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之势

鼎足之势

读音

鼎足之势:dǐng zú zhī shì

含义

  • :古代三足两耳的青铜器,象征权力和稳定。
  • :支撑鼎的三条腿,比喻稳固的基础。
  • :形势、格局。
    整体含义:形容三方势力相互制衡、势均力敌的稳定局面,如同鼎的三足共同支撑鼎身。

典故

  1.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分析楚汉相争时提出:“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建议刘邦、项羽、自己各据一方,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2. 《三国演义》
    魏、蜀、吴三国长期对峙,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预言“天下三分”,最终形成鼎足之势。
  3.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
    袁绍、曹操、孙策等势力一度形成多足鼎立,后逐渐演变为三国鼎立。

近义词

  1. 三足鼎立:专指三方势力均衡,与“鼎足之势”几乎同义。
  2. 三分天下:强调将势力范围划分为三部分。
  3. 势均力敌:泛指双方或多方力量相当,不限于三方。
  4. 分庭抗礼:指双方平等对立,但未强调三方。

反义词

  1. 一家独大:指单方占据绝对优势,打破平衡。
  2. 两虎相争:仅有两方对抗,缺乏第三方制衡。
  3. 强弱悬殊:各方力量差距过大,无法形成稳定局面。

例句

小学阶段

  1. 我们班选举班委时,小红、小明、小刚票数相当,形成了鼎足之势。
  2. 游戏中三个队伍实力接近,比赛呈现鼎足之势。

初中阶段

  1. 战国时期,齐、楚、秦三国曾一度形成鼎足之势。
  2. 辩论赛中,正方、反方和评委的提问让局面变成鼎足之势。

高中阶段

  1. 欧洲近代史上,英、法、德三国的殖民竞争堪称鼎足之势。
  2. 公司三大股东持股比例相近,管理层决策常受鼎足之势影响。

大学及以上

  1. 国际关系中,中、美、俄的博弈逐渐演变为全球鼎足之势。
  2. 学术界的三大流派各执一词,形成理论上的鼎足之势。

文学化表达

  1. 夕阳下,三座高峰并立,宛如大自然的鼎足之势。
  2. 他的计划让敌、友、中立三方陷入微妙的鼎足之势。

错误用法

  1. 误用于两方对抗
    ❌ “比赛只剩两队争夺冠军,鼎足之势非常激烈。”(应改为“两强相争”)
  2. 误用于单方主导
    ❌ “我们公司市场占有率超过80%,已形成鼎足之势。”(应改为“一家独大”)
  3. 误用于动态变化
    ❌ “双方谈判破裂,鼎足之势被打破。”(未涉及第三方)
  4. 误用于非势力场景
    ❌ “这张桌子三条腿长短不一,真是鼎足之势。”(仅为字面误解)

总结:使用“鼎足之势”需满足三方制衡、力量均衡、局面稳定三个核心要素,避免随意扩大或缩小适用范围。

你可能感兴趣

鼎足三分

“鼎足三分”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三方势力相互制衡、势均力敌的局面。其原意源于古代战争和政治局势,如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此外,该成语也可比喻某事情或问题被分为三个部分或阶段。其近义词有“三分天下”、“三足鼎立”等,反义词包括“独占鳌头”和“一家独大”。但在使用时应避免误用为贬义或使用不当语境。

鼎分三足

鼎分三足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ǐng fēn sān zú,用来形容三个势力或事物之间形成稳定平衡的状态。其源自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其中“鼎”象征权力和地位,“三足”代表三个势力的平衡。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在国际政治、商业竞争或任何存在三方势力的场合中的平衡状态。同时,使用不当或与其他成语混淆会造成错误。

鼎足而居

“鼎足而居”的拼音是dǐng zú ér jū,表示三者在某些方面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处于平衡状态。这个成语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用于形容三个势力或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依存关系。其近义词有“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等,反义词有“一家独大”、“独占鳌头”等。错误用法是将其用于简单共存关系或非平等关系中。例如在国际政治舞台或行业里,存在三个势力互相牵制、竞争,形成鼎足而居的局面。

鼎足而三

本文介绍了成语“鼎足而三”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等内容。该成语用来形容三方面势均力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常用来描述三个事物或势力在某一方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状态。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并强调了其特定语境下的使用。通过本文,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鼎足而三”这个成语。

鼎足而立

“鼎足而立”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三方面势均力敌,互不相让,处于平衡状态。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政治局势,鼎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鼎足而立”可引申至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竞争。其近义词有“三足鼎立”、“并驾齐驱”、“势均力敌”等。反义词包括“一家独大”、“独树一帜”等。该成语在政治、经济、科技、体育、商业竞争、文化交流、社会结构、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都有应用。需注意的是,“鼎足而立”应在使用恰当的语境下使用,避免误解。

鼎怎么读

本文介绍了“鼎”字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其在古代作为煮食器物的用途和现代在比喻、姓名等方面的含义。鼎也象征着王位、帝业,以及显赫、盛大的意义。此外,鼎还涉及到国家运势、豪门贵族等概念。鼎的字形演变及在诗词中的用法也有所提及。

楚界汉河

本文介绍了成语“楚界汉河”的含义,源自古代中国历史,指楚国与汉朝的疆界,象征地域的分界线。典故包括楚汉相争时期的激战以及男女感情界限的形容。该成语有明确的适用语境,使用时应注意成语的具体含义和适用的场合,避免错误使用。正确的使用能够更好地传达意思并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汉字"峙"的正确读音和用法解析 掌握双音字zhì和shì的区别与组词技巧

本文介绍了汉字“峙”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其含义,包括耸立、地名繁峙(在山西)等。文章还详细解析了“峙”的动词含义,包括稳固地、高高地立起,以及引申为相对耸立、对立等。此外,也提到了“峙”的储备意义。

三分鼎足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三分鼎足"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该成语形容三方面对立的局势或三者在某方面势均力敌,互相制衡的状态。其源于古代战争和政治局势,典型例子为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其正确的含义和用法,不可用于描述不涉及三方的关系或场合。

两虎相争是什么意思

两虎相争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iǎng hǔ xiāng zhēng,形容两方势力强大且相互斗争、互不相让的情境。这个成语源自古代中国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常用于形容商业竞争、政治斗争、职场竞争等场景。其近义词包括势均力敌、互相角逐等,反义词为和平共处、团结协作等。然而,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场合、滥用程度和搭配不当等错误用法。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