等。在文章中,“干”的不同含义和用法都有详细的解释和例句。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干”的其他词性,如形容词、动词等,并给出了相应的例句。总之,“干”是一个多义词,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

5个关键点掌握"戈"字正确读音与古代兵器文化内涵

本文介绍了“戈”的字义、拼音、部首和笔顺等信息。戈是一种古代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也可以作为姓氏。文章详细解析了戈作为兵器的形态、功能和使用场景,以及其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戈在文化和历史中的意义,如干戈指代战争,偃武息戈表示停止战争等。

倒持泰阿

“倒持泰阿”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chí tài ā,含义是颠倒错乱,把重要的东西或权力颠倒错用。其来源于春秋时期吴国干将铸剑的故事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描述。此外,该成语还有近义词如颠三倒四、弄巧成拙等,反义词如井然有序、正本清源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成语的贬义色彩,不要在非贬义的语境中使用,同时也需避免用于描述无意的错误或疏忽大意的情况。该成语常用来形容做事颠倒错乱、逻辑混乱的现象。

倒持手板

“倒持手板”是一个源自古代官场文化的成语,含义为颠倒错乱、上下颠倒、本末倒置等,形容做事不合常规、颠倒黑白、违背常规的行为。该成语的典故与古代官员使用手板有关,认为将手板倒拿是对官场规矩的蔑视。文章同时介绍了其近义词和反义词,以及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方法和错误用法场景。

授人以柄是什么意思

授人以柄的读音拼音:shòu rén yǐ bǐng标注拼音为:ㄕㄡˋ ㄖㄣˊ ㄧˇ ㄅㄧㄥˇ。授人以柄的含义“授人以柄”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把器械、权力等交到别人手里,给予别人以把柄或机会,容易让别人抓住自己的弱点或把柄,进而使自己处于被动或危险的境地。授人以柄的典故这个成语出自于《左传·昭公十三年》,当时晋国大夫赵简子与齐国大夫田常进行了一场战争,赵简子被田常打败后,将一把宝剑交给了田常的部将庆封,并说:“吾子必以此剑自爱,勿失其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庆封要好好保管这把剑,不要失去它的柄。后来,“授人以柄”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将权力或机会轻易地交给他人,容易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此外,还有其

倒持太阿

倒持太阿是一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兵器太阿剑。它形容一个人掌握巨大的权柄或力量,但未能妥善使用,可能引发危险或灾难。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物》。倒持太阿的近义词包括权柄滥用、玩火自焚等。反义词为权衡得当、审慎行事。在政治、管理等领域,倒持太阿地处理问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错误用法包括将权力视为私产随意滥用,以及处理问题缺乏深思熟虑和全面考虑。因此,必须谨慎使用权力,避免倒持太阿。

授柄于人是什么意思

授柄于人的读音读音:shòu bǐng yú rén拼音:Shòu Bǐng Yú Rén授柄于人的含义“授柄于人”这个成语指的是将权力或机会等主动交给别人,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中,“授”表示给予,“柄”指的是权力或机会的象征,“于人”则表示对某人的给予。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表示主动放弃优势或权力,容易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授柄于人的典故“授柄于人”的典故源于古代的军事战争。在古代战争中,军队的指挥权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方将指挥权交给对方,就相当于将胜负的主动权交给了对方,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因此,“授柄于人”这个成语就逐渐形成了,用来形容主动放弃优势或权力,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