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庭伉礼

分庭伉礼

读音

fēn tíng kàng lǐ

含义

  • 分庭:分开庭院,指宾主相见时,分别站在庭院的两边,表示地位平等。
  • 伉礼:以平等的礼节相待。
  • 整体含义:原指宾主相见时,分别站在庭院两边,以平等的礼节相待。后比喻双方地位或势力相当,平起平坐,互不相让。

典故

  1. 《庄子·渔父》
    孔子在游历途中遇到一位渔父,渔父对孔子提出批评,孔子虚心请教,并“分庭伉礼”,表示对渔父的尊重。
  2. 《史记·货殖列传》
    描述富商巨贾与王侯贵族交往时“分庭伉礼”,体现商人地位的提升。
  3. 《后汉书·逸民传》
    隐士与官员相见时“分庭伉礼”,表现隐士的高洁与独立。

近义词

  1. 平起平坐:地位相当,不分高下。
  2. 势均力敌:双方力量相当,难分胜负。
  3. 旗鼓相当:比喻双方实力不相上下。
  4. 不相上下:程度或水平接近,难以区分高低。

反义词

  1. 俯首称臣:表示屈服或臣服。
  2. 甘拜下风:承认不如对方,表示佩服。
  3. 低三下四:形容态度卑贱,没有骨气。
  4. 唯命是从:完全听从命令,不敢违抗。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小明和小红在比赛中分庭伉礼,最后都得了第一名。
    • 两只小猫打架时谁也不让谁,真是分庭伉礼。
  2. 小学高年级

    • 这两支球队实力相当,比赛时完全分庭伉礼。
    • 在辩论赛上,两位选手分庭伉礼,难分胜负。
  3. 初中

    •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小国与大国分庭伉礼,不愿臣服。
    • 两位科学家在学术研究上分庭伉礼,各自提出了重要理论。
  4. 高中

    • 在国际贸易中,新兴经济体与传统强国逐渐分庭伉礼。
    • 两位棋手对弈时,每一步都分庭伉礼,精彩纷呈。
  5. 大学及以上

    • 在文化领域,东西方文明长期分庭伉礼,互相影响。
    • 两家科技巨头在市场竞争中分庭伉礼,各占半壁江山。

错误用法

  1. 用于上下级关系

    • ❌ 错误:员工和老板分庭伉礼地讨论问题。(应改为“平等交流”)
  2. 用于单方面行为

    • ❌ 错误:他一个人分庭伉礼地站在那里。(成语需双方互动)
  3. 用于强弱悬殊的情况

    • ❌ 错误:弱队和强队分庭伉礼地比赛。(应改为“顽强抵抗”)
  4. 用于谦逊场合

    • ❌ 错误:他谦虚地说:“我和您分庭伉礼。”(矛盾,谦逊不宜用此成语)

“分庭伉礼”强调双方的平等与对峙,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分庭伉礼.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分庭抗礼

分庭抗礼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ēn tíng kàng lǐ,源于战国时期和春秋时期的典故。它用来形容在地位、身份或某些方面双方平等相对,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平等的状态。典故中包括赵国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以及晋国和楚国在蓝田之战后的相互尊重。分庭抗礼的近义词有势均力敌、并驾齐驱等,反义词有俯首称臣、屈高就下等。该成语可用于政治、商业、文化等领域,描述双方平等尊重的情况。在使用时需注意不当场合和误用词义的情况。

布衣之交

布衣之交是一个描述普通朋友之间深厚友情的词汇。它强调友情的不拘身份、地位、财富差异,基于真诚、信任和共同价值观。典故最早源于古代中国,强调对普通朋友情义的珍视。近义词有“朋友之交”、“知交”等,反义词则为“势利之交”、“表面朋友”等。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解其深厚的情谊和真诚的信任,应正确用于描述普通朋友之间真挚、持久的友情。

等礼相亢

“等礼相亢”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ěng lǐ xiāng kàng。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双方在礼仪上地位平等,互相尊重,不卑不亢。它源于古代的礼仪文化,强调在交往中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对方,不因地位、身份或财富的差异而偏袒或屈从。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等,反义词则包括傲慢无礼、卑躬屈膝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场合、对象和语境的适当性,避免误用和理解偏差。例句展示了等礼相亢在国际交往、人际关系、职场交流等场景的应用。

不分轩轾

本文详细介绍了“不分轩轾”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原意形容车辕高低平齐,现多用来表示事物间无明显差别或不加区分。同时,也列举了不分轩轾的误用情况,提醒读者在使用时注意语境。

城下之盟

本文介绍了“城下之盟”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给出了相关例句。城下之盟指在战争中因力量不足或形势所迫,被迫在敌方城下签订屈辱性条约或协议。其读音、出处及典故源自古代战争。近义词包括屈膝投降等,反义词为独立自主等。错误用法是将其用于非战争环境下的协议或合作。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和运用“城下之盟”这一成语。

不相上下

“不相上下”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两者水平、能力、地位等相差无几,难以分出高下,强调两者之间的均衡和相似性。其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史记》。这个成语也有近义词和反义词,常用于表达类似或不同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使用场合、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避免过度使用或滥用。提供的例句展示了该成语的多种用法。

比肩而立

比肩而立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ǐ jiān ér lì。它意味着两个人或事物地位相当,实力相近,没有显著的差距。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两个人或两个事物在某方面拥有相同的地位或水平。典故并不明确,但可能源于古代文化中的平等和相似象征。近义词包括并驾齐驱、齐头并进、势均力敌等。反义词有天壤之别、高下立判等。在正确使用场合下,比肩而立可用于描述各个领域中的相当实力者。然而,错误地使用该成语,如只理解其字面意思或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会使其显得夸张或不合适。

地丑力敌

地丑力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ì chǒu lì dí,形容双方在地理、实力等方面相互匹配,不分伯仲。该成语源于古代的战争和竞争,常用于描述两个实力相当的对手的竞争场景。其近义词包括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等,反义词有天差地别、悬殊之别等。使用地丑力敌时需要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文章中的示例展示了地丑力敌在不同场合下的用法。

并驾齐驱

本文介绍了成语“并驾齐驱”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用法和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两个或多个事物或人物在某方面水平相当,共同进步,如两匹马并排驾车一同前进。最早出自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还有其他典故和出处。近义词有“齐头并进”等,反义词有“独步天下”等。使用时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用法,避免滥用或误用。

不差上下

不差上下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chà shàng xià",指事物间程度或水平相近,无明显差别。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平等性。不差上下源于古代的文学作品,常用于形容水平相当、不相伯仲的情境。同时,该成语也存在一些错误用法,如在不相关的语境中使用或与相近词语混淆使用等。因此,在使用不差上下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法,避免语言上的误解或不当使用。例如,“这两支球队的实力不差上下,比赛将非常激烈”是一个正确的使用示例。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