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礼相亢
读音
děng lǐ xiāng kàng
含义
- 等:平等,相当。
- 礼:礼节,礼仪。
- 相:互相。
- 亢:对抗,抗衡。
整体含义:指双方在礼节上互相抗衡,互不相让,形容彼此地位相当,谁也不肯示弱。
典故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孙氏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势力相当,在朝堂上彼此争权,互不相让。后人用“等礼相亢”形容这种互不相让的局面。 - 《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相争时,项羽与刘邦在鸿门宴上表面客气,实则暗藏锋芒,双方在礼节上互不相让,体现了“等礼相亢”的特点。 - 《资治通鉴·唐纪》:
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节度使之间表面上互相尊重,实则暗中较劲,形成“等礼相亢”的局面。
近义词
- 分庭抗礼:指双方地位相当,互不相让。
- 势均力敌:形容双方力量相当,难分高下。
- 旗鼓相当:比喻双方实力不相上下。
- 针锋相对:形容双方观点或行为尖锐对立。
反义词
- 甘拜下风:表示承认不如对方,愿意认输。
- 俯首称臣:形容完全屈服于对方。
- 退避三舍:主动退让,避免冲突。
- 唯命是从:完全听从对方的命令,毫无反抗。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小明和小华在比赛中谁也不让谁,真是“等礼相亢”。
- 两只小猫抢鱼吃,谁也不肯退让,就像“等礼相亢”。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辩论赛上,双方辩手各执己见,形成了“等礼相亢”的局面。
- 两个球队实力相当,比赛时“等礼相亢”,难分胜负。
-
初中(7-9年级):
- 古代诸侯国之间常常“等礼相亢”,谁也不愿向对方低头。
- 在商业竞争中,两家公司“等礼相亢”,都想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
高中(10-12年级):
- 国际外交中,大国之间常常“等礼相亢”,谁也不愿在谈判中让步。
- 学术争论中,两位教授“等礼相亢”,各自坚持自己的理论。
-
大学及以上:
- 在政治博弈中,两党“等礼相亢”,导致政策难以推进。
- 历史上,许多王朝的权臣之间“等礼相亢”,最终导致国家分裂。
错误用法
-
用于单方面强势的场景:
- ❌ 错误:老板对员工“等礼相亢”。(老板和员工地位不平等,不能用“等礼相亢”)
- ✅ 正确:老板对员工“颐指气使”。
-
用于完全和谐的场景:
- ❌ 错误:他们合作愉快,真是“等礼相亢”。(“等礼相亢”强调对抗,不能用于和谐场景)
- ✅ 正确:他们合作愉快,真是“相得益彰”。
-
用于实力悬殊的双方:
- ❌ 错误:老虎和小猫“等礼相亢”。(实力悬殊,不能用“等礼相亢”)
- ✅ 正确:老虎对小猫“虎视眈眈”。
-
用于单向谦让的场景:
- ❌ 错误:他主动退让,真是“等礼相亢”。(“等礼相亢”强调对抗,不能用于谦让)
- ✅ 正确:他主动退让,真是“谦谦君子”。
你可能感兴趣
此问彼难
此问彼难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ǐ wèn bǐ nán,用来形容在面对问题时,由于种种原因而难以找到答案或解决困难的情况。它反映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困难的难以克服性。此问彼难并没有明确的典故或出处,但反映了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常常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其近义词包括难题重重、疑惑不解等,反义词为易如反掌、迎刃而解等。在使用此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为其他含义、使用不当的语境以及滥用此成语。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来展示此问彼难的使用场景。
鹬蚌相持是什么意思
鹬蚌相持的读音鹬蚌相持的读音为yù bàng xiāng chí,其中“鹬”字发音为第四声,意为一种鸟类;“蚌”字发音为第四声,意为一种软体动物;“相持”则表示双方互相保持或对峙的状态。鹬蚌相持的含义“鹬蚌相持”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鹬和蚌互相争持、对峙,无法分出胜负。现在常用来形容双方争执不下、互不相让或互相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鹬蚌相持的典故典故出自《战国策·燕策二》。故事中,一只鹬鸟和一只蚌在河岸上争斗,鹬鸟用嘴啄蚌的肉,蚌则紧紧夹住鹬鸟的嘴。两者互不相让,最终被渔翁发现并轻易捕获。这个典故常被用来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互有得失的局势。鹬蚌相持的近义词僵持不下:指双方势均力敌,无法分出胜负或无
鹬蚌相争是什么意思
鹬蚌相争的读音鹬蚌相争的读音为:yù bàng xiāng zhēng。鹬蚌相争的含义鹬蚌相争这个成语,源自于古代的寓言故事。它用来形容双方因为互相争斗、互不相让而导致第三者得利的情况。在这个故事中,鹬和蚌因为争夺食物或者领地而相互斗争,最终却让渔翁得利。因此,鹬蚌相争的含义是:双方互相斗争,结果却让他人得到好处。鹬蚌相争的典故据传,鹬蚌相争的故事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中,一只鹬和一只蚌为了争夺食物或领地而展开激烈的斗争。鹬用嘴夹住蚌的壳,而蚌则紧紧地合上壳子夹住鹬的嘴。双方互不相让,争斗不休。最终,一个渔翁趁机走过来,轻易地将它们都捉住了。这个故事后来被引申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针锋相对是什么意思
针锋相对的读音针锋相对,拼音为 zhēn fēng xiāng duì。针锋相对的含义“针锋相对”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两方之间的对立、冲突十分尖锐,彼此的立场、观点或行动等直接相对抗。这个成语强调了双方之间的激烈对抗和互不相让的状态。针锋相对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的战争和武艺比试中的“针锋”概念。在古代的武术或剑术中,针锋指的是剑尖,象征着攻击的最前端和最尖锐的部分。因此,“针锋相对”便引申为双方在技艺、智慧或立场上的激烈对抗和直接交锋。针锋相对的近义词势均力敌:形容双方力量相当,不相上下。针尖对麦芒:比喻双方尖锐地对立,互不相让。唇枪舌剑:形容双方在言语上的激烈交锋。剑拔弩张:形容形势紧张,一
楚越之急
“楚越之急”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ǔ yuè zhī jí,源自战国时期楚国和越国之间的紧急需求和冲突。它用来形容事情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典故出自《史记》等古代文献。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刻不容缓、急如星火等,反义词为无关紧要、从容不迫等。该成语可用于描述重要且紧迫的情况,如合作项目出现危机、任务迫在眉睫等。使用时需根据具体语境斟酌,避免使用不当造成误解。例如在某些轻松或非紧急的场合使用可能让人感到不恰当。
彼众我寡
“彼众我寡”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ǐ zhòng wǒ guǎ,意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我方处于劣势地位。典故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该成语常用来描述战争、竞争等对抗性场合中,我方人数或力量明显少于对方的情况。其近义词有寡不敌众、力不从心、势单力薄等。反义词有势均力敌、以少胜多、人多势众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为贬义或与其他成语混淆。文章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例句,帮助理解该成语的正确用法。
比权量力
比权量力的正确读音为bǐ quán liàng lì,含义是比较衡量两方的权力大小和实力强弱。这一成语源自古代的战争和政治斗争,用于描述势力之间的较量和决策。比权量力的近义词有权衡利弊、权衡轻重等,反义词有势均力敌、平等互利等。在谈判、政治、军事、企业竞争等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使用比权量力时需注意其正式场合的应用、具体含义和搭配语境,避免误解和滥用。
分庭抗礼
分庭抗礼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ēn tíng kàng lǐ,源于战国时期和春秋时期的典故。它用来形容在地位、身份或某些方面双方平等相对,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平等的状态。典故中包括赵国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以及晋国和楚国在蓝田之战后的相互尊重。分庭抗礼的近义词有势均力敌、并驾齐驱等,反义词有俯首称臣、屈高就下等。该成语可用于政治、商业、文化等领域,描述双方平等尊重的情况。在使用时需注意不当场合和误用词义的情况。
棋逢敌手是什么意思
“棋逢敌手”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在某种技能或能力上遇到势均力敌的对手,双方实力相当,难分高下。典故源自古代的围棋,象征着公平、公正的竞争精神。近义词包括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等。反义词为一枝独秀、独步天下等。该成语应仅在真正遇到势均力敌的对手时使用,避免滥用。
两虎相斗是什么意思
文章介绍了“两虎相斗”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错误用法以及例句。该成语用来形容两个实力相当的强者相互斗争或冲突,源于古代战争和传说。其近义词有势均力敌、针锋相对等,反义词有一边倒、势单力薄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滥用,提供足够的上下文,并适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