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蛾赴焰
读音
fēi é fù yàn
含义
- 飞蛾:指一种趋光性极强的昆虫,常被火光吸引。
- 赴:奔赴、冲向。
- 焰:火焰、火光。
整体含义:比喻因贪图某种利益或受某种诱惑而自取灭亡,也形容不顾危险、盲目追求的行为。
典故
- 《梁书·到溉传》:
“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比喻人因贪图利益而不顾危险,最终自取灭亡。 - 《晋书·周处传》:
“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若飞蛾赴火,虽死不悔。”
形容人明知危险仍执意前行,带有一定的悲壮色彩。 - 《韩非子·喻老》:
“飞蛾投火,自取灭亡。”
强调盲目追求导致自我毁灭的必然性。
近义词
- 自取灭亡:因自身行为导致毁灭。
- 螳臂当车:比喻不自量力,自寻死路。
- 饮鸩止渴:用有害方法解决眼前问题,不顾长远后果。
- 以卵击石:用弱小力量对抗强大对手,必败无疑。
反义词
- 明哲保身:明智地保全自己,避免危险。
- 趋利避害:选择有利的,避开有害的。
- 审时度势:观察形势,做出合理判断。
- 知难而退:遇到困难及时放弃,避免损失。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不听劝告,非要玩火,真是飞蛾赴焰。
- 那只蝴蝶飞向蜡烛,就像飞蛾赴焰一样危险。
-
小学高年级:
- 他沉迷游戏,不顾学习,简直是飞蛾赴焰。
- 明知赌博害人,他还去赌,这不是飞蛾赴焰吗?
-
初中:
- 为了追求虚假的名利,他铤而走险,最终飞蛾赴焰。
- 诈骗分子明知违法仍继续行骗,终将飞蛾赴焰。
-
高中及以上:
- 某些企业为短期利益破坏环境,无异于飞蛾赴焰。
- 历史上许多暴君倒行逆施,最终飞蛾赴焰,自取灭亡。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褒义:
- ❌ “他为了梦想勇往直前,真是飞蛾赴焰!”(错误,应改为“奋不顾身”)
- ❌ “科学家探索未知,就像飞蛾赴焰。”(错误,应改为“孜孜不倦”)
-
对象错误:
- ❌ “这只猫追老鼠,简直是飞蛾赴焰。”(错误,应改为“穷追不舍”)
- ❌ “他跑步很快,像飞蛾赴焰一样。”(错误,应改为“风驰电掣”)
-
语境不符:
- ❌ “他吃饭很快,像飞蛾赴焰。”(错误,应改为“狼吞虎咽”)
- ❌ “她唱歌很好听,像飞蛾赴焰。”(错误,应改为“余音绕梁”)
总结:该成语多用于贬义或中性语境,强调盲目、危险的行为,不可用于赞美或无关场景。
你可能感兴趣
飞蛾赴火
“飞蛾赴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ēi é fù huǒ,用来形容某些人或事物不顾危险盲目追求某种目标或结果。其来源于自然现象和古代寓言,典故中飞蛾具有趋光性,常飞向光源如火焰。该成语常用来比喻那些不顾一切代价、不理智追求目的的人或行为。近义词包括自投罗网、自取灭亡等。反义词则包括明哲保身、审时度势等。使用时应避免误用为褒义或场合不当,需符合语境。文中举例说明了该成语在不同情境下的运用及错误用法。
飞蛾赴烛
“飞蛾赴烛”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fēi é fù zhú,指飞蛾盲目地奔赴烛火,用来形容盲目追求所向往的或危险的事物,也用来形容因贪图利益或某种欲望而不顾一切行动的性质。该成语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描述飞蛾因误以为烛火处有充足食物而不断奔赴,最终导致毁灭。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盲目追求、飞蛾投火等,反义词包括明哲保身、审时度势等。使用“飞蛾赴烛”时需注意避免与积极正面的词汇混淆,并避免用在描述自然现象或非生物的行为上。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灯蛾扑火
灯蛾扑火的读音为dēng é pū huǒ。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或事物不顾一切代价地追求某种目标或欲望,带有盲目、执着的意味,常用来比喻自取灭亡或自陷困境的行为。灯蛾扑火的典故源于古代寓言,指灯蛾追逐光源最终因火焰而死亡。其近义词有飞蛾投火、盲人摸象、执迷不悟等。反义词包括明哲保身、见好就收、知难而退等。在使用灯蛾扑火时,需要注意其错误的用法,避免用于描述并不具有盲目、执着的情境。正确的用法应根据具体情境和语境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飞蛾扑火
文章介绍了成语“飞蛾扑火”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近义词。该成语形容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坚持行动,可能带来灾难或损失,或形容对某种事物极度狂热或执着。文章还列举了飞蛾扑火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行动中要审时度势、谨慎行事。不可盲目追求某些事物或人,需要在决策时综合考虑长远后果和影响。
以肉啖虎是什么意思
以肉啖虎的读音以肉啖虎的读音为:yǐ ròu dàn hǔ,其中“啖”为多音字,这里读dàn。以肉啖虎的含义“以肉啖虎”这个成语的含义是“用肉来喂虎”,形容对某种危险或不利情况置之不理,甚至主动引诱或刺激危险来临。此成语比喻轻率、冒险的行为,含有贬义。以肉啖虎的典故典故一: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讲述的是燕国太子丹为了请荆轲刺杀秦王而牺牲的故事。荆轲向太子丹提出要亲自去秦国,太子丹虽然知道这是极度危险的事情,但仍然“以肉啖虎”,表示愿意支持荆轲的行动。典故二:古代有位勇士,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气,主动向老虎投掷肉块,结果被老虎咬死。这个典故也用来形容以卵击石、自取灭亡的行为。以肉啖虎的近义词引火烧
柙虎樊熊是什么意思
柙虎樊熊的读音柙虎樊熊的读音为xié hǔ fán xióng。柙虎樊熊的含义柙虎樊熊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养虎自遗患”的意思,即养育猛虎,最终会给自己带来祸患。这个成语中的“柙”和“樊”都是指关押、束缚的意思,“虎”和“熊”则分别代表猛虎和猛熊,都是凶猛的动物。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人养育凶恶之物,最终会自食其果,自取灭亡。柙虎樊熊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叫做阳城的地方,有一位名叫阳子居的人,他养了一只老虎和一只熊。阳子居非常喜欢这两只猛兽,每天都会给它们喂食、梳理毛发,并且对它们照顾得无微不至。然而,他的这种行为却引起了周围人的担忧和不满。因为大家都知道,养虎养
玩火自焚是什么意思
玩火自焚的读音拼音:wán huǒ zì fén玩火自焚的含义“玩火自焚”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轻率、鲁莽或心存侥幸,去触碰危险的事物,最终导致自食其果、自取灭亡的后果。其中“玩火”象征着冒险或轻视规则,“自焚”则表示自取灭亡的严重后果。玩火自焚的典故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典故。其中一种说法是,在古代,人们常常用火来照明或取暖,但如果不注意安全,就很容易引发火灾。有些人轻视火灾的危险,喜欢玩火取乐,结果导致自己或他人的财产遭受损失,甚至因此丧命。因此,“玩火自焚”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这种轻率冒险、自取灭亡的行为。玩火自焚的近义词自作自受咎由自取惹火烧身弄巧成拙自食恶果以上这些
自取灭亡是什么意思
自取灭亡的读音自取灭亡的读音为zì qǔ miè wáng。自取灭亡的含义自取灭亡,字面意思为自我招致灭亡。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因自己的行为或决策错误,最终导致失败或毁灭的境地。它通常用来警示人们要谨慎行事,避免因一时的冲动或错误决策而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自取灭亡的典故自取灭亡的典故源自古代的战争和历史事件。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关于战国时期赵国的故事。赵国在战国时期是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而其周边的大国常常对其施加压力。然而,赵国的一些决策者因为过于自信或者短视,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这些历史事件成为了后世用来警示人们不要自取灭亡的典型例子。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典故和出处,如某些古代
抱火厝薪
抱火厝薪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ào huǒ cuò xīn。其含义是形容在危险的地方放置易燃物品,比喻潜伏重大危机,警示人们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引发灾难。该成语的典故来源于《汉书·贾谊传》以及古代有关火灾的实例。抱火厝薪的近义词包括引火烧身、玩火自焚等,反义词为小心谨慎、防患未然等。使用抱火厝薪时需注意其适用的场合和语境,避免误用。文章详细介绍了抱火厝薪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旨在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和使用该成语。
委肉虎蹊是什么意思
委肉虎蹊的读音拼音:wěi ròu hǔ qī。委肉虎蹊的含义“委肉虎蹊”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把肉放在虎出没的路径上,形容处于危险境地,自招灾祸。委肉虎蹊的典故典故出自《史记·张仪列传》。故事中,楚国有一个农夫,为了防备老虎吃羊,将羊肉放在虎经常出没的小道上,希望用这种方法来保护羊群。然而,他的行为反而引来了老虎的注意,最终导致自己被老虎吃掉。这个典故形象地表达了“委肉虎蹊”的含义,即自招灾祸。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委肉虎口”,典故出自《战国策·燕策》。故事中,燕国的一位使者为了表示忠诚,将自己当作诱饵来吸引猛虎,最终被老虎吃掉。这个典故也传达了同样的意思。委肉虎蹊的近义词自投罗网羊入虎口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