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我杯羹
读音
fēn wǒ bēi gēng
含义
- 分:分享,分配。
- 我: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
- 杯:杯子,此处指盛食物的器皿。
- 羹:古代指用肉或菜煮成的浓汤,泛指食物。
整体含义:字面意思是“分给我一杯羹”,比喻在利益分配时要求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或指在困境中仍坚持争取权益。
典故
- 《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相争时,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威胁要烹煮他。刘邦回应:“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意思是:“我和项羽曾结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他,请分我一杯汤。”刘邦以此表明自己不会被威胁动摇。 - 后世演变:
成语逐渐演变为形容在利益分配时坚持自己的份额,或表达在困境中仍不放弃争取权益的态度。
近义词
- 分一杯羹:与“分我杯羹”几乎同义,强调在利益分配中争取自己的部分。
- 据理力争:依据道理尽力争取,常用于维护权益的场景。
- 当仁不让:面对应得之事,不主动退让。
- 寸土必争:形容在利益或权利上丝毫不让步。
反义词
- 拱手相让:主动将利益或权利让给别人。
- 退避三舍:主动退让,不与争夺。
- 忍气吞声:忍受委屈,不敢争取。
- 逆来顺受:对不公平待遇默默接受。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弟弟抢走了我的玩具,我大声说:“这是我的,分我杯羹!”
- 妈妈分蛋糕时,我提醒她:“别忘了分我杯羹哦!”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小组合作时,我主动提出:“功劳是大家的,应该分我杯羹。”
- 班级比赛获奖后,班长说:“奖金要公平分配,每人分我杯羹。”
-
初中:
- 公司年终分红时,员工们要求:“我们辛苦一年,必须分我杯羹。”
- 谈判桌上,代表坚定地说:“合作可以,但利润要分我杯羹。”
-
高中及以上:
- 在商业竞争中,小企业也希望能分我杯羹,不被巨头垄断。
- 遗产分配时,他据理力争:“法律上我有权分我杯羹。”
-
文学化表达:
- 乱世之中,豪强割据,弱者亦求分我杯羹。
- 他冷笑:“想独吞?别忘了分我杯羹。”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分享美食”:
- ❌ 妈妈煮了汤,我说:“快分我杯羹!”(正确应为“给我盛一碗”)
- ❌ 朋友带了零食,我开玩笑:“分我杯羹呗!”(此处用“分我一点”更自然)
-
误用于完全无关的争夺:
- ❌ 两人吵架,一方喊:“你凭什么不分我杯羹?”(应使用“凭什么不让我参与”)
- ❌ 体育比赛时喊:“队友分我杯羹!”(应说“传球给我”)
-
误用于谦让场景:
- ❌ 别人送我礼物,我说:“不用了,我不分你杯羹。”(应说“不用客气”)
-
误用于单方面索取:
- ❌ 他懒惰却要求:“项目奖金必须分我杯羹。”(贬义滥用,易引发反感)
总结:“分我杯羹”多用于正式或竞争性场景,强调合理争取权益,不可随意用于日常分享或无关语境。
你可能感兴趣
分烟析产
分烟析产是一个成语,用来描述家庭财产分割的过程。该成语的拼音是fēn yān xī chǎn。其含义是将家庭财产进行分配和划分,强调家庭财产的合理分配和公平性。该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财产分配的做法。分烟析产的近义词包括分家析产、均分财产、分产均权等。反义词有共财同权、联合共有等。文章还提供了关于分烟析产的例句和错误用法示例。通过分烟析产,可以明确各个成员的财产权益,减少家庭纠纷和矛盾。
分茅列土
本文介绍了古代成语“分茅列土”的读音、含义、典故和用法。该成语用于形容帝王封赏功臣,赋予其土地和权力的尊贵待遇。典故源自古代中国的封土授民制度,常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和周朝。分茅列土的近义词有封疆列土等,反义词为剥夺权力或不给予奖赏。使用时要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普通土地分配或权力授予,以及随意搭配使用。该成语在句子中常用于形容古代帝王对功臣的最高奖赏。
寸步不让
“寸步不让”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ùn bù bù ràng。它的含义是形容在立场、态度上坚决不退让。这个成语的典故最早源于古代战争时期,士兵们在战场上需要坚守阵地,毫不退让。它也适用于形容人们在谈判、争论等场合中的坚决态度。其近义词有“毫不退让”、“坚不可摧”等。反义词包括“步步退让”、“忍气吞声”等。在谈判、争论或保护权益时,寸步不让的态度常被用来形容坚决、不动摇的立场。然而,该成语不应错误地用于微小或不适用的场合,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语气的适当性。
二一添作五
"二一添作五"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读音为"èr yī tiān zuò wǔ",意思是把两个一合在一起变成五个,表示平均分配、双方各得其半。这个成语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均分配行为,逐渐演变成表示公平分配的成语。它的近义词包括平分秋色、对半分等,反义词为不均等分配、偏向性分配等。在分配、分割、计算等场合中,"二一添作五"常被用来表示公平平均的原则。然而,该成语不应被误解为求平均数概念或用于不适用场合。通过本文,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正确使用"二一添作五"这一成语。
论功行赏是什么意思
论功行赏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按照功劳大小给予相应的奖赏。出自《汉书·高帝纪》,描述了刘邦根据将领的功绩进行封赏的故事。该成语指按照劳动成果或贡献来分配奖励或惩罚。其近义词包括按劳分配、论功行封等,反义词则是论资排辈、赏罚不明等。使用论功行赏时需注意避免不公正的分配、忽视实际贡献等错误用法,应公正地根据每个人的贡献进行奖赏,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包办代替
“包办代替”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āo bàn dài tì。它指的是不尊重他人意愿和选择,擅自决定并代替他人完成事情的行为。这种行为违背了公平、公正和尊重他人自主权的原则。其来源并没有明确的典故记载,但可以理解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包办代替”的近义词有包揽代庖、独揽大权等,反义词有放手任用、自主选择等。家长、老师、政府等在工作中都应该避免包办代替的行为,尊重他人的意愿和选择。错误使用包办代替会导致孩子依赖、团队矛盾等问题。
避重逐轻
避重逐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zhòng zhú qīng。意指回避重要的、困难的问题,而追求轻松的、容易的问题。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忽略重要的部分,只关注表面的内容,影响整体成果。典故表明这种做法可能带来失败。近义词包括舍本逐末、舍重就轻等。反义词为脚踏实地、全面考虑等。在工作中学习时应避免避重逐轻,重视每个任务和深层理解。错误用法需注意避免给人过于严厉的印象,结合上下文语境恰当使用。
不胜杯杓
"不胜杯杓"是一个成语,拼音是bù shèng bēi sháo,用来形容人的酒量有限或酒量浅,无法承受过量的酒精。该成语源于古代的饮酒文化,典故描述的是人们在饮酒时酒量有限的情况。它的近义词有“力不胜酒”“微醺即止”“不能自持”,反义词包括“千杯不醉”“豪饮无度”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与其他不相关的词语搭配使用,也不能用于描述食物或饮料的量多或非饮酒场合的承受能力。
5杯水6个领导怎么分读后感
《读后感》阅读了一系列关于“五杯水六个领导怎么分”的文章后,我深刻理解了这一看似简单问题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社会人际关系和领导智慧。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分配五杯水给六个领导的情境,引发了我对领导力、公平和人际关系的深度思考。读完这些文章,我明白了这不只是一场对资源的分配,更是对领导智慧和责任担当的考验。每篇读后感都展现了读者对问题的思考深度和对领导力的理解。他们从书中人物的不同决策中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意识到好的领导需要具备高超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懂得如何分配资源、权力和责任,引领团队走向成功。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在面对分配问题时需要有公平公正的考虑,也需要有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和挑战。总的来
计功受爵
计功受爵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ì gōng shòu jué,意味着按照功劳大小接受相应的爵位或赏赐。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军事和政治制度中的赏罚分明,根据个人的贡献来评定地位和荣誉。它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描述朝廷对官员的公正赏罚。近义词包括论功行赏、功勋卓著、按劳分配等。反义词包括论资排辈、平分秋色、徇私舞弊等。在使用计功受爵时,需要避免不根据实际贡献给予待遇或随意将功劳归于他人等错误用法。这个成语在描述个人荣誉和团队贡献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