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办代替

包办代替:含义、典故与用法详解

读音

bāo bàn dài tì

含义

  • :全部承担,一手揽下。
  • :处理、执行。
  • :取代、替代。
  • :替换、顶替。

整体含义:指不顾他人意愿或能力,完全由自己或他人代为处理事务,剥夺了当事人应有的参与权或自主权。

典故

  1.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武(赵文子)主持会盟,他主张“不包办诸侯之事”,即不越权干涉他国内政,体现了对“包办代替”的警惕。
  2.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故事讲述宋国富人请匠人修屋,匠人自作主张改变设计,导致房屋倒塌。韩非借此讽刺“代庖”行为的危害,与“包办代替”异曲同工。
  3. 现代引申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合作化运动中,部分干部强迫农民入社,被批评为“包办代替”,违背群众自愿原则。

近义词

  1. 越俎代庖:超越职权代人办事。
  2. 一手包办:独自揽下所有事务。
  3. 喧宾夺主:次要者取代主要者的地位。
  4. 大包大揽:过分承担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反义词

  1. 各司其职:各自负责分内之事。
  2. 分工合作:按职责分配,协同完成。
  3. 自主自愿:尊重当事人意愿行事。
  4. 量力而行:根据能力承担相应任务。

例句

小学阶段

  1. 妈妈总帮我整理书包,这是包办代替,我该自己学会。(二年级)
  2. 老师让小明自己回答问题,不能包办代替。(三年级)

中学阶段

  1. 家长包办代替孩子选择兴趣班,可能扼杀他们的主动性。(初一)
  2. 团队项目中,组长不应包办代替,而要合理分配任务。(初二)

高中及以上

  1. 古代君主专制常表现为官员包办代替百姓决策。(高一)
  2. 企业管理中,上级过度干预下属工作属于包办代替。(大学)

错误用法

  1. 误用场景

    • 错误:“他包办代替了所有家务,真是个勤快人。”(应为褒义“主动承担”,不含贬义)
    • 纠正:贬义词,不可用于纯粹赞扬。
  2. 混淆近义词

    • 错误:“志愿者包办代替了老人的生活。”(应改为“照料”)
    • 辨析:帮助≠剥夺自主权。
  3. 对象错误

    • 错误:“AI包办代替人类工作。”(应指“主动取代”,非被动技术进步)
    • 提示:需强调主观强行替代的行为。
  4. 语境矛盾

    • 错误:“民主讨论反对包办代替,所以领导直接决定了。”(逻辑矛盾)
    • 说明:与“民主”对立的强制行为才适用。

通过以上解析,可见“包办代替”强调越权或过度干预的负面性,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感情色彩。

包办代替.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避让贤路

避让贤路的读音为bì ràng xián lù,意味着主动退位让贤,把位置让给有才能的人。源于古代典故,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推荐弟子退位让贤的故事。该成语表达了谦逊有礼、不争功夺利的精神。近义词包括辞官让位、退位让贤、引退让贤等。反义词为争权夺利、贪位慕禄、恃权傲物。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和含义进行正确使用,避免误用或滥用。

掌握"请"字的10个关键知识点 从拼音笔顺到文化内涵全面解析

本文介绍了汉字“请”的拼音、部首、笔顺等基础信息,详细解析了其含义与用法。包括请求、邀请、聘请、敬辞等多种含义,并探讨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如请求帮助、邀请客人、请求指示等。此外,“请”字还有询问、告知、宴请、问候等用法。本文还介绍了该字的出处,包括古籍中的记载和现代用法。

床笫之私

床笫之私是古汉语中的一个成语,指代夫妻之间的私密之事或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私密行为。该成语出自《左传》,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床笫之私的近义词包括闺房之秘、枕席之欢和枕边风等,反义词为毫无瓜葛、素不相识和形同陌路等。在文学作品中,床笫之私常用来描述男女间的亲密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应避免随意谈论或描述他人的床笫之私,以免不礼貌和侵犯他人隐私。

闭合思过

“闭合思过”是一个成语,读音为。它表示关闭门户,反思自己的过错。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在面对错误时,要自我反省、审视,采取封闭门户、静心思考的方式寻找错误原因并改正。其可能源自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或民间智慧的总结。近义词有闭门思过、反躬自省等。反义词包括推诿塞责、不知悔改等。使用时要避免误解,特别是在非正式的场合或口语中,不要将其误用为关闭自己、不与人交流的意思。通过闭合思过,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并改正错误,从而实现提升。

返邪归正

“返邪归正”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ǎn xié guī zhèng,意思是从邪路回到正道上来。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形容人从邪教或邪念中回归正道的过程。其近义词有改邪归正、迷途知返、弃暗投明等。反义词包括一错再错、执迷不悟、误入歧途等。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如使用对象错误和语境不当。同时,提供了关于该成语的详细介绍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一成语。

负罪引慝

“负罪引慝”是一个成语,意为因错误或过失感到内疚并主动承担责任。源自古代典籍,表示对自己错误的认识和自责,以及勇于承认并从中吸取教训的态度。近义词包括咎由自取、引咎自责等。反义词为推诿塞责、嫁祸于人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描述轻松情境、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或在句子中冗余使用等。正确用法是描述一个人对自己错误的认识和悔过之心,以及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是一个源自战国时期的成语,拼音为fù jīng qǐng zuì。其含义为背负着荆条请求惩罚或道歉,形容主动认错、道歉并愿意接受责罚的诚恳态度。这个成语来源于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典故。其近义词包括叩头请罪、谢罪、谢过、赔礼道歉等。反义词为拒不认错、无理取闹、推卸责任、死不悔改等。该成语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会被误用,正确的用法应该是真心实意地认识到错误,并以行动表达诚挚的歉意和改正错误的决心。正确的使用场合包括因自己的过失而道歉、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时承担责任等。

引过自责是什么意思

引过自责的读音读音:yǐn guò zì zé引过自责的含义"引过自责"的含义是指主动承认自己的过错,并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反思和自责。它表达了一种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也体现了对自身行为的深刻反思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引过自责的典故"引过自责"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典故。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官员,他因犯错而主动承担责任,并引咎自责。他的这种行为被后人传颂,并形成了"引过自责"这个成语。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典故和故事也表达了"引过自责"的含义,如《左传》中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都表达了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改正的精神。引过自责

博览古今

文章介绍了“博览古今”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等。博览古今指的是广泛阅读古今知识,涉猎广泛,了解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等。该成语反映了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文章还指出一些常见的误用方式,并强调了博览古今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注意事项。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博览古今”这一成语。

遁迹销声

遁迹销声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ùn jì xiāo shēng】,意思为隐匿形迹,不吭声,也就是消失或隐退。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学,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或者为了避开纷扰而隐居。其典故出处包括《庄子》和《史记》。遁迹销声的近义词有隐姓埋名、销声匿迹、避世隐居等。反义词有显山露水、抛头露面等。使用此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对象和语境不当等错误用法。以上是遁迹销声的详细介绍。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