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分之念
读音
fēi fèn zhī niàn
含义
-
非分:指超出本分、不合规矩。
- “非”表示否定,意为“不是”;“分”指本分、应得的范围。
- 念:想法、念头。
- 整体含义:指超出自身身份或道德规范的不合理、不正当的想法或欲望。
典故
-
《左传·昭公二十年》
- 原文:“非分之禄,弗敢服也。”
- 解释:指不符合身份的俸禄不敢接受,强调人应安守本分。
-
《后汉书·杨震传》
- 杨震拒收贿赂时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 后人引申:若收受贿赂,便是起了“非分之念”。
-
《红楼梦》
- 贾瑞对王熙凤心生邪念,最终自食恶果,正是“非分之念”的典型例子。
近义词
- 痴心妄想:指不切实际的荒唐想法。
- 觊觎之心: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抱有贪图之心。
- 贪得无厌:贪心永不满足。
- 邪念:不正当的念头。
反义词
- 安分守己:规矩本分,不越界。
- 知足常乐:满足现状,不生贪念。
- 清心寡欲:心境平和,欲望极少。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看到同桌的玩具,起了非分之念,想偷偷拿走。(错误行为)
- 老师说:“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有非分之念。”
-
小学高年级:
- 他对自己考试作弊的“非分之念”感到羞愧。
- 面对别人的成功,我们不该有嫉妒的非分之念。
-
初中:
- 历史上许多奸臣因非分之念,最终身败名裂。
- 青少年应远离不良诱惑,克制非分之念。
-
高中:
- 他的非分之念导致他铤而走险,触犯法律。
- 道德修养高的人,能自觉抵御非分之念。
-
大学及以上:
- 在利益面前,保持清醒,杜绝非分之念,是君子的操守。
- 非分之念往往源于内心的贪婪和失衡。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合理的愿望”
- 错误例句:“他努力学习,希望考上好大学,这是非分之念。”
- 解析:合理目标不属于“非分之念”。
-
误用为“临时起意”
- 错误例句:“他突然想吃冰淇淋,算是非分之念。”
- 解析:临时的小愿望无关道德越界。
-
误用为“幻想”
- 错误例句:“小朋友幻想成为超人,真是非分之念。”
- 解析:天真幻想不涉及不正当欲望。
总结:“非分之念”强调不合道德或身份的贪欲,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中性或积极的愿望混淆。
你可能感兴趣
非分之财
非分之财的拼音是fēi fèn zhī cái。它指的是不属于自己的财富或收入,即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这个成语强调了财富的正当性和道德性。其源于古代道德教诲,用于形容那些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如贪污、中彩票等。近义词有不义之财、横财等,反义词有义之财、合法收入等。错误用法包括将非分之财用于非法活动、炫耀和奢侈消费以及用于不义之事。文章告诫人们要警惕贪图非分之财的心态,坚持正当手段和道德原则获取财富。
不情之请
不情之请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qíng zhī qǐng。它指的是不合情理的请求,表示请求对方做某事时,该事并不符合对方的意愿或常规的礼貌要求。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对礼仪和道德要求的严格性。不情之请的近义词包括无理要求、过分请求和冒昧请求,反义词为合情合理、正当请求和合理要求。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场合、语境以及与恳求等词语的区别。不情之请在文学作品中有相关描述,并且在日常交际中也会用到。错误的用法包括使用场合不当、与恳求混淆以及不符合语境等。
非分之想
本文介绍了成语“非分之想”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提供了相关的例句。该成语指超越本分、权力和地位的奢望或念头,源于古代文化中的不道德行为。日常生活中使用该成语时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将其用于形容合理期望或指责他人。在文学创作中也要适度使用,符合上下文需要。希望本文介绍对读者有所帮助。
关于德行的诗词
关于德行的诗词(第1篇)关于德行的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向我们展示了德行的重要性。以下是一系列关于德行的诗词,包括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诗词列表《大学》节选杜甫《望岳》朱熹《观书有感》孟子《孟子·告子下》苏轼《和子由除夜呈子文》曹植《七启》二、诗词全文及解析《大学》节选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者:无明确作者,为儒家经典之一。朝代:先秦时期。解析:这段话表达了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思想与至善之道相辅相成,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中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杜甫《望岳》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
荡检逾闲
“荡检逾闲”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ng jiǎn yú xián,表示行为放荡,不受礼法约束,超越了道德规范。该成语出自《诗经·鄘风·君子偕老》,带有贬义。其近义词包括逾规越矩、放浪形骸等。反义词为循规蹈矩、守法奉公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其贬义色彩,避免误用场合、滥用对象和搭配不当。提供的例句展示了在不同语境下荡检逾闲的行为表现。
暗室私心
“暗室私心”是一个成语,指在无人知晓或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正直和诚实的态度,不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其含义是在私下里或暗地里怀有不良的、不正当的或自私的想法和动机。该成语源于古代的道德教诲和人际交往的观察,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性和道德标准。其近义词包括私心杂念、见不得人之心思等,反义词为心无杂念、公正无私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和情境理解其含义,避免滥用和误用。
遁天妄行
遁天妄行的读音为dùn tiān wàng xíng,意指违背天理、胡乱行动或行事不切实际。该成语源于古代传说和故事,警示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敬畏天地。其近义词包括胡作非为、肆意妄为等,反义词则为循规蹈矩、奉公守法等。使用时需注意其贬义色彩,避免滥用或不当使用。该成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警示,提醒我们在行动中要顺应自然规律和道德准则。
关于忏悔的诗词
关于忏悔的诗词(第1篇)关于忏悔的诗词,在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表现。下面是我为您精选的一些关于忏悔的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悔恨》作者:白居易(唐)原文:悔意盈天地,长歌当哭时。夜来灯下省,自叹已迟迟。岁月不可追,青春易逝时。愿从今以后,改过自新知。解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错误的深深悔恨,以及决心从现在开始改过自新的决心。诗中以“长歌当哭时”表达悔恨之深,以“改过自新知”表达对未来的期许。二、《忏悔诗》作者:苏轼(宋)原文:平生功过有谁知,身后虚名半日迟。欲悔前非寻未得,却思今日已多时。夜来独坐灯前影,泪满青衫恨不已。愿得此身长脱俗,不教尘世染心机。解析:此诗是苏轼对自己过去错误的
安贫乐道
本文介绍了成语“安贫乐道”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错误用法以及例句。安贫乐道指的是面对贫困生活境遇时,依然能够保持乐观态度,坚持道德信念和人生追求。其典故最早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强调积极向上、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常见错误用法,并提供了相关例句。
象齿焚身是什么意思
象齿焚身的读音象齿焚身的读音为 "xiàng chǐ fén shēn"。象齿焚身的含义象齿焚身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自招灾祸,自讨苦吃。其中,“象齿”指的是象的牙齿,常用来比喻珍贵的东西;“焚身”则是指烧身,即自焚或自毁。整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因贪图某种利益或欲望而招致灾难或自毁。象齿焚身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非常贪婪的人,他看到象的牙齿非常珍贵,于是就想要得到它。他不断地追逐象群,想要从象群中取得象牙。然而,当他终于得到象牙后,却因为贪婪而陷入了困境。他为了保护这些象牙,不惜烧毁自己的身体,最终自讨苦吃,自毁前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贪心不足蛇吞象,贪图不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