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戈相向:从盟友到敌人的戏剧性转变
读音
fǎn gē xiāng xiàng
含义
- 反:翻转、倒转
- 戈:古代兵器,泛指武器
- 相向:面对面,指向对方
整体含义:原指掉转武器攻击自己人,现比喻背叛原来的阵营或立场,转而反对曾经的盟友或伙伴。
典故
1.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时,曾得到楚国的帮助。后来晋楚两国交战,重耳为报恩,命令军队“退避三舍”(后退九十里)。然而,楚国将领子玉仍紧追不舍,最终晋军“反戈相向”,大败楚军。
2.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
吕布最初依附丁原,后受董卓利诱,杀死丁原投靠董卓;之后又因貂蝉与董卓反目,最终“反戈相向”刺杀董卓。这一典故成为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典型例子。
近义词
- 倒戈相向:与“反戈相向”几乎同义,强调背叛行为。
- 背信弃义:违背诺言,抛弃道义。
- 恩将仇报:用仇恨回报恩惠。
- 叛变投敌:背叛原阵营,投靠敌人。
反义词
- 忠心耿耿:形容极其忠诚。
- 誓死不二:发誓至死不变心。
- 同仇敌忾:共同一致地对付敌人。
- 患难与共:在困难时依然团结一致。
例句
小学阶段(简单例句)
- 他本来是球队的队长,却反戈相向,加入了对手的队伍。
- 故事里的小人反戈相向,背叛了曾经帮助他的朋友。
初中阶段(稍复杂)
- 在政治斗争中,许多盟友因利益反戈相向,最终分道扬镳。
- 历史上不少将领因不满上级而反戈相向,导致战争局势逆转。
高中及以上(文学化或抽象用法)
- 在商业竞争中,曾经的合作伙伴可能因利益冲突反戈相向。
- 他本是国家重臣,却因私欲反戈相向,最终身败名裂。
- 这部小说的高潮是主角发现挚友反戈相向,情节极具冲击力。
其他场景例句
- 在辩论赛中,他原本支持正方,却突然反戈相向,转为反方立场。
- 公司高管被挖角后反戈相向,带走了核心技术和客户资源。
- 国际关系中,某些国家可能因利益变化而对盟友反戈相向。
错误用法
-
误用于非背叛场景
- ❌ 他本来喜欢篮球,后来反戈相向改踢足球了。(错误:只是兴趣改变,不涉及背叛)
- ✅ 修正:他本是篮球队主力,却反戈相向加入了足球队。(需强调“背叛”意味)
-
误用于无主观恶意的行为
- ❌ 妈妈反戈相向,不再给我买零食。(错误:家长管教不属“背叛”)
- ✅ 修正:曾经的商业伙伴反戈相向,窃取了公司机密。
-
误用于自然现象或非人格对象
- ❌ 天气反戈相向,突然下起了暴雨。(错误:天气无主观意识)
- ✅ 修正:本应支持提案的议员反戈相向,导致投票失败。
-
误用于轻微矛盾
- ❌ 朋友因为小事反戈相向,和我吵了一架。(错误:普通争执不构成“反戈”)
- ✅ 修正:他利用我的信任反戈相向,在背后散布谣言。
“反戈相向”不仅是一个生动的历史成语,更揭示了人性中复杂的忠诚与背叛。正确使用它,能让语言更具戏剧性和冲击力!
你可能感兴趣
恩断义绝
“恩断义绝”是一个成语,读音为ēn duàn yì jué,表示两个人之间的恩情和情义已经完全断绝,无法挽回。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如《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近义词有断绝关系、决裂、绝交等。反义词有情深意重、情同手足等。使用时需注意避免用于一般的分离或分手,以及在文学作品中滥用,需用于描述严重的关系破裂情况。
都头异姓
“都头异姓”是一个具有深刻含义的成语,读音为dōu tóu yì xìng。它用于形容某人的地位特殊,或某件事物的性质与众不同。源于古代军事背景,用以形容非家族出身的高级将领或特殊的领导者。其近义词如特别出众、卓尔不群等,反义词则包括平庸无奇、寻常百姓等。在使用时,需避免在普通场合随意使用,以及错误地形容普通事物或人物。同时,不可与其他成语混淆。对于正确理解运用该成语,上述内容可提供参考。
负恩忘义
负恩忘义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ù ēn wàng yì,意指背弃恩情,忘记道义。该成语源于古代文献,如《史记》和《汉书》,并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如《水浒传》和《红楼梦》。负恩忘义常用来形容人忘恩负义,不念旧情,不讲道义的行为。其近义词包括忘恩负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等,反义词则包括知恩图报、忠心耿耿、重情重义等。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应正确使用该成语,避免用于轻微或非故意行为,针对的是那些明知故犯、有意识背弃恩情和道义的行为。
忘恩负义是什么意思
忘恩负义的读音忘恩负义,读音为wàng ēn fù yì。其中,“忘”字表示忘记,“恩”字指恩情,“负”字表示辜负,“义”字表示道义。忘恩负义的含义忘恩负义是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接受了他人的恩惠或帮助后,却背弃了恩情,不念旧情,甚至做出对施恩者不利的事情。这种行为违背了道德和伦理,是不被社会所认可的。忘恩负义的典故忘恩负义的典故多与背叛、不义之举有关。比如《史记》中记载的“管仲射桓公中钩”的故事,管仲曾受到桓公的恩惠,但后来却背叛了桓公,这就是忘恩负义的典型例子。此外,《三国演义》中也有许多忘恩负义的情节,如吕布的背信弃义等。忘恩负义的近义词背信弃义:指违背诺言、抛弃道义的行为。忘恩失
反眼不识
反眼不识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ǎn yǎn bù shí,指翻脸不认人的含义,形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或关系变得陌生、疏远,甚至不认识的地步。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涉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化。反眼不识的近义词包括翻脸无情等,反义词则是情深意重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不当使用场合、用词不当和与其他成语混淆等错误用法。该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朋友、恋人、夫妻、合作伙伴等之间的关系的根本性变化。
百思不解
文章介绍了成语“百思不解”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给出了具体的使用例句和错误用法提醒。该成语用来形容反复思考某个问题却始终无法找到答案或解决方法的情境,表达困惑和迷茫的情绪。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避免滥用,不要与其他相近词语混淆使用。
销声匿迹是什么意思
销声匿迹的读音销声匿迹的拼音为xiāo shēng nì jì。销声匿迹的含义销声匿迹指隐藏或消失到无法察觉的程度,形容人或事物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出现或不再发出声响。该成语常用来形容某些事物或人突然消失,不再被人们所注意或察觉。销声匿迹的典故销声匿迹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选择隐居或消失在人群中,不再被人们所知。这种行为被视为一种高洁的品质,象征着对世俗的淡泊和超脱。销声匿迹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庄子》等古代文献中,其中描述了一些人或事物在世间消失,不再被人们所注意或察觉的情景。销声匿迹的近义词销声匿影:指隐藏或消失得无影无踪,不再出现。噤若寒蝉:形
背义负信
背义负信的读音拼音为bèi yì fù xìn。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违背了道义,背弃了诺言,不守信用。其典故源于古代故事和《史记》中的记载。该成语的近义词有背信弃义、食言而肥等,反义词包括守信如节、诚实守信等。在商业活动、人际交往中,背义负信的行为会失去信任和信誉。然而,该成语应正确用于形容严重的、有意识的违背道义和诺言的行为,避免错误使用。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根据具体情节和人物性格来选择合适的成语进行表达。
弃好背盟是什么意思
弃好背盟的读音为"qì hǎo bèi méng",含义为放弃友好关系,违背盟约或誓言。该词汇来源于古代历史中的典型案例。近义词包括背信弃义、食言而肥等。反义词有忠诚守信、信守诺言等。在商业合作、国际关系、团队合作、友谊、政治斗争等场景中都有可能出现弃好背盟的情况。然而,使用此词汇时需避免将其用于轻微的失信行为、个人品行泛化或非正式的口头承诺,以确保用词的准确性。
负德辜恩
负德辜恩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ù dé gū ēn",意思为违背道德,辜负别人的恩惠。其典故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如《史记》中的“负恩忘义”。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忘恩负义、背信弃义等。反义词则是知恩图报、忠心耿耿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应注意避免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正确用法是在描述违背道德、辜负别人恩惠的行为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