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毛反裘
读音
ài máo fǎn qiú
含义
- 爱:珍视、重视。
- 毛:皮毛,这里指裘衣的毛面。
- 反:翻转、颠倒。
- 裘:皮衣,古代多用动物皮毛制成。
整体含义:字面意思是因爱惜裘衣的毛面而将衣服反穿,使毛面朝内,皮面朝外。比喻因过分注重细节或次要部分,反而损害了整体或主要部分,形容做事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典故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叔向批评鲁国使者季孙宿过于注重礼仪细节,却忽视国家大政,说:“吾闻之:‘爱毛反裘,而不知其里之尽也。’”意思是季孙宿像反穿皮衣一样,只顾表面,却忽略了根本。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记载魏文侯出游时,见路人反穿皮衣,问其缘由,路人回答:“臣爱其毛。”魏文侯感叹:“此非知裘者也。”意指此人不懂皮衣的真正价值在于保暖,而非皮毛的美观。 - 汉代刘向《新序·杂事》:
提到类似故事,强调“爱毛反裘”是舍本逐末的行为。
近义词
-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和次要的东西弄颠倒了。
- 舍本逐末:放弃根本,追求枝节。
- 因小失大:因贪图小利而损失大的利益。
- 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反义词
- 主次分明:能清楚区分重要与次要。
- 提纲挈领:抓住关键,把握全局。
- 轻重缓急:能合理区分事情的紧急程度。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他为了不让新书包弄脏,反着背,真是爱毛反裘。
- 妈妈说我吃饭时只顾挑好看的菜,是爱毛反裘。
-
小学高年级:
- 为了省几块钱买劣质文具,结果总是坏,真是爱毛反裘。
- 他怕弄脏鞋子,下雨天光脚走路,简直是爱毛反裘。
-
初中:
- 公司为了节省成本,裁掉核心技术人员,结果项目失败,真是爱毛反裘。
- 过度追求考试成绩,忽视学习方法,就是爱毛反裘。
-
高中:
- 政府为了短期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无疑是爱毛反裘。
- 他为了维护面子,拒绝承认错误,最终失去朋友,可谓爱毛反裘。
-
大学及以上:
- 企业过度营销却忽视产品质量,最终失去市场,这是典型的爱毛反裘。
- 学术界追逐论文数量而忽视研究价值,无异于爱毛反裘。
错误用法
-
误用为“珍惜物品”:
- ❌ 他爱毛反裘,把新衣服保存得很好。(正确应为“他非常爱惜新衣服。”)
- ❌ 她爱毛反裘,从不乱花钱。(正确应为“她勤俭节约。”)
-
误用为“反向思维”:
- ❌ 这个方案爱毛反裘,从结果倒推过程。(正确应为“这个方案采用了逆向思维。”)
-
误用为“标新立异”:
- ❌ 他的穿搭总是爱毛反裘,与众不同。(正确应为“他的穿搭总是特立独行。”)
-
误用为“因噎废食”:
- ❌ 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真是爱毛反裘。(正确应为“因噎废食”。)
注意:“爱毛反裘”强调因小失大、本末倒置,而非单纯的爱惜或反向行为,使用时需结合语境。
你可能感兴趣
反裘伤皮
反裘伤皮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ǎn qiú shāng pí。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比喻做事情不按正确的方式去做,反而以错误的方式行事,导致损失或不良后果。其典故源于古代的《战国策》和《淮南子·主术训》。反裘伤皮的近义词包括逆施倒行、背道而驰等,反义词则包括顺理成章、实事求是等。该成语可以通过例句来具体运用,但要注意语境和用法的正确性,避免误用。
反裘负刍
本文介绍了成语“反裘负刍”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提供了多个例句。该成语比喻颠倒次序,本末倒置,指做事违背常理,颠倒了事物的先后次序。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的合理性。
吉光片裘
本文介绍了成语“吉光片裘”的读音、含义、典故传说、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源自古代传说,形容珍贵的东西极其稀少。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准确使用。该成语可用于形容极其珍贵、稀有的物品或人,如艺术品、古籍、传家宝等。
反裘负薪
本文介绍了成语“反裘负薪”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指做事方法、次序错误,事与愿违,常用来形容处理事情顺序或方式颠倒,结果反而会事倍功半或事与愿违。其来源于《庄子·让王》中的故事。文章还指出了在日常生活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
撑岸就船
“撑岸就船”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ēng àn jiù chuán,意思是比喻勉强凑合,将就适应。原意是形容船只很大,但可以撑到岸边去适应环境,现常用来形容在困难条件下人们能够适应并完成任务的精神。这个成语的典故与古代航运中克服困难有关。其近义词有因势利导、顺水推舟、随遇而安等。反义词包括一成不变、逆流而上、自暴自弃等。文章提供了多个撑岸就船的例句,并指出错误用法示例,如使用不当的场合和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
去本就末是什么意思
去本就末是一个贬义成语,读音为qù běn jiù mò,含义是忽视或舍弃事物的主要部分,只关注次要细节。该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常用来形容做事舍本逐末,不重视基本方面而只关注表面。近义词包括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等,反义词为追本溯源、抓住根本等。在使用去本就末时需注意其贬义性质,避免与追根究底等近义词混淆。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去本就末的正确用法和错误用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倒裳索领
成语“倒裳索领”的读音为dào cháng suǒ lǐng,意味着将衣服颠倒过来寻找衣领,常用来形容慌乱或颠倒错乱的情况。其典故源自《诗经·齐风·子之清扬》中的描述以及古代个人的慌乱经历。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颠三倒四、慌乱无章和乱七八糟,反义词则是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秩序井然。在日常使用中,需注意避免与其他含义相近但不准确的词语混淆,如颠三倒四和手忙脚乱等。文章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本末倒置
本末倒置是一个成语,拼音是běn mò dào zhì,意指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弄颠倒了,颠倒了事物的先后顺序或主次关系。本末倒置源自《诗经》中的典故,强调先建立根本的道德原则,再去处理具体事情。文章还介绍了本末倒置的典故、近义词、反义词、错误用法场景等。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避免出现本末倒置的错误用法情况。
得不补失
“得不补失”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é bù bǔ shī,意味着在得到某些东西的同时,并没有失去更多或更大的损失。这个成语用于形容在权衡得失时,虽然有所得,但所失的并不足以抵消所得的,总体上还是值得的。其典故源于古代人们面对选择和决策时权衡利弊的实践。这个成语也常被用于描述交易、谈判、决策等方面的得失情况。其近义词有“得不偿失”、“权衡利弊”等,反义词包括“大亏特亏”、“一无所获”等。在运用时,需避免将其与“只顾眼前”混淆,以及不当用于微不足道的得与失之间。通过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在决策中权衡得失的重要性。
抱薪救火
抱薪救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ào xīn jiù huǒ。其含义指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反而使灾祸扩大。典故源于古代一人用抱柴草救火的行为,反而使火势更猛。近义词如饮鸩止渴、舍本逐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反义词如防患未然、治标治本、顺水推舟、知己知彼。使用该成语的例子描述了错误地尝试用增加工作、投入或人手来解决问题,反而使情况恶化。抱薪救火的错误用法是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应该寻找根本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