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而立

鼎足而立

读音

dǐng zú ér lì

含义

  • :古代的一种三足两耳的青铜器,象征权力和稳定。
  • :指鼎的三条腿。
  • :站立、存在。
    整体含义:像鼎的三条腿一样稳固地站立,比喻三方势力或事物相互支撑、势均力敌,形成稳定的局面。

典故

  1. 《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与项羽争霸时,谋士蒯通劝韩信自立为王,形成“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韩信未采纳,最终被刘邦所杀。
  2.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天下形势,认为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可以“鼎足而立”,最终促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3. 《汉书·诸侯王表》
    西汉初年,诸侯国势力强大,与中央政权形成“鼎足而立”之势,后经汉武帝削弱诸侯,中央集权得以巩固。

近义词

  1. 三足鼎立:强调三方势力均衡,与“鼎足而立”几乎同义。
  2. 分庭抗礼:指双方或多方势力相当,互不相让。
  3. 势均力敌:形容双方或多方力量相当,难分高下。
  4. 并驾齐驱:多指双方或多方齐头并进,不分先后。

反义词

  1. 一家独大:指某一方势力占据绝对优势,其他方无法抗衡。
  2. 独霸一方:强调单方面垄断权力或资源。
  3. 势单力薄:形容力量弱小,无法与其他势力抗衡。
  4. 孤掌难鸣:比喻单方面难以成事,缺乏支持。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三个小朋友一起搭积木,像鼎足而立一样稳稳当当。
    • 我们班的三位班长互相配合,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真是鼎足而立。
  2.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篮球比赛中,红队、蓝队和黄队实力相当,形成了鼎足而立的局面。
    • 这次科技竞赛的前三名分数接近,可以说是鼎足而立。
  3. 初中

    • 在班级辩论赛中,正方、反方和中立方观点鲜明,形成了鼎足而立的态势。
    • 三国时期,魏、蜀、吴鼎足而立,互相牵制。
  4. 高中

    • 当今国际格局中,美国、中国和欧盟在经济上鼎足而立。
    • 这家公司的三大股东各持30%股份,形成了鼎足而立的权力结构。
  5. 大学及以上

    • 在学术领域,这三种理论鼎足而立,各自拥有大量支持者。
    •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被苹果、三星和华为鼎足而立的局面所主导。

错误用法

  1. 用于两方势力

    • ❌ 错误:这两支球队实力相当,形成了鼎足而立的局面。
    • ✅ 正确:这两支球队实力相当,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局面。
  2. 用于单方面优势

    • ❌ 错误:这家公司在行业内鼎足而立,无人能敌。
    • ✅ 正确:这家公司在行业内一家独大,无人能敌。
  3. 用于非势力均衡的场景

    • ❌ 错误:他们三兄弟性格不同,鼎足而立。
    • ✅ 正确:他们三兄弟性格不同,各有所长。
  4. 用于动态变化的过程

    • ❌ 错误:比赛刚开始,双方球员鼎足而立。
    • ✅ 正确:比赛刚开始,双方球员势均力敌。

你可能感兴趣

鼎足而三

本文介绍了成语“鼎足而三”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等内容。该成语用来形容三方面势均力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常用来描述三个事物或势力在某一方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状态。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并强调了其特定语境下的使用。通过本文,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鼎足而三”这个成语。

鼎足而居

“鼎足而居”的拼音是dǐng zú ér jū,表示三者在某些方面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处于平衡状态。这个成语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用于形容三个势力或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依存关系。其近义词有“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等,反义词有“一家独大”、“独占鳌头”等。错误用法是将其用于简单共存关系或非平等关系中。例如在国际政治舞台或行业里,存在三个势力互相牵制、竞争,形成鼎足而居的局面。

楚界汉河

本文介绍了成语“楚界汉河”的含义,源自古代中国历史,指楚国与汉朝的疆界,象征地域的分界线。典故包括楚汉相争时期的激战以及男女感情界限的形容。该成语有明确的适用语境,使用时应注意成语的具体含义和适用的场合,避免错误使用。正确的使用能够更好地传达意思并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鼎足三分

“鼎足三分”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三方势力相互制衡、势均力敌的局面。其原意源于古代战争和政治局势,如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此外,该成语也可比喻某事情或问题被分为三个部分或阶段。其近义词有“三分天下”、“三足鼎立”等,反义词包括“独占鳌头”和“一家独大”。但在使用时应避免误用为贬义或使用不当语境。

鼎足之势

本文介绍了成语“鼎足之势”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鼎足之势指的是三方面对峙、互相抗衡的局面,形容三个势力或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依存关系。其典故源于古代战争和政治形势的描述。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误用场合,如误用于描述两个人或两个势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用于形容非对抗性或非平衡的状态。

鼎分三足

鼎分三足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ǐng fēn sān zú,用来形容三个势力或事物之间形成稳定平衡的状态。其源自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其中“鼎”象征权力和地位,“三足”代表三个势力的平衡。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在国际政治、商业竞争或任何存在三方势力的场合中的平衡状态。同时,使用不当或与其他成语混淆会造成错误。

三分鼎足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三分鼎足"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该成语形容三方面对立的局势或三者在某方面势均力敌,互相制衡的状态。其源于古代战争和政治局势,典型例子为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其正确的含义和用法,不可用于描述不涉及三方的关系或场合。

三马同槽是什么意思

三马同槽是一个源自三国时期的成语,读音为sān mǎ tóng cáo。其原意是比喻三个实力强大的人或势力共同占据同一位置或控制局面。三马同槽的典故与曹操、司马懿和许褚有关,他们共同辅佐曹操掌握大权。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共治天下、同台竞技等,反义词则有一家独大、独揽大权等。使用三马同槽时需避免混淆概念、滥用场合和不恰当的语境。

自相鱼肉是什么意思

自相鱼肉的读音自相鱼肉的读音是zì xiāng yú ròu。自相鱼肉的含义自相鱼肉,原意是形容内部互相残杀、自相残害的情景。这个成语的“自相”表示内部相互,“鱼肉”则表示被残害、被伤害的意思。整体而言,自相鱼肉比喻内部互相残杀、互相伤害,导致两败俱伤的局面。自相鱼肉的典故自相鱼肉的典故源于古代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在古代,由于各种原因,人们之间常常发生争斗和战争,而当一方势力强大时,往往会利用各种手段来消灭或削弱对方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双方都采取极端的手段,就会形成自相鱼肉的局面。例如,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互相攻打,导致国内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这就是自相鱼肉的一个典型例子

瓜分鼎峙

瓜分鼎峙是指势力范围分割,类似于瓜分天下的形势。此成语源自战国时期各国间的争夺势力范围。常用于描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各方势力分割占据、互相对立的形势。近义词有分崩离析等,反义词有一统天下等。错误用法需注意语境和对象,不能滥用描述非分割对立状态。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