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持太阿
读音
dào chí tài ē
含义
- 倒持:倒着拿,握持方向相反。
- 太阿:古代名剑,相传为春秋时期欧冶子所铸,象征权柄或利器。
整体含义:比喻将权柄、利器交给他人,反受其害。形容因处置不当而使自己陷入被动或危险境地。
典故
- 《汉书·梅福传》:
汉代梅福上书谏言,以“倒持太阿,授楚其柄”比喻君王放任权臣专权,最终导致祸患。 - 《晋书·陶侃传》:
东晋名将陶侃批评部下轻敌时说道:“奈何倒持太阿,授人以柄?”警示兵权不可轻易旁落。 - 《资治通鉴》:
唐太宗曾引用此典告诫群臣:“治国若倒持太阿,必伤己手。”
近义词
- 授人以柄:主动将把柄交给他人,与“倒持太阿”意义相近。
- 自贻伊戚:自己招致祸患,强调后果相似。
- 引狼入室:比喻主动招来坏人,导致灾祸。
反义词
- 大权独揽:牢牢掌握权力,与“倒持太阿”相反。
- 防微杜渐:提前防范,避免被动局面。
- 未雨绸缪:事先做好准备,不使权柄失控。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哥哥把玩具枪交给弟弟,结果弟弟乱打人,真是倒持太阿!
- 妈妈说我随便把密码告诉别人,就像倒持太阿一样危险。
-
小学高年级:
- 班长把班级管理权交给调皮的同学,简直是倒持太阿。
- 国王轻信奸臣,倒持太阿,最终国家衰败。
-
初中:
- 公司老板过度放权,倒持太阿,导致部门混乱。
- 历史上许多君主因倒持太阿而失去江山。
-
高中及以上:
- 在网络安全中,随意共享管理员权限无异于倒持太阿。
- 外交政策上软弱退让,实为倒持太阿之举。
错误用法
-
误用为“主动放弃”:
- ❌“他辞职是倒持太阿。”(错误,需强调“被动受害”的结果。)
-
混淆对象:
- ❌“倒持太阿形容学习不努力。”(完全无关,应指权柄或利器处置不当。)
-
场景错配:
- ❌“下雨没带伞,真是倒持太阿。”(非权柄或利器相关,属用词不当。)
-
褒义误用:
- ❌“他慷慨让位,倒持太阿。”(贬义成语,不能用于褒扬。)
注意:使用时需紧扣“权柄/利器处置不当”和“反受其害”两层含义,避免泛化或偏离主题。
你可能感兴趣
太阿倒持是什么意思
太阿倒持的读音太阿倒持的读音为:tài ā dào chí,其中“太阿”是古代的宝剑名,也指代一种象征权力的物品,“倒持”则是倒拿着的意思。太阿倒持的含义“太阿倒持”的字面意思是将宝剑倒拿着拿着,引申为将权力和利器交给没有能力或不值得信赖的人,是一种危险的行为。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组织在权力、地位等重要方面处于危险境地,容易受到攻击或产生不良后果。太阿倒持的典故“太阿倒持”的典故源于古代的传说。相传,太阿剑是古代的宝剑之一,象征着权力和力量。然而,如果将太阿剑倒持,就会失去其原有的威力和保护作用,反而会招来灾难和危险。这个典故常被用来警示人们不要轻易将重要的权力和责任交给不可靠的人或组织。太阿
倒持手板
“倒持手板”是一个源自古代官场文化的成语,含义为颠倒错乱、上下颠倒、本末倒置等,形容做事不合常规、颠倒黑白、违背常规的行为。该成语的典故与古代官员使用手板有关,认为将手板倒拿是对官场规矩的蔑视。文章同时介绍了其近义词和反义词,以及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方法和错误用法场景。
倒持干戈
倒持干戈是一个成语,拼音为dào chí gān gē。它的含义是形容人或组织在处理问题时采取了一种极端错误或危险的方式,可能引发冲突或灾难。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的典故。倒持干戈的近义词包括颠倒乾坤、反其道而行之等,反义词则是顺理成章、井然有序等。文章还介绍了该成语的使用语境和注意事项,提醒读者避免在非正式场合或与他人交流时使用过于生硬或夸张的语气,确保在写作或演讲中准确使用这个成语。
授柄于人是什么意思
授柄于人的读音读音:shòu bǐng yú rén拼音:Shòu Bǐng Yú Rén授柄于人的含义“授柄于人”这个成语指的是将权力或机会等主动交给别人,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中,“授”表示给予,“柄”指的是权力或机会的象征,“于人”则表示对某人的给予。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表示主动放弃优势或权力,容易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授柄于人的典故“授柄于人”的典故源于古代的军事战争。在古代战争中,军队的指挥权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方将指挥权交给对方,就相当于将胜负的主动权交给了对方,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因此,“授柄于人”这个成语就逐渐形成了,用来形容主动放弃优势或权力,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乘险抵巇
乘险抵巇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éng xiǎn dǐ xī。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冒着危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形容面对艰难险阻时不畏艰险的精神。乘险抵巇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和探险故事。这个成语的近义词包括勇往直前、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等,反义词包括畏缩不前、半途而废、退避三舍等。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需要注意避免将乘险抵巇这个成语用错场合或用错对象。正确的使用方法应该是根据具体的语境和情境来选择是否使用这个成语。
坐而待旦是什么意思
坐而待旦的读音坐而待旦的读音为:zuò ér dài dàn。坐而待旦的含义坐而待旦的字面含义是坐着等待天亮。旦,指天明、日出之时。整体而言,该成语形容的是一种不急不躁、静待时机的心态,或者形容做事不积极、被动等待的情景。坐而待旦的典故“坐而待旦”这一成语源于古代的典籍《孟子·离娄上》。原句为“孟子曰:‘有为者,譬如伐木,初则伐焉,非也,继而伐焉,然后得也。今坐而待旦,则何益之有?’”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作为的人就像伐木一样,不能一开始就坐在那里等待木头自己掉下来,而是要积极行动,才能取得成功。如果只是坐等天明,那么又有什么益处呢?此外,历史上还有许多与“坐而待旦”类似的典故,如战国时期楚国大夫
齿牙为猾
本文介绍了成语“齿牙为猾”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喜欢搬弄口舌、挑拨离间的人。文章还提供了该成语的例句以及错误用法的示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引火烧身是什么意思
引火烧身的读音读音:yǐn huǒ shāo shēn拼音注音:yǐn/huǒ/shāo/shēn引火烧身的含义含义:指主动去招惹危险或灾祸,自取灭亡。比喻主动地接近危险或灾难,或者主动去承担风险,导致自己陷入困境或遭受损失。详细解释:该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组织明知有危险或不利后果,却仍然主动去冒险或承担责任,最终导致自己受到伤害或损失。这种行为往往带有一定的勇气或冒险精神,但往往也带有不理智或冲动的成分。引火烧身的典故典故: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据说,在古代,有一个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敢,故意点燃了身上的火把,然后冲向敌人的阵营。这种行为被认为是非常危险和鲁莽的,因此后来就形成了“引
出夷入险
“出夷入险”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ū yí rù xiǎn,意指从安全之地进入险境,经历艰难险阻。典故源自《左传》中的晋楚之战及古代商旅的艰难行程。该成语常用来比喻经历困难重重的环境或冒险经历。其近义词包括艰难困苦、历尽艰险等,反义词为一帆风顺。使用时应确保语境符合成语的原本含义,不应在日常小困难或平静环境中使用。该成语体现了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使用时需确保与上下文相符,表达出相应的艰难和挑战意味。
招是惹非是什么意思
招是惹非的读音招是惹非的读音为zhāo shì yǐn fēi。招是惹非的含义“招是惹非”是一个成语,它用来形容因为言行不当而引起麻烦或招致是非。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警告人们要小心言行,避免因言语或行为不当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争端。招是惹非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因为一些微小的言行而引起不必要的争端和麻烦。这些争端和麻烦往往是由于言语不当或行为不慎所引起的。因此,“招是惹非”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这种因为言行不当而引起麻烦的情况。招是惹非的来源出处该成语来源于古代文献,如《左传》、《史记》等,但具体出处并不明确。招是惹非的近义词惹事生非招灾揽祸兴风作浪搬弄是非招是惹非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