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义负信

背义负信:剖析一个关于背叛的成语

读音

背义负信:bèi yì fù xìn

含义

  • :违背、背离
  • :道义、正义
  • :辜负、背弃
  • :信用、诚信

整体含义:指违背道义,辜负他人的信任,形容人忘恩负义、不讲信用。

典故

  1.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后来刘邦背义负信,撕毁和约,最终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2. 《三国演义》
    吕布多次背义负信,先杀丁原投靠董卓,后又杀董卓投靠王允,最终因反复无常被曹操处死。
  3. 民间故事
    传说古代有个商人曾受朋友救命之恩,但后来为了利益出卖朋友,被人唾骂为“背义负信之徒”。

近义词

  1. 忘恩负义:忘记别人的恩情,做出对不起恩人的事。
  2. 背信弃义:违背诺言,抛弃道义。
  3. 见利忘义:见到利益就忘记道义。
  4. 食言而肥:说话不算数,自食其言。

反义词

  1. 重义轻利:重视道义,轻视利益。
  2. 一诺千金:形容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3. 言而有信:说话讲信用,不欺骗。
  4. 感恩图报:感激别人的恩情,想办法报答。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他答应借我橡皮却反悔了,真是背义负信!
    • 故事里的坏蛋总是背义负信,最后都会受到惩罚。
  2. 小学高年级

    • 朋友之间要讲信用,不能背义负信。
    • 那个商人背义负信,欺骗了合作伙伴,最终失去了所有客户。
  3. 初中

    • 历史上许多失败者都是因为背义负信,失去人心。
    • 他曾经受过别人的帮助,如今却背义负信,实在令人不齿。
  4. 高中及以上

    • 在商业社会中,背义负信的人很难长久立足。
    • 政治家若背义负信,必将被民众抛弃。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讲义气”

    • ❌ 他特别背义负信,总是帮朋友出头。(正确应为“讲义气”)
  2. 误用于无主观恶意的行为

    • ❌ 我不小心弄丢了他的书,他说我背义负信。(应为“失信”)
  3. 混淆近义词

    • ❌ 他背义负信,说话不算数。(此处“背信弃义”更准确)
  4. 过度夸张使用

    • ❌ 妈妈没给我买玩具,真是背义负信!(应为“说话不算话”)

总结:“背义负信”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的成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滥用或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不仁不义是什么意思 解析成语含义、典故出处及正确用法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仁不义"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相关例句。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道德、伦理或行为上缺乏正当性,没有仁爱之心,不讲道义。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包括滥用、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以及用于自嘲或贬低他人过度等。

言而不信是什么意思

言而不信的读音言而不信的拼音是yán ér bù xìn。言而不信的含义言而不信,指说话却不守信用,形容言行不一,言出而不行。这个成语强调了说话的可信度问题,即一个人的言辞是否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和认同。言而不信的典故典故一: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献公的宠臣士蔿曾对晋献公说:“君言不信,臣不信也。”意思是君王说话不守信用,臣子也不会相信君王。典故二:古代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以诚实守信而闻名。然而,他的朋友却因为言而无信而失去了他人的信任。季布告诫朋友要言行一致,否则就会像他一样失去人们的信任。言而不信的近义词空口无凭:指只凭口头言论而无实际证据或事实来证明其真实性。口是心非:指口头上说的

弃义倍信是什么意思

“弃义倍信”是一个成语,读音为qì yì bèi xìn,表示舍弃道义,违背诺言,不守信用。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组织在道德和诚信方面的严重缺失。该成语出自古代文献,告诫人们要坚守道义和信用的原则。其近义词包括背信弃义、见利忘义等,反义词包括忠信仁义、言行一致等。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并强调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避免与近义词混用造成歧义。通过这个成语,提醒人们在面对利益诱惑时,不能背离道德和信用的原则。

背惠食言

背惠食言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èi huì shí yán。该成语的字面意思为违背了恩惠和承诺的言辞,常用于形容一个人不守信用,背离先前的承诺或恩惠的行为。背惠食言的典故源自古代典籍或历史故事,警示人们要信守诺言。近义词包括背信弃义、食言而肥等,反义词有信守不渝、诚实守信等。该成语使用不当会导致误解或混淆,应谨慎使用。例句展示了背惠食言的不同应用场景和表达方式。

去食存信是什么意思

“去食存信”是一个强调信用的成语,意味着宁愿失去粮食等生存必需品,也要坚守信用。其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季布的故事,形容坚守信用而甘愿付出一切的精神。近义词包括守信、忠诚、诚信、信义,反义词为失信、背信弃义、欺诈。该成语在商业交易和人际交往中都有广泛应用,但需注意避免误解其含义。它并非指不考虑基本需求,而是强调在关键时刻为了信用可以暂时舍弃物质利益。因此,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和用法。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是什么意思

文章介绍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强调信任和诚信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遵守诺言,赢取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文章还提醒读者,在使用该成语时要注意其正确的用法和语境,避免误解和滥用。

言不二价是什么意思

言不二价的读音读音:yán bù èr jià言不二价的含义言不二价,指说话诚信,不虚伪,不随意改变自己的承诺或报价。即一旦说出口的话,就是定论,不会随意更改或讨价还价。言不二价的典故此成语源于古代的商业习惯。在古代,商人之间进行交易时,一旦报价被接受,就会在一张纸上写下价格并签名,以示诚信。如果商人再次改变价格或报价,就会被认为是言而无信,不守承诺。因此,“言不二价”逐渐成为了一种诚信的象征。言不二价的近义词信守不渝:指坚守信用,决不改变。一言为定:指一句话说定了就不再更改。诺言必践:指许下的诺言一定会实现。诚实守信:指做人做事都讲信用,不欺骗他人。言不二价的反义词反复无常:指经常改变主意或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什么意思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读音读音:yī yán jì chū,sì mǎ nán zhuī拼音注音:yī yán jì chū shí mǎ nán zhu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含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一句常用的汉语成语,意思是一旦说出的话已经出口,即使有像驷马(四匹马拉的车)那么快的速度也难以追回或改变。这常用来比喻说话做事要慎重,不能轻易地改变自己的决定或承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古代有个人在饮酒时许下了一个承诺,但后来反悔了。他的朋友为了惩罚他失信,便牵来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他,以示其言出必行的重要性。这个典故后来被广泛用于强调说话要慎重和守

赊字怎么读?掌握11笔正确写法与5种商业文化含义

本文介绍了汉字“赊”的拼音、部首、笔顺,详细解析了“赊”在汉语中的含义及用法。包括赊欠、延期收款或付款、借、宽恕、遥远、多、迟缓、渺茫等含义,并举例说明其在诗句中的用法。最后指出,“赊”也可通“奢”,有奢侈之意。这段摘要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字义、用法及诗句中的应用,并简要介绍了“赊”与“奢”的相通之处。

背盟败约

文章介绍了"背盟败约"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实际语境中的例句。背盟败约指的是违背事先达成的约定或协议的行为,源于古代战争和外交中的不诚信行为。其近义词包括背信弃义、食言而肥等,反义词有守信不渝、忠诚守信等。文章还指出不当使用背盟败约的情况,如用于描述微不足道的失信行为、用词不当或与其他相似词语混淆使用。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