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鸿遍野
读音
āi hóng biàn yě
含义
- 哀:悲伤、哀伤。
- 鸿:大雁,这里指流离失所的百姓。
- 遍:到处、广泛。
- 野:原野、荒野。
整体含义:形容因天灾人祸,百姓流离失所、痛苦不堪的景象,比喻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悲惨状况。
典故
-
《诗经·小雅·鸿雁》
- 原文:“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 解释:大雁在天空中哀鸣,比喻百姓流离失所、痛苦呻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 记载了春秋时期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的情景,后人用“哀鸿遍野”形容类似的社会惨状。
-
《史记·平准书》
- 描述了汉武帝时期连年征战,百姓困苦不堪的景象,与“哀鸿遍野”的意境相似。
近义词
- 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困苦,无法生存。
- 生灵涂炭:百姓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
- 饿殍遍野:饿死的人遍布荒野,形容饥荒惨状。
- 十室九空:十户人家九户空,形容百姓逃亡或死亡的惨状。
反义词
- 国泰民安: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 安居乐业:百姓生活安定,工作愉快。
- 丰衣足食:衣食充足,生活富足。
- 歌舞升平:社会安定,百姓欢乐。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战争过后,哀鸿遍野,许多人失去了家园。
- 地震后,哀鸿遍野,救援队赶紧去帮助灾民。
-
小学高年级:
- 古代战乱时期,哀鸿遍野,百姓生活十分艰难。
- 洪水过后,哀鸿遍野,政府组织救灾工作。
-
初中:
- 历史上许多朝代更替时,哀鸿遍野,百姓苦不堪言。
- 饥荒年代,哀鸿遍野,饿死的人不计其数。
-
高中:
- 在封建社会的动荡时期,哀鸿遍野是常见的景象。
- 战争带来的不仅是死亡,更是哀鸿遍野的凄凉。
-
大学及以上:
- 古代社会每逢天灾人祸,往往哀鸿遍野,统治者若不及时赈灾,极易引发民变。
-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哀鸿遍野的记载往往伴随着王朝的衰落。
错误用法
-
错误场景:形容个人情绪低落。
- 例句:他考试没考好,哀鸿遍野。(错误,成语用于形容社会惨状,而非个人情绪。)
-
错误场景:形容自然风景凄凉。
- 例句:秋天的落叶让公园显得哀鸿遍野。(错误,成语不用于描写自然景色。)
-
错误场景:形容市场竞争激烈。
- 例句:今年行业不景气,哀鸿遍野。(错误,成语不适用于经济或商业领域。)
-
错误场景:形容家庭矛盾。
- 例句:他们家吵架后,哀鸿遍野。(错误,成语不适用于家庭内部问题。)
-
错误场景:形容体育比赛失利。
- 例句:我们队输了比赛,哀鸿遍野。(错误,成语不适用于比赛或竞技场景。)
你可能感兴趣
饿殍枕藉
“饿殍枕藉”是一个成语,形容饿死的人极多,尸体堆叠的景象。源自古代文献记载,常用来形容极度饥荒或灾难的严重程度。该成语的典故源自《左传》等古代文献。其近义词包括“饿殍遍野”、“饿莩遍野”等,反义词有“丰衣足食”、“人丁兴旺”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其特定的使用环境和含义,避免滥用或误解。错误场景包括滥用成语和误用成语含义。
道殣相望
"道殣相望"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jiàn xiāng wàng",用来描述由于战争、灾荒等导致的百姓流离失所、饿死或病死的悲惨景象。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灾荒时期。它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古代文献,常用于形容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极度困苦的情况。该成语的近义词有"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安居乐业"、"太平盛世"等。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以免引起误解或不当联想。
描写五胡乱华的诗词
五胡乱华是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上述提供的诗词深刻描绘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战争和人民的苦难。根据提供的诗词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五胡乱华时期的古诗词描绘了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百姓苦难的场景。诗人通过描述战火连天、胡骑争驰、血染山河等情景,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百姓的同情。同时,这些诗词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谴责,透露出对历史的见证和记录。这些古诗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对那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哀鸿遍地
哀鸿遍地是一个成语,用来描述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和生活困苦的情境。该成语最早出自《汉书·食货志》,后来逐渐在文献中出现。其含义是到处都是悲惨的景象,形容社会苦难深重。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小雅·鸿雁》篇,描述的是因饥荒战乱而四处流浪的人们。常见近义词包括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安居乐业、太平盛世等。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描述风景优美或和平安定的景象,或轻描淡写地描述不太严重的困境或问题。
道殣相枕
道殣相枕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ào jiàn xiāng zhěn,用来描述因灾荒、战乱等社会动荡时期,人民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社会秩序极度混乱的惨状。该成语最早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描述了秦朝末年社会动荡的情形。道殣相枕的近义词有饿殍遍野、饿殍枕藉等,反义词则是安居乐业、繁荣昌盛等。运用道殣相枕成语时需注意避免滥用、误用语境、搭配不当及轻描淡写等错误用法。文章中对道殣相枕的解释和示例详细阐述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悲声载道
“悲声载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ēi shēng zài dào,用来形容悲伤的哭声充满了道路,表示人们的悲痛情绪非常强烈。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学作品,用于描述灾难或不幸后人们发出的悲痛哭声。它常常与“哀鸿遍野”、“哭天抹泪”等词语互为近义词,形容极度悲伤的场景。而反义词如“欢声笑语”则形容欢乐的氛围。文章提供了关于“悲声载道”的典故、含义、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同时指出,该成语不应随意用于描述一般的不愉快或消极情绪场景,且不能用于描述非人类事物。
赭衣塞路是什么意思
赭衣塞路的读音赭衣塞路的读音是zhě yī sài lù。赭衣塞路的含义赭衣塞路,字面意思为穿着赭色衣服的人(古代犯人穿的服装)堵塞了道路。形容囚犯众多,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赭衣塞路的典故典故一:出自《汉书·王莽传》。王莽篡汉后,实行暴政,百姓苦不堪言,许多人因犯罪被判为赭衣(即穿赭色衣服),路上行人稀少,赭衣塞路,形容当时社会混乱不堪的景象。典故二:也见于《后汉书·刘盆子传》。在王莽末年,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因犯罪被判为赭衣的人很多,路上行走困难,也出现了赭衣塞路的情景。赭衣塞路的近义词民不聊生哀鸿遍野饿殍满道涂炭生灵赭衣塞路的反义词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太平盛世赭衣塞路的例句战乱时期,赭衣塞
黎庶涂炭
黎庶涂炭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í shù tú tàn,用来描述百姓生活困苦、遭受灾难的状态。其源于古代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时期,百姓因战争、灾害等原因生活困苦。该成语的近义词有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等,反义词则为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等。运用时需避免轻微困境的轻描淡写,以及与类似含义成语的混淆。该成语在正式场合或严肃语境中需谨慎使用,以体现其庄重性。
白骨露野
“白骨露野”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bái gǔ lù yě,用于形容战争或灾难后尸骨暴露在野外的凄惨景象。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灾难的悲惨景象,表达了对战争和灾难的悲痛和愤怒。其近义词包括尸横遍野、饿殍遍野等,反义词为安居乐业和太平盛世。使用这个成语时需注意语境,避免在描述非战争或灾难的凄凉景象、非极度悲惨或残酷的情境以及与不相关词语搭配使用。该成语体现了对战争和灾难造成的悲惨景象的深刻描绘。
安生乐业
“安生乐业”是一个成语,指人民生活安定、工作愉快的社会状态。其源于古代中国,反映了人们对稳定和平生活的向往。该成语的典故源于《汉书·货殖传》,描述了古代社会动荡后人民渴望安定生活的情况。此外,“安生乐业”还有多个典故和出处。近义词如“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等,都表达了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反义词如“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等,则描绘了社会的不安定状态。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或滥用,确保其在描述人民生活状态的语境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