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蛾扑火
读音
fēi é pū huǒ
含义
- 飞蛾:一种趋光性昆虫,夜晚常被光源吸引。
- 扑火:扑向火焰,常导致自身毁灭。
- 整体含义:比喻因贪图或盲目追求某事物而自取灭亡,也形容不顾危险、执迷不悟的行为。
典故
- 《梁书·到溉传》:
南朝梁武帝时期,到溉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官。友人劝他收敛锋芒,他却说:“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意为即使像飞蛾扑火一样自取灭亡,也不后悔坚持正义。 - 佛经《大智度论》:
以“飞蛾投火”比喻众生因贪欲而陷入苦难,警示人们莫被欲望驱使走向毁灭。 - 民间俗语:
古人观察飞蛾夜间扑向烛火的现象,引申为对盲目行为的告诫。
近义词
- 自取灭亡:主动走向绝路。
- 以卵击石:用脆弱对抗强大,必败无疑。
- 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徒劳抵抗。
- 饮鸩止渴:用错误方法解决眼前问题,反招大祸。
反义词
- 明哲保身:明智地避开危险保全自己。
- 知难而退:遇到困难及时放弃。
- 审时度势:根据形势做出理智判断。
例句
小学阶段(简单句):
- 他明知偷东西是错的还要做,简直是飞蛾扑火。
- 飞蛾扑火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盲目冲动。
中学阶段(复杂句):
- 那些贪官受贿敛财,最终落马,正是飞蛾扑火的下场。
- 年轻人沉迷网络赌博,如同飞蛾扑火,终将毁掉人生。
高中及以上(议论/文学化表达):
- 历史上多少王朝因穷兵黩武而飞蛾扑火,走向覆灭?
- 她明知这段感情没有结果,却仍飞蛾扑火般投入,令人唏嘘。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勇敢”:
✘“消防员冲进火场救人,真是飞蛾扑火!”(应改为“舍生忘死”) - 形容自然现象:
✘“流星划过天空像飞蛾扑火。”(与成语的贬义不符) - 混淆近义词:
✘“他坚持己见,简直是螳臂当车。”(此处“飞蛾扑火”更强调自取灭亡) - 褒义语境:
✘“科学家为真理飞蛾扑火。”(应改用“孜孜以求”)
注意:使用时需紧扣“因盲目或贪婪导致自我毁灭”的核心语义,避免与中性或褒义行为混淆。
你可能感兴趣
灯蛾扑火
灯蛾扑火的读音为dēng é pū huǒ。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或事物不顾一切代价地追求某种目标或欲望,带有盲目、执着的意味,常用来比喻自取灭亡或自陷困境的行为。灯蛾扑火的典故源于古代寓言,指灯蛾追逐光源最终因火焰而死亡。其近义词有飞蛾投火、盲人摸象、执迷不悟等。反义词包括明哲保身、见好就收、知难而退等。在使用灯蛾扑火时,需要注意其错误的用法,避免用于描述并不具有盲目、执着的情境。正确的用法应根据具体情境和语境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飞蛾赴火
“飞蛾赴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ēi é fù huǒ,用来形容某些人或事物不顾危险盲目追求某种目标或结果。其来源于自然现象和古代寓言,典故中飞蛾具有趋光性,常飞向光源如火焰。该成语常用来比喻那些不顾一切代价、不理智追求目的的人或行为。近义词包括自投罗网、自取灭亡等。反义词则包括明哲保身、审时度势等。使用时应避免误用为褒义或场合不当,需符合语境。文中举例说明了该成语在不同情境下的运用及错误用法。
飞蛾赴焰
飞蛾赴焰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ēi é fù yàn。该成语用来描述人或事物盲目追求某种危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其典故来源于古代寓言,形容那些不理智、不冷静的行为。近义词包括自投罗网、自取灭亡等。反义词包括明哲保身、审时度势等。使用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错误用法提示避免不恰当的描述。总的来说,飞蛾赴焰警示人们在面对风险时要保持理智,避免盲目冒险。
鲇鱼上竿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鲇鱼上竿"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某人或事物主动陷入困境或险境,带有贬义色彩。文章详细解释了其读音、来源、用法及其与类似成语的区别,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并准确使用这一成语。
举鼎绝膑
本文介绍了成语“举鼎绝膑”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力不胜任或自取灭亡的愚蠢行为,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因过度用力或冒险而遭受重大损失或灾难。同时,也介绍了该成语的误用情况,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和用法。
自取灭亡是什么意思
自取灭亡的读音自取灭亡的读音为zì qǔ miè wáng。自取灭亡的含义自取灭亡,字面意思为自我招致灭亡。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因自己的行为或决策错误,最终导致失败或毁灭的境地。它通常用来警示人们要谨慎行事,避免因一时的冲动或错误决策而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自取灭亡的典故自取灭亡的典故源自古代的战争和历史事件。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关于战国时期赵国的故事。赵国在战国时期是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而其周边的大国常常对其施加压力。然而,赵国的一些决策者因为过于自信或者短视,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这些历史事件成为了后世用来警示人们不要自取灭亡的典型例子。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典故和出处,如某些古代
柙虎樊熊是什么意思
柙虎樊熊的读音柙虎樊熊的读音为xié hǔ fán xióng。柙虎樊熊的含义柙虎樊熊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养虎自遗患”的意思,即养育猛虎,最终会给自己带来祸患。这个成语中的“柙”和“樊”都是指关押、束缚的意思,“虎”和“熊”则分别代表猛虎和猛熊,都是凶猛的动物。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人养育凶恶之物,最终会自食其果,自取灭亡。柙虎樊熊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叫做阳城的地方,有一位名叫阳子居的人,他养了一只老虎和一只熊。阳子居非常喜欢这两只猛兽,每天都会给它们喂食、梳理毛发,并且对它们照顾得无微不至。然而,他的这种行为却引起了周围人的担忧和不满。因为大家都知道,养虎养
飞蛾赴烛
“飞蛾赴烛”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fēi é fù zhú,指飞蛾盲目地奔赴烛火,用来形容盲目追求所向往的或危险的事物,也用来形容因贪图利益或某种欲望而不顾一切行动的性质。该成语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描述飞蛾因误以为烛火处有充足食物而不断奔赴,最终导致毁灭。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盲目追求、飞蛾投火等,反义词包括明哲保身、审时度势等。使用“飞蛾赴烛”时需注意避免与积极正面的词汇混淆,并避免用在描述自然现象或非生物的行为上。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以肉啖虎是什么意思
以肉啖虎的读音以肉啖虎的读音为:yǐ ròu dàn hǔ,其中“啖”为多音字,这里读dàn。以肉啖虎的含义“以肉啖虎”这个成语的含义是“用肉来喂虎”,形容对某种危险或不利情况置之不理,甚至主动引诱或刺激危险来临。此成语比喻轻率、冒险的行为,含有贬义。以肉啖虎的典故典故一: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讲述的是燕国太子丹为了请荆轲刺杀秦王而牺牲的故事。荆轲向太子丹提出要亲自去秦国,太子丹虽然知道这是极度危险的事情,但仍然“以肉啖虎”,表示愿意支持荆轲的行动。典故二:古代有位勇士,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气,主动向老虎投掷肉块,结果被老虎咬死。这个典故也用来形容以卵击石、自取灭亡的行为。以肉啖虎的近义词引火烧
长恶不悛
长恶不悛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长期作恶不改。源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用来形容人或团体长期犯下错误或罪行,不思悔改,一再继续。长恶不悛的近义词包括屡教不改、顽固不化等,反义词则是改过自新、洗心革面等。使用时应区分语境,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短暂的不良行为或非人的事物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