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眼不识

反眼不识:从亲密到陌生的瞬间

读音

fǎn yǎn bù shí

含义

  • 反眼:翻转眼珠,形容态度突然转变。
  • 不识:不认识,装作陌生。
    整体含义:形容人翻脸不认人,态度突然变得冷漠甚至敌对,如同陌生人一般。

典故

  1. 《后汉书·严光传》
    东汉隐士严光曾与光武帝刘秀同窗,刘秀登基后多次邀请他出仕,严光却始终拒绝,甚至“反眼不识”旧友的权势,坚持隐居。此处体现的是主动疏离的高洁,后演变为贬义。
  2. 《醒世恒言》
    明代小说中常用此成语描写势利小人,如《张廷秀逃生救父》中,角色得势后对恩人“反眼不识”,凸显人情冷暖。
  3. 民间俗语
    戏曲中常见负心汉富贵后对发妻“反眼不识”的桥段,如陈世美与秦香莲的故事(虽未直接使用该成语,但情节高度契合)。

近义词

  1. 翻脸无情:突然转变态度,不顾旧情。
  2. 六亲不认:冷酷到连亲属都不相认。
  3. 过河拆桥:利用完他人后立刻抛弃。
  4. 恩将仇报:用仇恨回报恩惠。

反义词

  1. 饮水思源:不忘根本,感念旧恩。
  2. 知恩图报:铭记并回报他人的帮助。
  3. 一如既往:态度始终不变。
  4. 肝胆相照:以真诚相待,不离不弃。

例句

小学阶段(简单语境)

  1. 他借到玩具后反眼不识,再也不和我玩了。
  2. 故事里的狐狸得到帮助后反眼不识,假装不认识恩人。

中学阶段(社会场景)

  1. 老王发达后反眼不识,连老邻居的招呼都不回应。
  2. 职场中有些人一旦升职,便对昔日同事反眼不识。
  3. 历史上有许多功臣被君主反眼不识,最终惨遭迫害。

高中及以上(抽象/文学化表达)

  1. 权力的腐蚀性常让人反眼不识初心,沦为欲望的奴隶。
  2. 那场争吵后,她反眼不识的态度让我心如刀割。
  3. 利益面前,亲情也可能脆弱到反眼不识的地步。

特殊用法(比喻/扩展)

  1. 这座城市拆迁后,崭新的街道对老住户反眼不识。
  2. 时间对记忆反眼不识,许多往事终被遗忘。

错误用法

混淆对象

  • 误例:“这本书的内容太深奥,我反眼不识。”(应用“看不懂”,成语专指人际关系)。
    情感错位
  • 误例:“他反眼不识地爱上了新爱好。”(“反眼不识”含贬义,不能形容中性行为)。
    过度引申
  • 误例:“AI机器人反眼不识人类指令。”(成语仅用于形容人的态度转变)。

“反眼不识”如同一面照妖镜,映照出人性中的势利与善变。从古至今,它提醒我们:情谊的珍贵,正在于经得起繁华与落魄的双重考验。

反眼不识.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不惑的诗词

关于不惑的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关于不惑的诗词》一、诗词内容《不惑》作者:白居易(唐代)人生四十未知觉,不惑之名忽相随。得路渐知行处乐,心安自谓性中宜。身闲始觉光阴贵,事少方知世事微。从此渐知天命近,更无闲事系心机。解析:此诗以白居易的《不惑》为引,描绘了人生四十而不惑的境界。诗中表达了对不惑之年的理解,四十岁后逐渐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心安理得地面对世事,逐渐明白了自己的位置与生活的价值。此阶段心境坦然,深知命运就在眼前,再不会有纷扰的事情扰乱内心的宁静。《杂诗》作者:杜甫(唐代)功名未就心已老,四十始知天命非。纵使韶光能再留,难留壮志与时移。欲问不惑何所至,世事浮沉自有时。莫道人生无再少,

反脸无情

反脸无情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ǎn liǎn wú qíng。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短时间内突然改变态度,变得冷漠无情,对曾经的朋友或亲人做出不义之举。其典故源于古代人们复杂的情感关系和社交环境。近义词包括“翻脸不认人”、“忘恩负义”等。反义词有“重情重义”、“一心一意”等。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用法,如非正式场合使用、形容轻微态度改变等。正确的使用场景是描述某人突然变得冷漠无情、背信弃义的情况。

韩信报恩 读后感

韩信报恩 读后感(第1篇)韩信报恩 读后感我对《韩信报恩》这本读物有了初步了解。这本读物以韩信为主角,讲述了他的生平事迹及他的感恩之心。初次翻阅,我深感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风格朴实自然,引人入胜。《韩信报恩》主要描述了韩信的成长历程,从他的贫苦出身到成为一代名将的辉煌。故事背景丰富,主要人物除了韩信外,还有他的朋友、敌人以及恩人等。核心事件则是韩信如何报恩,如何在逆境中奋发图强,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书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韩信对恩人的报答。当他受到恩人的帮助时,他铭记在心,并在日后有机会时予以回报。这种知恩图报的精神,在当今社会尤为难得。韩信的成长历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从

杨雀衔环是什么意思

杨雀衔环的读音杨雀衔环的拼音是yáng què xián huán。杨雀衔环的含义杨雀衔环是一个成语,指的是像杨雀一样,衔着环来报答恩情。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对于恩人的感激之情,表示不忘恩情,有深厚的感恩之心。杨雀衔环的典故据《后汉书·吴祐传》记载,吴祐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他曾经救助过一只受伤的杨雀。后来,这只杨雀为了报答吴祐的救命之恩,每天都会衔着一只环到吴祐家门前,直到死去。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人对于恩人的感激之情,表示不忘恩情,有深厚的感恩之心。此外,还有其他的典故和出处,如《史记·李将军列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些典故都表达了人们对于恩人的感激之情和忠诚之心。杨雀衔环的近义词感恩戴

衔环结草是什么意思

衔环结草的读音读音:xián huán jié cǎo标注拼音:xián/huán/jié/cǎo衔环结草的含义“衔环结草”是一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典故,用来形容人对于恩情深重的感激之情,以及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报答之意。具体来说,这个成语中的“衔环”和“结草”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行为和情感。衔环结草的典故典故一:衔环相传,古代有位名叫李贺的人,他的母亲曾经咬破手指,滴血于食物中喂养他。李贺后来成为了文学家。后来他得到了一次重要的职位,但他却没有忘记母亲的养育之恩,便在庭院里埋下了一个玉环,并许下誓言要报答母亲的恩情。后来他果然功成名就,而玉环也化为了一只神鸟,守护着李家。典故二:结草另一个

骄傲自满

本文介绍了成语“骄傲自满”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近义词反义词。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因取得成就或地位而变得过分自信,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对他人的意见不屑一顾,不愿接受批评或改正错误。文章还提供了关于骄傲自满的例句以及错误用法示例。

谨终慎始

谨终慎始是一个成语,意为在开始和结束阶段都要谨慎小心,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中的表述。其含义强调了做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与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关。近义词包括小心翼翼、始终如一等,反义词则是草率从事、半途而废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只重视开始或只重视结束,滥用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谨终慎始,珍惜每一个时刻和机会,以谨慎的态度面对各种挑战和任务。

局高蹐厚

局高蹐厚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ú gāo jí hòu,意为地位高或处于高位时依然保持谦虚谨慎、恭敬厚道的态度。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礼仪文化,强调无论地位如何,都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恭敬厚道的心态。其近义词包括谦虚谨慎、恭敬有礼等,反义词则是狂妄自大、傲慢无礼等。然而,在实际使用中,这个成语常被误用或滥用,需要注意使用场合和语境。

恩同父母

“恩同父母”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深厚的恩情,如同父母对子女的爱与关怀,强调恩情之重超越了普通的亲情关系。其典故来源于古代,包括孟母三迁等故事。近义词有“恩重如山”、“深情厚意”、“慈爱无边”等。反义词包括“忘恩负义”、“薄情寡义”、“六亲不认”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要注意避免误用和滥用,专指那种极其深厚、无私的恩情。

竭诚相待

“竭诚相待”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é chéng xiāng dài,表示以全部的真诚和诚意去对待他人。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典籍和历史故事,强调了待人接物的态度,即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地对待他人。它的含义与“全心全意真诚相待”、“诚心诚意”等词语相近。与此相反,虚情假意、敷衍塞责等词语则是不真诚、不诚心的态度。“竭诚相待”在工作中、社交场合和朋友之间的相处中都常用到,但在使用时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形容对待工作不认真或在不严肃的场合使用。例如,某人在工作中对同事保持竭诚相待的态度,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