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国安民:守护家国的崇高使命
读音
bǎo guó ān mín
含义
“保国安民”由四个字组成:
- 保:保护、守卫。
- 国:国家、疆土。
- 安:安定、安抚。
- 民:百姓、人民。
整体含义是指保卫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强调对国家与民众的双重责任,常用于形容忠诚的将领、官员或政策。
典故
- 《汉书·晁错传》
晁错曾上书汉文帝,提出“守边备塞,劝农立本”的策略,强调“保国安民”需依靠强兵与富民相结合。 - 《三国演义》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一生北伐中原、稳定蜀汉,正是“保国安民”的典范。 - 《明史·戚继光传》
抗倭名将戚继光训练戚家军,荡平东南沿海倭患,被赞为“保国安民之良将”。
近义词
- 护国佑民——护卫国家,庇佑百姓。
- 安邦定国——使国家安定稳固。
- 济世安民——匡救时世,使民众安乐。
反义词
- 祸国殃民——损害国家,残害百姓。
- 卖国求荣——出卖国家利益换取个人富贵。
- 鱼肉乡里——欺压百姓,横行霸道。
例句
小学阶段:
- 解放军叔叔们保国安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那些保国安民的英雄。
中学阶段:
- 岳飞精忠报国,一生践行保国安民的信念。
- 政府推行惠民政策,体现了保国安民的宗旨。
高中及以上:
- 古代清官海瑞刚正不阿,以保国安民为己任。
- 在疫情中,医护人员和科研工作者保国安民,功不可没。
文学化表达: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唯有保国安民,方能换得山河无恙。
- 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安宁,都凝结着保国安民者的血汗。
错误用法
- 滥用对象:
❌ “我家狗狗每天看门,真是保国安民!”
(动物或无关行为不能使用该成语。) - 贬义误用:
❌ “他贪污受贿,居然还说自己保国安民。”
(成语本身为褒义,不可用于讽刺伪善。) - 缩小范围:
❌ “老师批改作业到深夜,真是保国安民。”
(成语强调国家与民众层面,日常小事不适用。)
“保国安民”不仅是成语,更是一种精神传承。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以此为己任,铸就了民族的脊梁。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国家安定的诗词
本文提供了五篇关于描写国家安定的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包含了许多不重复的、描写国家安定的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观、人情世故以及生活细节的描写,传递出对国家安定生活的赞美与祝福。文章中的诗词涉及了多位古代诗人,如李煜、杜甫、白居易、王之涣、苏轼等,他们通过诗词表达了对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向往和祝福。同时,这些诗词也生动地描绘了国家安定繁荣的景象,展现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关于国破古诗词
关于国破古诗词(第1篇)关于国破古诗词的探析自古以来,古诗词便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明珠,其中不乏描绘国家兴衰、社会变迁的篇章。以下将围绕“国破”这一主题,列举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春望》作者: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解析:杜甫的《春望》描绘了国家动荡后的景象。首句“国破山河在”即以鲜明的画面展示出国土沦陷、满目疮痍的悲惨现状,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述反衬出人事的凋零和世态的苍凉。接着“城春草木深”更以荒芜之景来揭示战乱带来的灾难。整首诗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深深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二、《登高》作者:杜牧(唐代)九日
关于国的古诗词
关于国的古诗词(第1篇)关于国的古诗词一、诗经·周南·关关雎鸠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解析:这是中国古代最古老、最早的国风之首。其中虽有歌颂男女相处的诗句,但在宏观视角中亦反映了古人对于家国情怀的朴素情感。诗中虽未明言国家之事,但透过民众生活的和谐美好,可见古人对国家的期望与憧憬。二、唐诗·杜甫·春望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杜甫 朝代:唐朝解析:此诗以杜甫亲身经历的安史之乱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战乱时期的忧愁和伤感。其中“国破山河在”一句,道出了诗人对国家破碎山河犹存的无奈与悲
安国富民
安国富民的读音为ān guó fù mín,意为通过安定国家和发展经济来使人民富裕,为褒义词。其源于古代中国政治家的治国理念和历史事件,强调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近义词有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等,反义词有动荡不安、民生凋敝等。在政府的政策、领导人的施政方针等场合中常用,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注意避免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用于不当场合或搭配不当的词语,应尊重其庄重和正式的语境。
成语病国殃民
本文介绍了成语“病国殃民”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注意事项。该成语用于形容某些行为或政策对国家或人民造成危害或损害,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文章还列举了一些与“病国殃民”相关的例句,说明了该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在运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区分“病国”与“害己”,避免滥用,并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把握。
本固邦宁
本文介绍了成语“本固邦宁”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以及其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强调国家稳定的基础性作用,只有基础稳固,国家才能安定。它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用于赞美文王治国的诗歌。文章还提到了本固邦宁的例句以及错误用法。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应正确运用该成语,避免滥用或误用。
蠹国殃民
本文介绍了成语“蠹国殃民”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多个例句。该成语用来形容对国家造成危害、给人民带来灾难的人或事物,其典故源于古代贪官污吏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危害。同时,文章也指出了该成语的正确用法和误用情况。
定国安邦
本文介绍了成语“定国安邦”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提供了多个例句。该成语意为安定国家和维护社会秩序,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典故。政治家和将领为实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而努力使用此成语。其错误用法是将其用于形容个人行为或小事,或随意作为口头禅使用。希望本文的介绍对读者有所帮助。
蠹国害民
本文介绍了成语"蠹国害民"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多个例句以更好地理解其用法。重点强调了该成语的严重性和准确性,提醒使用者避免将其用于轻微负面影响或个人行为的描述,并避免与其他词语混淆使用。
抚绥万方
抚绥万方的读音为fǔ suí wàn fāng,意指安抚、安定天下各方,反映统治者对百姓的安抚和治理。源自《尚书·大禹谟》,常形容政治家或领袖具有高超治国能力。其近义词有安抚四方、绥靖天下等,反义词为动乱不安、民不聊生等。在合适语境下使用,可以准确表达领导者的治国智慧和安定天下的决心。不当使用可能导致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