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庭抗礼

分庭抗礼:势均力敌的较量艺术

读音

fēn tíng kàng lǐ

含义

  • :分开,分离
  • :庭院,古代指厅堂前的院子
  • :抗衡,对抗
  • :礼节,礼仪

整体含义:原指宾主相见时,分别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后比喻双方地位、势力相当,彼此抗衡或对立。

典故

  1. 《庄子·渔父》
    孔子与渔父在河边相遇,渔父批评孔子的学说过于繁琐,孔子听后恭敬请教。渔父离开时,孔子“分庭抗礼”,以示对渔父的尊重。这里的“分庭抗礼”体现了一种平等的交流态度。
  2. 《史记·货殖列传》
    描述富商大贾与诸侯贵族交往时“分庭抗礼”,说明商人地位提升,足以与权贵平起平坐。
  3. 《后汉书·逸民传》
    隐士与官员相见时“分庭抗礼”,强调隐士不卑不亢的态度。

近义词

  1. 平起平坐:地位相当,不分高下。
  2. 势均力敌:双方力量相当,难分胜负。
  3. 旗鼓相当:比喻双方实力不相上下。
  4. 并驾齐驱:齐头并进,不分先后。

反义词

  1. 俯首称臣:表示屈服或认输。
  2. 甘拜下风:承认不如对方,自认不如。
  3. 低三下四:形容卑躬屈膝,没有骨气。
  4. 唯命是从:完全听从命令,没有自主权。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在拔河比赛中,两队实力相当,真是“分庭抗礼”啊!
    • 小明和小红的成绩一直不分上下,就像“分庭抗礼”一样。
  2. 小学高年级

    • 这两支足球队在比赛中“分庭抗礼”,最终以平局收场。
    • 在辩论赛上,正方和反方“分庭抗礼”,谁也说服不了谁。
  3. 初中

    • 古代商人与贵族“分庭抗礼”,说明商业地位逐渐提高。
    • 这两家公司市场竞争激烈,多年来一直“分庭抗礼”。
  4. 高中

    • 在战国时期,秦国与楚国“分庭抗礼”,争夺霸主地位。
    • 两位棋手棋艺高超,对弈时“分庭抗礼”,难分胜负。
  5. 大学及以上

    • 在学术领域,这两种理论“分庭抗礼”,各自拥有大量支持者。
    • 两大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研发上“分庭抗礼”,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错误用法

  1. 用于单方面强势

    • ❌ 错误例句:这家公司实力强大,完全“分庭抗礼”于同行。(应改为“遥遥领先”)
    • ❌ 错误场景:描述一方绝对优势时使用“分庭抗礼”,不符合词义。
  2. 用于主从关系

    • ❌ 错误例句:员工对老板“分庭抗礼”,拒绝执行任务。(应改为“公然对抗”)
    • ❌ 错误场景:上下级关系不能用“分庭抗礼”,因为该词强调平等对抗。
  3. 用于合作共赢

    • ❌ 错误例句:两家公司“分庭抗礼”,共同开发新产品。(应改为“携手合作”)
    • ❌ 错误场景:描述合作时不能用“分庭抗礼”,该词隐含对立或竞争关系。

总结:“分庭抗礼”强调双方平等对抗或竞争,不能用于单方面强势、主从关系或合作场景。正确使用该成语,能让语言表达更精准生动!

分庭抗礼.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鼎足而居

“鼎足而居”的拼音是dǐng zú ér jū,表示三者在某些方面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处于平衡状态。这个成语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用于形容三个势力或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依存关系。其近义词有“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等,反义词有“一家独大”、“独占鳌头”等。错误用法是将其用于简单共存关系或非平等关系中。例如在国际政治舞台或行业里,存在三个势力互相牵制、竞争,形成鼎足而居的局面。

鼎足而立

“鼎足而立”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三方面势均力敌,互不相让,处于平衡状态。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政治局势,鼎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鼎足而立”可引申至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竞争。其近义词有“三足鼎立”、“并驾齐驱”、“势均力敌”等。反义词包括“一家独大”、“独树一帜”等。该成语在政治、经济、科技、体育、商业竞争、文化交流、社会结构、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都有应用。需注意的是,“鼎足而立”应在使用恰当的语境下使用,避免误解。

关于楚辞渔父的诗词

关于楚辞渔父的诗词(第1篇)关于楚辞渔父的诗词文章一、诗词概述楚辞中的渔父形象,常被用以描绘隐逸江湖、自在悠然的生活态度。渔父的形象常伴随着水边、渔网与恬静的生活场景,充满了哲学思考和人生体悟。在众多古诗词中,以渔父为题或隐含渔父形象的诗歌数不胜数。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篇章。二、具体诗词及解析《渔父》 佚名(先秦)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解析】这首诗描述了渔夫捕鱼的场景,突显了渔夫在江上的艰辛与自在。通过“一叶舟”的意象,展现了渔夫的自由与天地间的和谐。《渔翁》 柳宗元(唐)渔翁夜傍秋江上,闲来垂钓碧溪中。遥闻深山有归意,不问人间事几重。【解析】柳宗元以渔翁为喻,表

分庭伉礼

本文介绍了成语“分庭伉礼”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提供了例句。该成语意指双方地位、礼仪上各自独立且互相尊重。文章还指出了分庭伉礼在国际关系、家庭、职场等场合的正确应用,同时举例说明其错误用法。

等礼相亢

“等礼相亢”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ěng lǐ xiāng kàng。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双方在礼仪上地位平等,互相尊重,不卑不亢。它源于古代的礼仪文化,强调在交往中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对方,不因地位、身份或财富的差异而偏袒或屈从。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等,反义词则包括傲慢无礼、卑躬屈膝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场合、对象和语境的适当性,避免误用和理解偏差。例句展示了等礼相亢在国际交往、人际关系、职场交流等场景的应用。

描写贸易战的七律诗词

描写贸易战的七律诗词(第1篇)描写贸易战的七律诗词及其解析一、七律·贸易战贸易纷争起战烟,商海波涛暗涌间。国粹精华需守护,民生日用待周全。唇枪舌剑交锋利,智勇双全定国安。共谋发展和谐路,互利共赢谱新篇。作者与朝代:现代(本篇为现代创作)解析:本诗以七言律诗的形式,描述了贸易战中的紧张局势。首句“贸易纷争起战烟”直述主题,描绘了贸易争端如同战争般紧张的情境。接下来“商海波涛暗涌间”则进一步形象地描述了商海中的波涛汹涌,暗示了商业战争的复杂和残酷。后几句强调了保护国家特色商品,保障民生日用品供应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唇枪舌剑交锋利”描绘了激烈的谈判和智斗场景,最终强调了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目标。整体

彼竭我盈

“彼竭我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ǐ jié wǒ yíng。它用于描述双方力量对比的形势,表示对方力量已经耗尽,而我方却仍然充满力量。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庄公十年》中的典故,描述了春秋时期两军对峙的情景。彼竭我盈的近义词有力挽狂澜、反败为胜、以逸待劳等。反义词包括势均力敌、筋疲力尽、溃不成军等。在使用时,需要遵循正确的用法,用于描述客观上两方力量的对比关系,而不是个人主观感受或滥用在实际事实不符的场合。

饿虎擒羊

“饿虎擒羊”的读音为è hǔ qín yáng,形容人极度饥饿或急切追求、抢夺、攻击的行为,带有贬义色彩。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描述饥饿的老虎捕获羊羔的场景。近义词包括猛虎捕食、急不可待、争先恐后、急如星火等。反义词有慢条斯理、温文尔雅、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等。在使用时需根据语境恰当使用,避免错误用法,如错误地形容日常行为和速度等。

敌力角气

“敌力角气”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í lì jiǎo qì,含义为在战斗或竞争中双方发挥力量和优势进行较量。这个成语没有具体的典故,体现了竞争和较量的精神。其近义词有角逐胜负、斗力角能、竞争激烈等,反义词包括和平共处、相互合作、默契配合等。该成语可用于体育竞技和社会竞争方面的描述,错误用法是将其用于非竞争性或合作性的情境。

不分轩轾

本文详细介绍了“不分轩轾”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原意形容车辕高低平齐,现多用来表示事物间无明显差别或不加区分。同时,也列举了不分轩轾的误用情况,提醒读者在使用时注意语境。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