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介绍:罚不责众
读音
fá bù zé zhòng
含义
- 罚:惩罚、处罚。
- 不:否定词,表示“不施行”。
- 责:责备、追究责任。
- 众:众人、群体。
整体含义:指当多数人共同犯错时,难以对所有人进行惩罚,通常表示法不责众或情有可原。
典故
-
《韩非子·五蠹》:
- 韩非子提到“法不责众”,认为法律难以对群体性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否则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
-
《史记·酷吏列传》:
- 汉武帝时期,酷吏张汤执法严苛,但面对百姓集体反抗时,朝廷不得不减轻处罚,体现了“罚不责众”的现实考量。
-
民间故事:
- 古代某地发生饥荒,百姓集体哄抢官粮,官府最终只惩处带头者,其余人免于责罚,形成“罚不责众”的惯例。
近义词
- 法不责众:法律难以对群体性行为进行惩罚。
- 众怒难犯:众人的愤怒不可轻易触犯,否则难以收场。
- 寡不敌众:少数人难以对抗多数人,引申为难以惩罚多数人。
反义词
- 严惩不贷: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 一视同仁:对所有人同等对待,不因人数多少而区别对待。
- 执法如山:执行法律坚定不移,不因外界因素改变。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班上有同学一起吵闹,老师没有批评大家,因为“罚不责众”。
-
小学高年级:
- 运动会上,几个同学偷偷溜出去买零食,老师知道后只提醒了一下,毕竟“罚不责众”。
-
初中:
- 这次考试很多人作弊,老师只能警告,毕竟“罚不责众”。
-
高中:
- 游行队伍中有少数人破坏公物,但警方只逮捕了带头者,体现了“罚不责众”的原则。
-
大学及以上:
- 在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往往采取“罚不责众”的策略,以避免激化矛盾。
(其他例句可根据具体需求补充)
错误用法
-
滥用“罚不责众”逃避责任:
- 错误示例:“反正大家都迟到了,老师不会罚我们,因为‘罚不责众’。”(实际上,老师仍可能集体惩罚。)
-
混淆“罚不责众”与“法不责众”:
- 错误示例:“法律上规定‘罚不责众’,所以我们可以一起违法。”(法律并无此规定,只是现实执法可能灵活处理。)
-
忽视个体责任:
- 错误示例:“虽然是我带的头,但‘罚不责众’,所以我不用负责。”(带头者通常会被重点惩处。)
总结:“罚不责众”更多是一种现实策略,而非法律原则,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
你可能感兴趣
10首关于群游的经典古诗词 展现古人集体欢愉与生命共鸣
本文列举了五篇关于描写群游的诗词,包括《游子吟》、《渔家傲·秋思》、《鹿柴》、《行军令》等古诗词,虽然并非直接描写群游的场景,但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群体活动的氛围和美景。文章还从不同角度解读了古诗词中的群游元素,包括友谊之深、自然之美的欣赏、欢乐之情等。通过品读这些古诗词,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情感和生活方式,同时借鉴他们的智慧和情感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与欢乐。群游不仅是人们结伴出游、享受生活的表现,更是人们情感交流、心灵相通的时刻。在今天的生活中,也可以像古人一样去体验群游的乐趣,感受自然之美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不徇私情
不徇私情是一个成语,拼音为bù xún sī qíng。这个成语表示在处理事情时,不因个人情感、关系或私利偏袒某一方,而是公正无私地按照事实和规定来处理。不徇私情的典故源于古代,出自《汉书·张释之传》等。其近义词有大公无私、公正无私、铁面无私、廉洁奉公等。反义词包括徇私舞弊、偏袒护短、假公济私等。不徇私情是一个值得尊重和信任的品质,在处理事情时应该始终保持公正无私的态度,遵循事实和规定。错误的做法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徇私舞弊,违背了不徇私情的原意。
罪责难逃是什么意思
罪责难逃的读音罪责难逃的读音为zuì zé nán táo,其中“罪责”表示犯罪的罪行和责任,“难逃”则表示难以逃脱或避免。罪责难逃的含义“罪责难逃”指的是一个人或组织在犯罪后,其罪行和责任是难以逃避的,最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惩罚。这个成语强调了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和不可逃避的后果。罪责难逃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法律文化和社会道德观念。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犯罪者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惩罚。因此,当一个人或组织犯罪后,其罪行和责任是难以逃避的,必须接受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谴责。这个成语的形成,也反映了古代法律文化的严谨性和道德观念的强烈。罪责难逃的近义词罪不可赦罪有应得咎由自
百不一贷
本文介绍了成语“百不一贷”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常见错误用法。该成语表示非常谨慎,不会遗漏任何一件事,强调对待事情要认真对待,不放过任何细节。文章还指出了其常见的误用情况,如用于不重要的场合、读音错误以及与不相关词语的搭配不当。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准确表达人们对工作或学习的严谨态度。
从宽发落
本文介绍了成语“从宽发落”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提供了相关例句。从宽发落指的是在处理事情或案件时采取宽容和宽大的处理方式,不追究或减轻对某人的处罚。该成语源于古代司法实践中的宽容态度。本文还指出了从宽发落的错误用法,并强调了在不同场合下使用成语的准确性。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秉公办理
秉公办理是一个成语,意指公正地处理事务,不受个人感情或偏见的影响。其源自古代官府办案的公正态度,强调以公共利益为重,不受私心杂念的干扰。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公正无私、公平处理等,反义词则为徇私舞弊、偏袒不公等。在工作中,秉公办理是一种重要的原则,要求在处理问题时不受个人感情或私利的干扰,以事实为依据,公正地做出决策。错误用法则是因个人情感或关系影响决策,违背秉公办理的原则。
对薄公堂
本文介绍了成语“对薄公堂”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以及反义词,并给出了相关例句。该成语描述的是在古代官府公开审理案件时,当事人或其代表与对方进行辩论、质证的场景,体现了古代法律制度的公开、公正和公平。同时,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场合和语境。
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 yì miè qīn。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为了维护正义和公理,即使牺牲亲情也在所不惜。它强调了个人在道德和法律面前,应以大局为重,不因私情违背公理。典故来源于春秋时期石碏为了国家利益举报并杀死自己的儿子石厚。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公正无私、秉公执法等,反义词有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在处理案件或纠纷时,坚持大义灭亲的原则是维护公正和公平的表现。然而,错误用法包括将大义灭亲用于小过失和随意在非正式场合使用。理解并正确使用大义灭亲,有助于我们在面对道德和法律抉择时做出正确的决定。
出入人罪
“出入人罪”是一个成语,形容在处理案件或审判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对犯罪事实的认定和判决结果出现偏差,使无辜者被定罪或罪犯逃脱法律制裁的情况。该成语源于古代法律审判中的实际案例,并反映在明清小说的情节中。其近义词包括冤枉好人、错判无辜等,反义词则为公正无私、明察秋毫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避免将其中的“出入”理解为字面意思,并严肃认真地对待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除邪惩恶
除邪惩恶的读音为chú xié chéng è,意味着清除邪恶,惩罚作恶的人。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形容那些勇敢与邪恶作斗争,坚决惩罚犯罪行为的人或行为。除邪惩恶的典故中,一位英勇的官员面对邪恶和犯罪行为坚决打击,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其近义词包括正邪不两立、铲除奸恶、惩恶扬善等,反义词为纵容邪恶、姑息养奸等。在适当场合使用这个成语,可以表达对于邪恶行为的坚决打击和惩罚,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但在使用时需避免不当场合使用、滥用误用,以及与其他词语混淆。